古代科举制度常识

 我来答
爱创文化
2022-11-20 · TA获得超过9919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9万
展开全部
1. 古代守制常识
古代守制常识 1.古代丁忧守制为什么是二十七个月
父母去世一周年(十二个月)后,在第十三月举行小祥之祭;去世两周年(二十四个月)后,在第二十五月举行大祥之祭;然后间隔一个月,在第二十七月举行禫祭,也就是除服之祭,守制结束。通常说“守制三年”。

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制中,有一个名为“丁忧”的,也称为丁艰。这一礼制源于汉代,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遇父母去世,则无论这个人任何官何职,不管是当朝宰相还是七品县令,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就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扩展资料:

丁忧的由来:

在古代,“丁”和“忧”的意思和我们现代是大不同的,“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是居丧的意思,连起来“丁忧”就是遭逢居丧之意。而遭逢居丧时,做儿女的都要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规定来“守制”。

在将近三年的丁忧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丁忧就是要报父母的恩,想想看,孩子出生三年内都离不开父母,时时刻刻都需要父母的照料,儒家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当父母不在了,做子女的也要时时想念他们,至少在坟前守孝三年。

所以不论是在民间还是朝堂,古代的孝礼都是非常看重的。所以,在古代,当官员的父母去世后,官员必须立即停职回乡守制,没有特别特殊的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