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人的历史
古越人的历史:
古越族,是百越地区越人各部的统称,古越部族自远古至秦时代一直繁衍生息在中国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百越地区。
百越在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也就是从当今的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越或百越都只是一种泛称,并非民族概念,泛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古代部落。
越即粤,古代粤与越通用。
越与粤,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
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
百越是对南方人群的泛称。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常统称之为越。
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
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或称闽越、或称扬越、或称南越、或称西瓯、或称骆越.等等。
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
他们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
基因研究显示,东亚人群是从南方起源的,在史前时期进行了从南往北的迁徙。
中国人的祖先先是到达了中国南方,在那里繁衍,此后再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扩展资料:
古越人居住形式与自然与经济条件有密切联系。
中国古代塞北游牧多住便于迁徙的帐篷;中原华夏部落多住窑洞、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平房。
而南方古越部落则住类似巢居式的干栏式房子,即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下层饲养牛、猪等家畜,上层住人,这样可以防止南方气候的潮湿和避开各种凶恶的野兽虫蛇。
原始的干栏式房屋的建筑遗迹或模型,在南方古代百越部落分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或在汉代墓葬中均有所发现。
如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有大面积长条形的木结构“干栏式”建筑遗址,这大概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干栏房。
在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许多遗址都有发现,如浙江的钱山漾、桐乡罗家角、江苏丹阳香草河、吴兴梅堰等遗址都有此类房子出土。
云南的剑川海门口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见有这种干栏式住居习俗。
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陶制干栏式房子模型。
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是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曾流行干栏式住居习俗的一个重要佐证。
四川成都十二桥商代遗址和湖北蕲春毛家嘴西周早期遗址发现的大型木构建筑群。
说明夏商周时期干栏式建筑和住居习俗尚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流行和发展。
在广东高要茅岗距今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也发现有干栏房遗迹在广州西村皇帝岗西汉墓中, 发现有干栏式陶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