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渊明的饮酒全诗赏析是什么
陶渊明的《饮酒》全诗赏析
诗的开头是矛盾的两句,既然在人间建造住宅,那么肯定难
以避免世界上万物的干扰,然而诗人却说亳"无车马喧"的感觉,
世俗交往的喧扰丝亳没有,正当读者诧异的时候,诗人以设问的
方式,蓄势提顿,展出第三四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原
来诗人的心早已远离喧闹不休、令人厌烦的尘世,所以即使身处
"人境",亦如同偏僻之地一样。这四句主要阐述"心远地自偏"
的道理,但客观之景、主观之情亦寓含其中。这里的"景"是个
大的环境—"结庐在人境","情"则是超尘脱俗的心理感觉
"而无车马喧",诗人引人注目地刻画了看似矛盾的环境与
心态,读者自己便可以去领略"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下半篇转入对隐居生活乐趣的描写。"采菊东篱",多么自
由自在,"悠然见"山,又是何等的闲适惬意。这两句主要是写景
抒情,"南山"之景是"采菊东篱下"的诗人,在"悠然"自得的情况
下看到的。-个"见"字,信手拈来,不费气力,把"悠然"自得的
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
神地表现了出来。主客观的感受被写得贞切自然,诗人淡泊的
心境与幽雅美丽的环境浑然无间紧密契合。接着描绘山间傍晚
的风光,着意刻画了群鸟结伴而还的景象,用飞鸟类比诗人弃官
隐居园田的事实,流露出诗人对归隐的自我肯定,自我欣慰,使
人觉察出诗人对躬耕田园生活颇为自得的心情。这两句的描写
平易流畅,明白如话,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给读者留下了
充分想象的余地。诗的末尾,诗人直抒胸臆:"此中有真意,欲辩
已忘言",这是脱离世俗的"尘网"而高度觉醒的自白,此时诗人
的思想已达到了无须加以辩说的大彻大悟的境界。心情愉快并
非出于偶然,但"此中"究竟有什么"真意",诗人并未说出,或许
是用语言难以形容,或许应该让读者去领悟,韵味十足,言已尽
而意无穷。
诗的前四句重在说理,后四句侧重于抒情,但都是在写景之
中表达的,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辞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
情趣。觉得"心远"也罢,领略"真意"也罢,但都是景中含情,情
中见理,理贯景中,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厌弃世俗、陶醉自然,不满
现实、洁身自好的操守和志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避开矛盾、在
平静中求得解脱的情绪。本诗貌似平淡,但蕴含深厚;不假修
饰,却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