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勤奋读书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 我来答
爱创文化
2022-10-16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4万
展开全部

1、悬梁刺股:

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从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读到皓月东升,中间一刻也不休息。

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这样就无法打瞌睡,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

凭着这股劲,孙敬终于成为当世大学者。

而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常常被人瞧不起,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血一直流到脚踝。

尖锐的疼痛又提醒他继续用力。

就这样,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主持合纵抗秦的大计。

2、焚膏继晷: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自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据说他读书学习时,经常是口中不断地吟诵着《六经》,手中不停地翻阅着各种典籍,从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一年又一年。

3、勤能补拙: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诗人画家郑板桥,他天资并不聪明,记忆力也不好。

但勤能补拙,他就在“勤”字上下功夫。

例如:一本书,别人只需看一、二遍,就可以记住它的内容,但郑板桥不行。

于是,他就多读几遍,一些经典的书籍,他还会读上百遍,直到融会贯通,彻底弄懂才肯罢休。

他不仅勤于读书,还勤于思考和勤于练习。

他常常眼望天空,一动不动地发呆,别人跟他说话,他的回答也常常是答非所问,或前言不对后语,其实他是在专注地思考问题。

正由于他勤奋努力,终于成为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4、映雪囊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5、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扩展资料: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