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知识结构
二、重难点解析
(一)区域
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许多要素,区域是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由于组成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或结构一致性,使得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的划分是建立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之上的。区域划分的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有综合性的。相应的区域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任何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不
同
点
地理
位置
北纬30°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的入海口,对外联系方便
大致位于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东部
气候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温暖季节短,降水较少,生长期较短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
黑土广布,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发展水田耕作,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三熟;贸易发达;依托发达的农业发展轻工业,从国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是我国重化工业基地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不
同
点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的入海口,对外联系方便
大致位于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东部
气候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处温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温暖季节短,降水较少,生长期较短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
黑土广布,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发展水田耕作,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三熟;贸易发达;依托发达的农业发展轻工业,从国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是我国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为例)
在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水系和土壤特征限制了耕作农业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原来的限制性因素逐渐演变成了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大片沼泽分布区,是现今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地区;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利用,长江中下游平原稠密的水系不再成为人们交往的障碍,反而为扩大交通提供了天然水道。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条件适合发展水稻种植,历史上人口从北往南几次大规模迁移,使得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越来越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可以精耕细作,长江中下游平原逐渐成为我国粮食主要生产基地,可是现在,尽管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地区,但是相对来说不利于规模化和机械化的推广,因而它的粮食生产地位逐渐让位于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
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对于不同阶段农业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认识到地理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不是说随着人类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加强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关键要看区域在一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
(四)导致南北方建筑物特点不同的自然原因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五)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扼马六甲海峡”是新加坡地理位置的突出优势。马六甲海峡是连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是欧洲、非洲、西亚、南亚与东亚、大洋洲之间海上贸易的必经之路。新加坡则是马六甲海峡最重要的港口。但是,地域狭小、劳动力缺乏、自然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则对工业发展不利。
海上交通要道和重要港口的条件,以及世界海上石油贸易的发展,促使新加坡重点发展与海上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相关的工业部门。此外,东南亚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也为新加坡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新加坡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新加坡本来是以港口商业服务为主,在工业发展的促进下,依靠其航海和航空枢纽的地位以及热带海岛风光,又发展了交通与电讯、旅游等产业;吸引外资、对外贸易和旅游的扩展,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作为城市岛国,新加坡可用于农业发展的土地有限,所以农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由于本国经济发展空间和市场狭小,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积累的资本需要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
一、知识结构
二、重难点解析
(一)遥感
1、遥感的主要环节
2、遥感的特点
与传统获取资料的手段相比,遥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探测范围大。每幅陆地卫星图像覆盖的地面范围达3万平方千米。在宇宙飞船上,甚至可以把半个地球拍在一张图片上。
(2)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能反映动态的变化。实地测绘地图,需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重复一次。而陆地卫星遥感每18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如果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并且是连续观测。一些地区自然现象的动态变化,也能很快反映出来,并及时作出预报。
(3)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对于自然条件恶劣、地面工作难以开展的地区,如高山、冰川、沙漠、沼泽等,或因国界限制不易到达的地区,遥感则能很容易获得资料。
(4)手段多,获得的信息量大。遥感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任务,选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取得所需的信息。除地表外,遥感能探测一定深度的海底和冰层。微波遥感还具有全天候工作的能力。遥感技术所获得的信息量十分庞大。
(5)用途广。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和军事侦察等许多领域。
3、应用
目前遥感技术已经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和监测、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
通过遥感技术进行资源调查,较之传统的人工野外调查就有着诸多优点,特别是对于一些人员难以进入的区域调查,如热带密林、沼泽、冰川雪原等,遥感是目前取得所需资料的唯一途径。
(二)全球定位系统
1、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
GPS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其中21颗是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在用GPS信号导航定位时,为了计算观测站点的三维坐标,必须观测4颗GPS卫星,这4颗卫星称为定位星座。
GPS地面控制系统由5个监控站、1个主控站和3个注入站组成。监控站的主要作用是对卫星上的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卫星是否一直沿着预定轨道运行等进行监测与调控;主控站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各监控站对GPS卫星的全部观测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计算GPS卫星的轨道和卫星时钟数据;注入站的主要作用是在每颗卫星运行至上空时,将导航数据及主控站的指令注入到卫星。
GPS接收机包括接收机硬件、GPS数据处理软件等用户设备。
2、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GPS导航定位时,为什么必须观测四颗GPS卫星才可以计算出地面点所在的位置?
这个问题涉及GPS的工作原理,是同学们难以理解的内容。GPS是利用一种被称为三边测量术的方法来完成导航与定位功能的。三边测量术是通过计算某个点与另外三个已知点之间的距离来推算这个点的相对位置的一种方法。为了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种方法,下面以一个简单例子来加以介绍:
假如你在野外迷路了,为了确定你所在的位置,你向一个路过的人询问,但他只告诉你这里距离王家村10里路。虽然这个信息没有立刻解决你的问题,但也给了你不少的帮助,于是你打开地图,找到王家村,以王家村为圆心按比例尺在地图上画一个相当于半径为10里的圆(如图1)。然后,你又遇到了另外一个过路人,从他那里知道这里距离李家村15里路,你按照刚才的方法绘制了第二个圆(如图2)。现在你得到了两个交点,你必定处于其中的一个。这时,你再向第三个人打听到了这里距离张家村10里,当你把这个圆在地图上绘制完后,你的位置也就一目了然了(如图3)。
GPS的工作原理与上面所介绍的方法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三颗卫星代替了三个村子,而且由于是在三维空间里,地图上平面的圆形也变成了立体的球体。如下图所示,GPS接收机接收到空中GPS卫星A、B、C传来的信号,分别计算出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然后分别以三颗卫星为球心,以各卫星到接收机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绘制”三个巨大的球体,三个球体会相交于两点,其中那个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就是这台GPS接收机所在的位置。然后通过GPS接收机中仪器的计算,得到可以使用的信息,如经纬度。卫星D的作用则是测量GPS接收机所在的高程。
3、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GPS是一个军民两用的系统。军事应用是GPS建设的最初目的。海湾战争期间,GPS系统尚未完全建成,但初步使用已显神威。仅从国防战略角度来看,我国也必须发展自己独立的空间定位系统。
随着GPS太空卫星网络的完全建成,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除了导航定位的重大技术飞跃外,它还带来了一场大地勘测技术的革命。目前,GPS定位技术以其精度高、速度快、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中。
GPS在交通和救援方面的应用也很广泛。车辆GPS定位管理系统通常包括两部分:车载部分(车上安装的GPS系统)与监控中心。系统的主要的工作内容是由车载GPS自主定位,结合无线通信系统将定位信息发往监控中心(调度指挥中心),监控中心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车辆进行调度管理和跟踪。
在现代农业生产走向大农业和机械化过程中,农业生产要达到增产高效的目的,除了适时种植高产作物,加强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外,弄清土壤性质,检测农作物产量、分布、合理施肥以及播种和喷洒农药等也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管理技术。
利用GPS技术,配合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监测农作物的产量和分布、土壤成分和性质,做到合理施肥和喷洒农药,从而达到节约费用、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高效率的目的。比如利用飞机喷药,可根据GPS系统定位和遥感数据掌握农田情况,经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处理,可以引导飞机因地而异合理用药,准确喷洒。
在旅游及野外考察中,比如到风景秀丽的地区去旅游,到原始森林、雪山峡谷或者大沙漠地区去探险考察,利用GPS接收机可以随时知道你所在的位置及行走速度和方向,使你不会迷失路途。目前GPS接收机越来越精巧,非常便于携带和使用。可以说,GPS的应用正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三)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程序
2、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些应用功能
(1)资源清查
资源清查是地理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这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来源的数据汇集在一起,并通过系统的统计和覆盖分析功能,按多种边界和属性条件,提供区域多种条件组合形式的资源统计和进行原始数据的快速再现。以土地利用类型为例,可以输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和面积,按不同高程带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度区内的土地利用现状,以及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等,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2)城乡规划
城市与区域规划中要处理许多不同性质和不同特点的问题,它涉及资源、环境、人口、交通、经济、教育、文化和金融等多个地理变量和大量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有利于将这些数据信息归并到统一系统中,最后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环境质量评价、道路交通规划、公共设施配置,以及城市环境的动态监测等。这些规划功能的实现,是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搜索方法、多种信息的叠加处理和一系列分析软件加以保证的。我国大城市数量居于世界前列,根据加快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加强城市建设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分析的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灾害监测
借助遥感数据的搜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用于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洪水灾情监测和洪水淹没损失的估算,为救灾抢险和防洪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例如,据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的研究,通过普查分析森林火灾实况,统计分析十几万个气象数据,从中筛选出气温、风速、降水、湿度等气象要素,以及春秋两季植被生长情况和积雪覆盖程度等14个因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建立了微机信息系统的多因子的综合指标森林火险预报方法,对预报火险等级的准确率可达73%以上。
(4)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涉及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一切领域。一个大中型城市每年搜集和监测的环境数据可能多达100万个。一个地方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有: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数据和信息存储方法——基础数据库系统;提供环境管理的数据统计、报表和图形编制方法;建立环境污染的若干模型,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供环保部门办公软件;提供信息传输的方法和手段等。
(5)宏观决策
地理信息系统利用拥有的数据库,通过一系列决策模型的构建和比较分析,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例如系统支持下的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可以解决土地资源与人口容量的规划。我国在三峡地区研究中,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的方法,建立环境监测系统,为三峡宏观决策提供了建库前后环境变化的数量、速度和演变趋势等可靠的数据。
(四)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将有关地球上每一点的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加以整理所构成的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其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离不开GIS、GPS和RS。“数字地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涉及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高性能计算能力等诸多关键技术。
“数字地球”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在农业、林业、水利、地矿、交通、通讯、新闻媒体、城市建设、教育、资源、环境、人口、海洋以及军事等几十个领域都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农作物监测、农作物估产、土地覆盖物的识别和评价、土地和地籍管理、水资源管理、环境监测、资源合理利用、数字天气预报、灾害评估和监测、灾害模拟和预报、渔场预报、智能交通管理、商业选址、市场调查、通讯、民用工程、城市管道管理、在线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等等。
众所周知,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恰恰因为自然资源的有限以及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特征的信息革命的深入,世界经济模式必然会从现行的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模式逐步转换为未来的以信息资源为主的知识经济模式。在即将到来的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信息社会中,信息是主要经济资源,数字化信息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形式。“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由此可见,以数字形式处理一切与空间位置相关的信息为特征的“数字地球”,则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数字地球”必将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建设中具有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二、重难点解析
(一)区域
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许多要素,区域是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由于组成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或结构一致性,使得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的划分是建立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之上的。区域划分的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有综合性的。相应的区域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任何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不
同
点
地理
位置
北纬30°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的入海口,对外联系方便
大致位于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东部
气候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温暖季节短,降水较少,生长期较短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
黑土广布,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发展水田耕作,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三熟;贸易发达;依托发达的农业发展轻工业,从国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是我国重化工业基地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不
同
点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的入海口,对外联系方便
大致位于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东部
气候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处温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温暖季节短,降水较少,生长期较短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
黑土广布,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发展水田耕作,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三熟;贸易发达;依托发达的农业发展轻工业,从国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是我国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为例)
在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水系和土壤特征限制了耕作农业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原来的限制性因素逐渐演变成了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大片沼泽分布区,是现今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地区;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利用,长江中下游平原稠密的水系不再成为人们交往的障碍,反而为扩大交通提供了天然水道。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条件适合发展水稻种植,历史上人口从北往南几次大规模迁移,使得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越来越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可以精耕细作,长江中下游平原逐渐成为我国粮食主要生产基地,可是现在,尽管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地区,但是相对来说不利于规模化和机械化的推广,因而它的粮食生产地位逐渐让位于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
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对于不同阶段农业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认识到地理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不是说随着人类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加强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关键要看区域在一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
(四)导致南北方建筑物特点不同的自然原因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五)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扼马六甲海峡”是新加坡地理位置的突出优势。马六甲海峡是连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是欧洲、非洲、西亚、南亚与东亚、大洋洲之间海上贸易的必经之路。新加坡则是马六甲海峡最重要的港口。但是,地域狭小、劳动力缺乏、自然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则对工业发展不利。
海上交通要道和重要港口的条件,以及世界海上石油贸易的发展,促使新加坡重点发展与海上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相关的工业部门。此外,东南亚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也为新加坡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新加坡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新加坡本来是以港口商业服务为主,在工业发展的促进下,依靠其航海和航空枢纽的地位以及热带海岛风光,又发展了交通与电讯、旅游等产业;吸引外资、对外贸易和旅游的扩展,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作为城市岛国,新加坡可用于农业发展的土地有限,所以农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由于本国经济发展空间和市场狭小,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积累的资本需要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
一、知识结构
二、重难点解析
(一)遥感
1、遥感的主要环节
2、遥感的特点
与传统获取资料的手段相比,遥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探测范围大。每幅陆地卫星图像覆盖的地面范围达3万平方千米。在宇宙飞船上,甚至可以把半个地球拍在一张图片上。
(2)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能反映动态的变化。实地测绘地图,需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重复一次。而陆地卫星遥感每18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如果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并且是连续观测。一些地区自然现象的动态变化,也能很快反映出来,并及时作出预报。
(3)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对于自然条件恶劣、地面工作难以开展的地区,如高山、冰川、沙漠、沼泽等,或因国界限制不易到达的地区,遥感则能很容易获得资料。
(4)手段多,获得的信息量大。遥感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任务,选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取得所需的信息。除地表外,遥感能探测一定深度的海底和冰层。微波遥感还具有全天候工作的能力。遥感技术所获得的信息量十分庞大。
(5)用途广。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和军事侦察等许多领域。
3、应用
目前遥感技术已经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和监测、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
通过遥感技术进行资源调查,较之传统的人工野外调查就有着诸多优点,特别是对于一些人员难以进入的区域调查,如热带密林、沼泽、冰川雪原等,遥感是目前取得所需资料的唯一途径。
(二)全球定位系统
1、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
GPS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其中21颗是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在用GPS信号导航定位时,为了计算观测站点的三维坐标,必须观测4颗GPS卫星,这4颗卫星称为定位星座。
GPS地面控制系统由5个监控站、1个主控站和3个注入站组成。监控站的主要作用是对卫星上的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卫星是否一直沿着预定轨道运行等进行监测与调控;主控站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各监控站对GPS卫星的全部观测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计算GPS卫星的轨道和卫星时钟数据;注入站的主要作用是在每颗卫星运行至上空时,将导航数据及主控站的指令注入到卫星。
GPS接收机包括接收机硬件、GPS数据处理软件等用户设备。
2、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GPS导航定位时,为什么必须观测四颗GPS卫星才可以计算出地面点所在的位置?
这个问题涉及GPS的工作原理,是同学们难以理解的内容。GPS是利用一种被称为三边测量术的方法来完成导航与定位功能的。三边测量术是通过计算某个点与另外三个已知点之间的距离来推算这个点的相对位置的一种方法。为了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种方法,下面以一个简单例子来加以介绍:
假如你在野外迷路了,为了确定你所在的位置,你向一个路过的人询问,但他只告诉你这里距离王家村10里路。虽然这个信息没有立刻解决你的问题,但也给了你不少的帮助,于是你打开地图,找到王家村,以王家村为圆心按比例尺在地图上画一个相当于半径为10里的圆(如图1)。然后,你又遇到了另外一个过路人,从他那里知道这里距离李家村15里路,你按照刚才的方法绘制了第二个圆(如图2)。现在你得到了两个交点,你必定处于其中的一个。这时,你再向第三个人打听到了这里距离张家村10里,当你把这个圆在地图上绘制完后,你的位置也就一目了然了(如图3)。
GPS的工作原理与上面所介绍的方法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三颗卫星代替了三个村子,而且由于是在三维空间里,地图上平面的圆形也变成了立体的球体。如下图所示,GPS接收机接收到空中GPS卫星A、B、C传来的信号,分别计算出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然后分别以三颗卫星为球心,以各卫星到接收机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绘制”三个巨大的球体,三个球体会相交于两点,其中那个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就是这台GPS接收机所在的位置。然后通过GPS接收机中仪器的计算,得到可以使用的信息,如经纬度。卫星D的作用则是测量GPS接收机所在的高程。
3、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GPS是一个军民两用的系统。军事应用是GPS建设的最初目的。海湾战争期间,GPS系统尚未完全建成,但初步使用已显神威。仅从国防战略角度来看,我国也必须发展自己独立的空间定位系统。
随着GPS太空卫星网络的完全建成,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除了导航定位的重大技术飞跃外,它还带来了一场大地勘测技术的革命。目前,GPS定位技术以其精度高、速度快、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中。
GPS在交通和救援方面的应用也很广泛。车辆GPS定位管理系统通常包括两部分:车载部分(车上安装的GPS系统)与监控中心。系统的主要的工作内容是由车载GPS自主定位,结合无线通信系统将定位信息发往监控中心(调度指挥中心),监控中心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车辆进行调度管理和跟踪。
在现代农业生产走向大农业和机械化过程中,农业生产要达到增产高效的目的,除了适时种植高产作物,加强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外,弄清土壤性质,检测农作物产量、分布、合理施肥以及播种和喷洒农药等也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管理技术。
利用GPS技术,配合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监测农作物的产量和分布、土壤成分和性质,做到合理施肥和喷洒农药,从而达到节约费用、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高效率的目的。比如利用飞机喷药,可根据GPS系统定位和遥感数据掌握农田情况,经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处理,可以引导飞机因地而异合理用药,准确喷洒。
在旅游及野外考察中,比如到风景秀丽的地区去旅游,到原始森林、雪山峡谷或者大沙漠地区去探险考察,利用GPS接收机可以随时知道你所在的位置及行走速度和方向,使你不会迷失路途。目前GPS接收机越来越精巧,非常便于携带和使用。可以说,GPS的应用正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三)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程序
2、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些应用功能
(1)资源清查
资源清查是地理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这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来源的数据汇集在一起,并通过系统的统计和覆盖分析功能,按多种边界和属性条件,提供区域多种条件组合形式的资源统计和进行原始数据的快速再现。以土地利用类型为例,可以输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和面积,按不同高程带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度区内的土地利用现状,以及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等,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2)城乡规划
城市与区域规划中要处理许多不同性质和不同特点的问题,它涉及资源、环境、人口、交通、经济、教育、文化和金融等多个地理变量和大量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有利于将这些数据信息归并到统一系统中,最后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环境质量评价、道路交通规划、公共设施配置,以及城市环境的动态监测等。这些规划功能的实现,是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搜索方法、多种信息的叠加处理和一系列分析软件加以保证的。我国大城市数量居于世界前列,根据加快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加强城市建设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分析的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灾害监测
借助遥感数据的搜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用于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洪水灾情监测和洪水淹没损失的估算,为救灾抢险和防洪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例如,据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的研究,通过普查分析森林火灾实况,统计分析十几万个气象数据,从中筛选出气温、风速、降水、湿度等气象要素,以及春秋两季植被生长情况和积雪覆盖程度等14个因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建立了微机信息系统的多因子的综合指标森林火险预报方法,对预报火险等级的准确率可达73%以上。
(4)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涉及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一切领域。一个大中型城市每年搜集和监测的环境数据可能多达100万个。一个地方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有: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数据和信息存储方法——基础数据库系统;提供环境管理的数据统计、报表和图形编制方法;建立环境污染的若干模型,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供环保部门办公软件;提供信息传输的方法和手段等。
(5)宏观决策
地理信息系统利用拥有的数据库,通过一系列决策模型的构建和比较分析,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例如系统支持下的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可以解决土地资源与人口容量的规划。我国在三峡地区研究中,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的方法,建立环境监测系统,为三峡宏观决策提供了建库前后环境变化的数量、速度和演变趋势等可靠的数据。
(四)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将有关地球上每一点的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加以整理所构成的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其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离不开GIS、GPS和RS。“数字地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涉及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高性能计算能力等诸多关键技术。
“数字地球”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在农业、林业、水利、地矿、交通、通讯、新闻媒体、城市建设、教育、资源、环境、人口、海洋以及军事等几十个领域都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农作物监测、农作物估产、土地覆盖物的识别和评价、土地和地籍管理、水资源管理、环境监测、资源合理利用、数字天气预报、灾害评估和监测、灾害模拟和预报、渔场预报、智能交通管理、商业选址、市场调查、通讯、民用工程、城市管道管理、在线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等等。
众所周知,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恰恰因为自然资源的有限以及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特征的信息革命的深入,世界经济模式必然会从现行的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模式逐步转换为未来的以信息资源为主的知识经济模式。在即将到来的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信息社会中,信息是主要经济资源,数字化信息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形式。“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由此可见,以数字形式处理一切与空间位置相关的信息为特征的“数字地球”,则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数字地球”必将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建设中具有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