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傅雷家书》读后感1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傅聪出国至1966年文革期间,写给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自1981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经久不衰。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与家庭的跌宕起伏。家信中的语言如山间清泉,如碧空中舒展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虽说傅雷早年教育子女时非常严厉,但是当自己的亲生骨肉终于离开身边时,还是“胸口抽痛,胃里难过,一点劲都没得”“眼睛已经肿得不像样了,干得发痛了,还是忍不住要哭”。儿女成才之际,也是雏鹰离开屋檐展翅高飞之时。作为父亲,傅雷既为他感到骄傲,也为此觉得伤心难过。爱子之情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儿子的爱,却比常人更为深沉。
一个月以来,我一直沉浸其中。不为语言的精彩,也不为情节的动人,只为这拳拳的爱子之心而感动,眼前不由地浮现出一个正在灯下伏案写作的身影。他在为孩子的成就而自豪,他在为孩子的挫折而忧虑,他在为孩子的骄傲而不满……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为了他的孩子。所以,字里行间,充斥着满满的、浓浓的父爱。
回到现实,我的父亲不像傅雷那样造诣深厚,但他极其温柔,很少动怒,常常把愤怒之情深埋在自己的心中。他喜欢足球,我受了他的影响,也喜欢上了足球。我们以前常常在一起踢球。我们玩得不亦乐乎,常常忘了回家吃饭。他对于我来说,不仅是我的父亲,而且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
他在家里是平平淡淡的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务实工作。由于工作原因,他一个月仅有的五天假期回家休息。每次从学校回来,如果碰到爸爸休息在家,我都分外珍惜与他在一起的时光。不知不觉地,父亲的头发,从我小学时的浓密的黑色,到现在已变成了半数灰色,甚至有银光一闪而过。也许,这是他吸烟过多造成的后果;但也许,他是缺少了家人的陪伴。他对我的关爱胜过所有人,与妈妈比起来也不甘落败。但是,我却没有给予他相应的回报。上了初中,我甚至极少与他亲密的交流……愚笨的我始终开不了口。
父亲,他将他的期盼倾注在我的身上,哪怕如果被我记恨,也坚持自己的选择。父爱,深沉如磐石,于无言中坚定而执着地鼓励着我,让我有更大的勇气和力量,去翻越成功道路上各种各样的、阻碍我的前行脚步的大山,直到我登上人生之巅的那一天。
或许我不会像傅聪那样成功,我却可以尽自己所有的力量,让父亲可以如傅雷一般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无比骄傲。
《傅雷家书》读后感2
《傅雷家书》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被视为家庭教育的成功范例,受到世人的推崇和效仿。作为傅氏后裔,我们倍感亲切之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两封家书的伟大之处:在于从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通过书信往来,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线,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读完两封家书,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是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孩子年龄多大、地位多高,在父母眼中永远是孩子。而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通讯、网络、媒体高度发达,但是众多的为人子、为人女者,却不愿与自己的父母交流、沟通,听不进父母意见。喜欢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形成逆反心理,其实,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条件,更何况是与自己的父母呢?
第二,“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做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唐朝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物质生活贫乏,书信作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被视为至宝。今天书信的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渐减弱,有了更为方便的联系媒介——电话、网络。可是有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其中不乏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平时很少给家长报平安、交流思想;唯一使用电话的时候,就是囊中羞涩、伸手向父母要钱之时,真让人不可思议!
第三,“众多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能做到“胜不骄”,面对鲜花和掌声,而保持清醒的头脑,这需要高度的智慧。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人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取得过骄人业绩,就是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拥抱和赞美,而功败垂成,让世人感叹!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定都天京后,自立为王,只顾享受、不思进取而遭遇失败,即是明证。在现代化建设时期,许多为国家、为人民,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高级干部,醉心于灯红酒绿的环境中,忘乎所以,最终走向反面、悔恨终生!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形象地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传统:孟母三迁,成就儒学大家;岳母刺字“精忠报国”,造就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今天,我们作为“为人父母”者,更应该从小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快乐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傅雷家书》读后感3
谁都说它是关于教育,父子情的著作,果然名不虚传。傅雷,傅聪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傅雷家书》用词十分朴素,平平的语言何以使人读出这么多东西?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都时时感受着父辈的爱,也付出自己的爱,对傅雷的家书自然有同感。我的经历有一段与傅聪更为相似。我的抽屉里也珍藏着几封家书,不同的是那是我遵照老师吩咐写的作文,给爸爸的一封信。打开信纸,你会看到刚入三年级的我拼音加字胡乱一气的的书信。在这些家书中,一切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没落下。即使是在校被老师表扬一句,我也在信中写明六要素,但即使我那时再小,也懂得报喜不报忧,也知道不让出门在外的爸爸替我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家书不会再有;取而代之的是我对父母的保证,有时,父母不理解我,我也会写下来,然后一把火烧了,这样就没事了。《傅雷家书》不知何时会再次光顾我的书桌,但两代人间的感情永远那么深厚,永远是享用不尽的财富。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并会一直珍惜这美好的亲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4
正式成为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内,我觉得使我收益最大的还是学习了《傅雷家书》这篇课文。傅雷不仅是一位慈爱的父亲,更是一位人生旅途中的知己朋友,这让我对他的儿子能有一位这样的好父亲而羡慕不已。
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这段富有哲理的话告诉了我: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就必须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联想到我自身的情况,我不禁有些惭愧,每当考试的前几夜,我都紧张得睡不着觉,虽然我努力告诉自己要平静,要放得开,试图去入睡,可每次都失败了。尽管我不断地告诉自己:考试一定要认真,仔细,可等到考试时,我却不能够集中精力去答题。一方面因为我没休息好;一方面由于我总想着考试的结果。这样,最终导致了考试结果的不理想。这个问题非常令我头痛,更令我担心明年的中考会不会也遇到这样的情况。
正当我担忧时,我又看到了傅雷在信中写的另一句话:“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从中,我懂得了:人要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不由地,我想起了今年我市的文科状元——以607分的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的秦婷婷曾说过的一段话:“我从来都不表现出大喜或大悲,不论每次考试成绩如何,我都像诸葛亮那样稳重,对什么事自己都有底一样……我每次放假期间是从来不拿笔的。还有就是每次考试前后,我都不再盯着课本,而是做一做别的事情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段话如同傅雷的经典语句一样使我深受鼓舞,我知道要想成功,就必须要有处世不惊的态度。
傅雷在家书中也曾要求儿子要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保持对艺术不懈追求与对生活的“赤子之心”。我的爸爸妈妈也常教育我:一定要对生活保持热情,对学习保持激情。在教育孩子处世的态度上,傅雷与我的父母持同一观点,这一点也正是我现在所努力追求的。
我想,假如今后我真的能拥有一种像《傅雷家书》中所说的处世态度,做一个处世不惊,懂得调节心态的积极的人,一个笑傲江湖的“侠客”,那么这篇课文我才没有白读。
《傅雷家书》读后感5
《傅雷家书》由我国翻译家傅雷写与儿子傅聪的家信中摘编。是一部优秀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父爱的教子名篇。再次品读《傅雷家书》,对亲情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傅聪离家出国求学,作为父亲的傅雷自是想念不已。可是怕家信惹起傅聪思乡之情,浪费宝贵的留学时间,于是字里行间都是父亲暗藏的关切“你离开后便想写信,但怕你嫌烦,终是算了。”一鸣惊人后傅聪为演出忙的焦头烂额,无法抽出时间回信。傅雷则在信中安慰他“演出繁多,也就不必像我与你妈妈一样每月写数封信来。”字里行间还有一点点放不下的私心:“可总要回一封,告诉我们你的现状,免去我们的担忧。”
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祖国的傅聪不能轻易归家,傅雷除了为儿子自豪外,却也忍受着思念之痛“若是有时间,这个暑假便回一次国,好让家人团聚。”细细分析外交局势后又主动放弃计划,安慰思乡的儿子——谁又何尝不是忍受着思念的折磨呢!若没有远方父亲的支持与守候,傅聪绝不会有现在的成就,他本人也如此说。
全信令我印象颇深的就是傅雷既鼓励儿子演出为国争光又希望一家团聚的矛盾心理,但一生奉行理智的他按耐住自己的感情,以等待换来了傅聪的成功,让中国钢琴家闻名遐迩。其实世上没什厶东西是免费的,你选择了事业,就必须付出你的健康、精力,或是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与之交换。这是一条公理,不证自明。
也许有人认为这太过自私,其实不然,这是小我向大我的转变,小爱向大爱的升华。就如成龙怀念母亲时感慨:“母亲卧床的十几年里,我在剧组里难有时间回家。知道母亲病逝的消息后我躲到工具间里放声大哭,又顶着红肿的眼睛继续拍戏。我没有陪着生病的母亲,不孝。但我知道母亲想见到的是将中国电影推上舞台中央的儿子,而不是为了照顾自己连工作都丢弃的人。孝,又是什么?”
在地球村,亲情不应该仅限于血缘。人类进化出了感情,进化出了信任,却还没进化出对大体的爱,血缘始终是一条天堑。为同伴,为组织,为国家,为人类的所作所为,不再限于DNA中的本能,是人类始终没能进化出的情感。
自然,父母、伴侣也是重要的,只不过在家国前被淡化了。为人类的将来而奋斗的孩子和理解孩子的父母,这二者相遇便是世上最美好的亲情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6
初读《傅雷家书》时,有一丁点的排斥,觉得那些信里说教的口吻重了些,让我想起了母亲的絮叨,想起了居高临下的教育。
慢慢地,开始被吸引,懂了傅雷夫妇的爱子之情,也体会到了字里行间的温暖和真诚。《傅雷家书》里,饱含着为人父母者的责任,充满了对子女炽烈而深沉的爱,传递着对真理、对道德执着追求的精神。
这是一个严父,也是一个良师,更是一个益友。
这是一对父子,也是一对知己,那种心灵和精神上的高度共鸣、相互映照,让人艳羡。
这里还有一对夫妇,他们在人生路上携手同行、相互扶持,是多么美妙的琴瑟和谐啊!
傅聪评价父亲:“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秒又率直。”在这些信里,流淌的不仅有温情,也有智慧,对生活、工作、理想朴素而又深刻的见解。这些家书里,包含着傅雷那颗炽热、剔透的心。于是,可以明白,为什么当年的大师们,足以让今天的同行们高山仰止,他们创造了一个今人多难以企及的高度——“德艺具备,人格卓越”。
等待儿子家书时的惶惶不安,收到信件时整天整天的兴奋,为儿子手抄6万字的“希腊雕塑”译稿,给儿子和儿媳用不同的语言写信,这就是天下父母心。
《傅雷家书》不仅在教人如何为人父母,也在警戒世人该怎样做人子女,更在指引着我们,对生活,对工作,该有怎样的态度和追求。
傅雷教导傅聪要有计划地工作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时光消磨,要有“安排的技术”。
他说:“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所以总是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授以家庭经济计划的经验和心得。
他不时为儿子准备书,或是推荐好书,指导他们多看正经书,不能光把时间用于消遣读物。
他还总是细心地指出儿子的书信中的错误,他告诉傅聪该如何用丰富的词语表达感情。
当然,他们还一起探讨钢琴演奏的技巧,彼此分享对艺术的感受和看法。
几十年前父母与子女间的对话,今天读来,依然让人受益多多。
很悲愤,这样的家书在1966年嘎然而止,看到傅雷夫妇弃世之前的遗书,那冤屈难辨的屈辱、无人能顾的孤寂,让人怅惋。
他们最终也没能等回自己亲爱的儿子,生命就这样遗憾地划上了终止符。多年后,当傅聪的儿子可以阅读这些书信时,他会对自己的祖父母作何感想?又会怎样去理解那出在颠倒昏暗的年代里上演的人生悲剧?
《傅雷家书》读后感7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傅雷家书》读后感8
家书,是亲人之间互相倾诉的.媒介。思念之人以情为笔,以感为纸,书写下句句行行。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担心、思念、祝福、祈盼——祈盼对方也回一封,也好平了自己胡思乱想的心。
看似是父亲的开导,但其中还隐隐含着什么。让我们还原场景,略显疲倦的父亲对孩子语重心长:孩子,你尽早了解爱中心酸,便会学着接受一些。流过的泪虽苦涩,却可以在泪中微笑着向她说,愿今生今世两不相见!
不知那个父亲是否身为过来人,可话中安慰的感觉却不言而喻。于此,不是父亲,而是身边挚友,向初尝禁果的少年劝诫。这是身为父亲的严厉,冷硬却夹杂着担心与思念。
身后父亲的心愿,“总之,你无论再定演出合同方面,在情感方面,在政治行动方面,主要避免‘身不由主’,我写这封信的心情尤其感触万端,非笔墨能形容。孩子,珍重,各方面珍重,千万珍重,千万自爱。”
多次强调,望君自重自爱。为父已无太多话对你说,滔滔江河提笔之时便化作一江春水缓缓流动。我写这封信的心情非笔墨能形容,除此之外,还有吗?跳过人物带入,我们看到了不再年轻的父亲提起笔为远在他国的儿子写信,只留。珍重!
儿子啊,你可知这一字一画都刻在了你体衰的父亲的心上,你能了解他吗?我想父亲一定会说:希望吧,若是不可,也不强求。只要你安好那便足矣。这是身为父亲的软言细语,真挚还包容着祝福、祈盼。
我见到书的特点。若是整张家书,全都是教育儿子待人谦虚,做事严谨;不气馁,不骄傲;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的话未免有些冷淡。这是家书,面对学有所成的儿子,除了感到自豪,不应该还有一点寂寞吗?毕竟……那是从小养大的儿子啊!《傅雷家书》还成功在那一丝人情味儿。不说全部,大致上寄给傅聪信的日期后,都会有一两句描述家人近况的话。我还记得那一句。
“前几日我连续着发烧,直到近期才有所好转。”“你娘很想念你,何时你能寄一封信过来呢?”
后记:看到书的前言,方知傅聪是在葬礼上赶到的。我仪表堂堂地归来时,你已去了。黑白相片印着你曾经地容颜。因为时差,计划中的正午到来已推移到黄昏迟暮。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一遍遍温习泛黄的纸信,想从墨香殆尽的纸张中看到昔日人。
我给您的回信,远少于您给我的,连关心也是,有时几个月也不会一封,可我却不曾在意。
今日,我终究是慢了一步。
愿天上的亲人,一切安好。
《傅雷家书》读后感9
翻开《傅雷家书》,里面的阅读提示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不知不觉读完了《傅雷家书》,眼角不禁泛起泪光。
这是一部充溢着父爱的教子之作:傅聪因出国留学要长期居住在异国他乡,傅雷夫妇只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儿子联系,对儿子无限的思念和爱也只得用书信传递。书中,傅雷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例,阐述了许多人生的智慧和道理。
“聪”“亲爱的孩子”,信中开头常有这样的词语,短短几个字,却多么情真意切!傅雷夫妇每天以泪洗面,只能通过这样的语句和儿子亲近,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信中有这样一段:“别让我们等你的信再等下去了!孩子!一切保重!凌霄想又学乖了许多,告诉我们一些小故事,好不好?近一个多月妈妈常梦见你,有时在指挥,有时在弹协奏曲。也梦见弥拉和凌霄在我们家里,她每次醒来又喜欢又伤感。”这些话语表现出傅雷夫妇对远在国外的孩子的深切思念。在写最后几封信时,傅雷的眼疾越来越严重了,但仍然坚持,尤其是傅雷养病时向儿子倾诉苦闷的情感,每天都守着孩子的信,像守着孩子的影子,放下严父的形象,表达对孩子的思念,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
记得儿时,因家中经济条件的限制,父亲总是节衣缩食。一件棕黑破旧的衣裳,父亲常年穿在身上,这衣服仿佛饱受岁月的折磨,身上的补丁更是十分刺眼。衣服质地粗糙,拽着父亲的衣角,好似树皮一般刺手。“爸,你怎么不买件新衣服啊?”,我问道。父亲掸掸身上的尘土,笑着说:“这衣服挺好,穿在身上舒服又结实,爸都老了,不用买多少衣服。”那时每和父亲一起走在街上,都不想与他靠近,曾一度认为有失自己的颜面。父亲似乎很了解我,在人多的地方都下意识回避。那天父亲兴高采烈的推开门说:“孩子,快来,试一试这衣服合不合身,爸看别人的孩子都穿,特地为你挑的。”我换上新衣服,看看背后父亲那身衣服,我才发现父亲老了,曾经乌黑的头发早被时光偷偷染上白色,曾经英俊的脸庞早被时光无声的刻满了皱纹……刹那间,我的泪水决堤而出。
想想现实生活中,步入青春期的你也许父亲的关系僵化,但是家庭的负担,孩子的学业,逼迫他必须用时间灌溉,用汗水付出,用肩膀扛起这个家。作为子女,为什么不能好好地孝顺他呢?
父爱是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更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傅雷家书》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和他妻子朱梅馥(fu四声)在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书信。这些信件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非常值得家长们阅读和学习。书中反映了傅雷先生夫妇的教育理念,例如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任何事情都让儿子自己决定。傅聪准备去苏联留学的时候,傅雷先生夫妇只是帮儿子理清了他的处境,去苏联的影响,但在关键问题上还是等他决定,并不过度表态。傅聪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离不开这种家庭教育。
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这些信除了互通消息,维系亲情意外,傅雷先生说过他写这些信主要有4个目的: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和傅敏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信件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给孩子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他们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所以上述四个目的中,第一个是体现得最多的,在1954年到1958年,即傅聪留洋期间的信中有大量体现。比如如何理解肖邦,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问题也在信中大量讨论。信中也有对诗词的讨论,比如1955年12月15日的信中就有对《人间词话》的讨论。
第二个也处处有体现,比如在1958年十月七日中,傅雷妻子这样写道:一个成了名的艺术家,处处要当心,无意中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呢!这句话写于傅聪在1957年9月赴京参与文化部的反右活动,并做了调查,接受了批判。不知道这句话对傅聪有多大的帮助,但对我而言也有不小感慨。这句话在任何年代都适合,提醒我们不要因为有点成就就忘乎所以,以为高人一等而忽略甚至做错了事情。
我最喜欢和佩服的还是傅雷先生愿意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的良师益友,通过这个镜子,就能“照出”孩子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当父母注意并改正,孩子们自然也能意识到问题并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或许正是这本书被誉为家庭教育景点著作的原因。对于年轻的我们而言,阅读此书在体会一对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不小的启发,指点我们走好人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