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和李光弼谁的贡献大?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李光弼和郭子仪是大唐的名将。据史料记载,李光弼原是契丹人,其父是契丹首领。李光弼入唐不久,父亲战死沙场。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李光弼作为参军后的烈士后代,受到唐朝名将王仲思的高度重视。王钟思经常对别人说:“光墙会代替我。”这意味着李光弼以后可以坐我的位置了。虽然郭子仪出生在一个官员家庭,但与李光弼相比,郭子仪是一个大器晚成者。直到57岁的郭子仪成为北方的一名右翼士兵。从这个角度看,李光弼的才华比郭子仪更早受到世人的重视。
公元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时任平和、河东两县知府的安禄山以“忧国忧民”、“奉皇上密诏,反杨”为由,与史思明开战。这场反叛可以说为李光弼和郭子仪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绝佳历史舞台。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得以出任我们时代的华北总督。同时,在郭子仪的推荐下,李光弼成为河东节度使,他们开始当家作主。起兵之初,李光弼和郭子仪主要在北方集结各路兵马,调兵收复失地。于是他和唐肃宗联手,合而为一,所有的精英都被郭子仪带走,收复长安和洛阳。另一方面,李光弼率领五千弱旅前往太原,阻止叛军西进。
公元756年4月,李光弼和郭子仪联合击败了著名的沙河、嘉善起义军首领史思明,切断了起义军阵线与约翰杨老巢的交通线。然后,李光弼到达太原后,以绝对劣势击败了史思明,这让大唐的心脏城市太原陷入了非常危急的境地。郭子仪一路向西。在各族人民的帮助下,经过几次艰苦的战斗,郭子仪终于把安史之乱中丢失的长安和洛阳夺回了大唐的版图。从记录上看,两者是对等的,真的很难区分。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斗争变得更加残酷。即位后仍信任重用宦官,程、于朝恩继续影响朝纲。在这一点上,郭子仪的优势更加明显。郭子仪的后人更看重的不是他非凡的成就,而是他宽厚的性格。他知道如何前进和后退,所以他很少生气。郭子仪在法庭上从不偏袒任何一方。
比如公元767年郭子仪祖坟被盗事件,在舆论上表明,朝鲜王朝的统治者于朝恩可能是事件的策动者,但郭子仪不同意,一直无动于衷,从而稳定了朝鲜政府。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李光弼身上,那么李光弼和于朝恩直到“你死我活”的结局都不会罢休。因为李光弼是一个严肃、深沉、刚毅的人,而且他一向治军严格,自然很多人都怕李光弼,甚至李光弼还得罪了很多人。最可怕的是,程、于朝恩这些被皇帝宠信的人,都不赞同李光弼。
名将、执法者李光弼得知我们山南东路的时候被程的谗言所杀,终于知道如果和权贵作对会有多惨,于是李光弼不敢再进入朝鲜。李光弼也失去了昔日的尊严,羞愧而死,享年57岁。李光弼去世时,郭子仪67岁。在生命的黄昏,郭子仪再次闪耀。第一,762年,华北发生兵变。病重的肃宗召郭子仪入宫,嘱托郭子仪平定兵变。79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继承了王位。终于,83岁的郭子仪可以回家享受她的幸福了。81年,郭子仪逝世,享年85岁。从生命的终结来看,郭子仪比李光弼更胜一筹。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