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饮酒全诗赏析是什么

 我来答
智花丶109
2022-08-19 · TA获得超过88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00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58.8万
展开全部

陶渊明的《饮酒》全诗赏析

诗的开头是矛盾的两句,既然在人间建造住宅,那么肯定难

以避免世界上万物的干扰,然而诗人却说亳"无车马喧"的感觉,

世俗交往的喧扰丝亳没有,正当读者诧异的时候,诗人以设问的

方式,蓄势提顿,展出第三四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原

来诗人的心早已远离喧闹不休、令人厌烦的尘世,所以即使身处

"人境",亦如同偏僻之地一样。这四句主要阐述"心远地自偏"

的道理,但客观之景、主观之情亦寓含其中。这里的"景"是个

大的环境—"结庐在人境","情"则是超尘脱俗的心理感觉

"而无车马喧",诗人引人注目地刻画了看似矛盾的环境与

心态,读者自己便可以去领略"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下半篇转入对隐居生活乐趣的描写。"采菊东篱",多么自

由自在,"悠然见"山,又是何等的闲适惬意。这两句主要是写景

抒情,"南山"之景是"采菊东篱下"的诗人,在"悠然"自得的情况

下看到的。-个"见"字,信手拈来,不费气力,把"悠然"自得的

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

神地表现了出来。主客观的感受被写得贞切自然,诗人淡泊的

心境与幽雅美丽的环境浑然无间紧密契合。接着描绘山间傍晚

的风光,着意刻画了群鸟结伴而还的景象,用飞鸟类比诗人弃官

隐居园田的事实,流露出诗人对归隐的自我肯定,自我欣慰,使

人觉察出诗人对躬耕田园生活颇为自得的心情。这两句的描写

平易流畅,明白如话,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给读者留下了

充分想象的余地。诗的末尾,诗人直抒胸臆:"此中有真意,欲辩

已忘言",这是脱离世俗的"尘网"而高度觉醒的自白,此时诗人

的思想已达到了无须加以辩说的大彻大悟的境界。心情愉快并

非出于偶然,但"此中"究竟有什么"真意",诗人并未说出,或许

是用语言难以形容,或许应该让读者去领悟,韵味十足,言已尽

而意无穷。



诗的前四句重在说理,后四句侧重于抒情,但都是在写景之

中表达的,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辞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

情趣。觉得"心远"也罢,领略"真意"也罢,但都是景中含情,情

中见理,理贯景中,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厌弃世俗、陶醉自然,不满

现实、洁身自好的操守和志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避开矛盾、在

平静中求得解脱的情绪。本诗貌似平淡,但蕴含深厚;不假修

饰,却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