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现代法国人的起源非常复杂,主要由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罗曼人构成,其中罗曼人所占比重最大。法语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拉丁语的一种现代形式。那些古罗马的拉丁语天才尽管早已作古,却似乎始终左右着法语文明发展的轨迹和方向。古罗马人对秩序和理性的热爱、对极端状况的竭力避免等特征被后来的法国人所继承。然而这些特征在法语文学中的体现却并不明显。尽管法国通常是新的文艺运动的发源地,但这无法改变法国人思维保守的事实。
法国人历来非常严肃的看待美学问题;一部法国文学史,便是学习文学发展脉络的最好教材。由于法语文学拥有悠久和丰富的历史,并在发展过程中对其他语言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通常认为其占据了西方文学发展的核心位置。
有时法国人自视为高卢人的后裔,继承了所谓的“高卢精神”,追求轻松愉悦的欢乐,喜欢嘲讽别人,从不严肃的思考生命和生活的相关问题。实际上,在所有法语文学中都可以看到这种“高卢精神”的影子。然而,法语文学有一个非常基本的特征却经常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绝大多数最伟大的法语作家的作品中“高卢精神”体现得并不显著。
如此简单的概括显然不可能将复杂的法语文学的特征解释清楚。对于大多数外国人,尤其是讲英语的人而言,以表述明白、表意准确和风格高雅为特征的法语散文似乎在形式上要优于法语诗歌。然而法国人却会竭力反驳这一点。在他们眼中,法语诗歌独特的韵律感是旁观者永远也无法充分领略的,其魅力绝不亚于声名远播的法语散文。对法国人而言,法语诗歌的独特性根植于法国文明的传统,并且也切合法国人的品味。
中世纪:文学形式的多样化
最早的法语文学可以追溯到11世纪。作者不明的《罗兰之歌》便是法国最早的史诗。形式相似的史诗还包括英格兰的《贝奥武夫》、日尔曼人的《尼伯龙根之歌》等。这些史诗多半歌颂伟大的君主。比如《罗兰之歌》便是歌颂著名的法兰西国王查理曼大帝(742年-814年)的。此外,中世纪法国还盛行骑士传奇,这些传奇无不歌颂骑士精神,弘扬典雅的爱情。这一时期的法国最重要的作家是十二世纪的克里蒂安·德·特鲁瓦(Chretien de Troyes),他是法国中世纪最著名的叙事诗人。此外,在南部普罗旺斯地区大行其道的行吟诗也多半以骑士与贵妇之间的典雅爱情为主题,这些行吟诗多半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风格却矫饰造作,文学价值不高。直到中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法国才出现了第一位真正的伟大抒情诗人,弗朗索瓦·维永(1431年-1465年)。
中世纪的法语散文文体在历史和编年史中最为常见,然而这类作品中最具魅力的却是从十二世纪起出现的“奥卡西恩和妮克蕾蒂”系列故事。
和欧洲其他地区一样,法国戏剧也起源于中世纪的宗教剧,但很久以后这两种文艺样式成了势如水火的敌人。最早的戏剧只是对宗教仪式的简单剧情化,最常见的是关于圣诞节和复活节的传说。然而当这些戏剧的表演地点从教堂内转移到公众场合,并由法语代替了原始的拉丁语,法国戏剧的发展便开始沿着一条和罗马基督教风格完全迥异的道路前行了。那些语言幽默、形式粗糙,具备现实主义风格的滑稽剧大行其道。在这种滑稽剧,以及同时盛行的讽刺寓言以及短篇叙事诗等讽刺文学中,第一次出现了前面所提到的“高卢精神”的影子。
16世纪:文艺复兴的影响
法国文艺复兴起始于弗朗索瓦一世(1515年-1547年)统治时期。封建主义的崩溃、印刷技术的传入以及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遗产的重新发掘是催生法国文艺复兴的最重要的因素。尽管其时如火如荼的欧洲宗教改革也在这个世纪影响了法国,但直到16世纪末,法国人仍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在文学领域,文艺复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古典主义的创作倾向。一个名为“七星诗社”的作家团体在1550年出版了一部宣言,界定了学院派文学的创作规条,抒情诗人比埃尔·德·龙沙(1524年-1585年)是七星诗社的领袖。诗体悲剧正式出现,这种题材重视情节、时间和地点的结合,在法国兴旺了三百年。
然而十六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却是使用散文文体写作。弗朗索瓦·拉伯雷(1490年-1553年)及其最著名的作品《巨人传》便用当时看来形式仍很暧昧的类小说的风格写就。《巨人传》风格奇异,极尽夸张,语言也非常粗糙,有时甚至粗俗,但却在插科打诨之中对社会进行无情讽刺。16世纪法国另一位作家蒙田(1533年-1592年)则和拉伯雷风格截然不同。他文风成熟沉静,是近代第一位伟大的散文家。他的作品旨在反应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并不追求语言的华丽。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对欧洲的统治
进入十七世纪,法国彻底成为君主集权制国家。1635年成立的著名的法兰西学院导致了法国文化的中央集权。文艺理论家尼古拉·布瓦洛-德斯普洛(1636年-1711年)出版《诗的艺术》,确立了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规则,成为当时绝对的权威,不容任何挑战。
法国古典主义认为文学创作应该以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经典著作为典范,诗歌则应该遵循自然和理性的原则。一切韵文体的创作都要遵循严格的规则,悲剧创作尤其如此。然而就是在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下,法语文学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便是古典主义时期,也称为“路易十四时期”,因为它基本和“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漫长的统治时期相契合。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法国是欧洲勿庸置疑的霸主。在古典主义时代,政治、宗教和文学的发展都要遵循权威的教条。然而古典主义的相关理念,诸如秩序、均衡、典雅等,至今仍体现着法国人对文学品味的追求。比埃尔·高乃依(1606年-1684年)和让·拉辛(1639年-1699年)依照古典主义原则创作了许多诗体悲剧。高乃依的作品多半描述和个人荣誉相关主题,而拉辛则经常描写悲壮的爱情。神学家和演说家雅克-博尼涅·鲍修哀试图将古典主义原则具体化,而其成就却不如另外一位宗教作家。布莱士·帕斯卡(1623年-1662年)不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当时法国最伟大的散文作家。在风格严肃的古典主义时代里风格最特异的则是莫里哀(1622年-1673年)和拉·封丹(1621年-1695年)。前者创作诙谐明快的现代喜剧,而后者创作的语言故事则成为如今法国儿童的必读书。弗朗索瓦·德·拉罗什富科则是撰写散文格言的大师。“散文格言”这种文体在法语文学中硕果丰富。
古典主义文学本质上是贵族阶层的文学,体现皇室的审美趣味,成就也局限在为数不多的几个领域中。随着市民所受教育水准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拓展,古典主义的僵死教条逐渐成为文学发展的桎梏。然而,能否理解古典主义精神和鉴赏其名著至今仍被法国人认为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文化的标志。
18世纪:理性的年代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的风格和十七世纪迥然不同,其变革尤以1715年路易十四之死和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之间这一时期最为迅猛。这是一个宣扬理性的年代,也是一个多种观念滋生的年代,其中有些观念甚至对现存制度和国家具有毁灭性,其基本倾向是批判的、怀疑的和革新的。自由、宽容、博爱、平等和革命等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支持。
这林林总总的观念中,有些来自英国的知识阶层。这个世纪最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对理念的宣传,以及对传统、教条和权威的挑战。此时的法国出现了大批被人称为“哲学党”的作家,主要包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和狄德罗。孟德斯鸠(1689年-1755年)讽刺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颂扬英国的宪法。伏尔泰(1694年-1778年)攻击固执的迷信,同情支持宗教迫害和政治压迫的受害者。在他身上,理性主义的原则得到最深刻的体现。但伏尔泰的大多数作品都过于依附于所处时代,不具备永恒的文学魅力,只有他的书信和一些故事创作至今仍被阅读。德尼·狄德罗(1713年-1784年)是著名的“百科全书”的主编。“百科全书”在为人们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还旨在攻击无知偏狭、破除愚昧迷信。从纯文学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创作仍然属于古典主义的范畴。举例来说,伏尔泰的诗体悲剧,便在很大程度上以高乃依和拉辛的创作为榜样。狄德罗是一个更大程度上的革新者,他的戏剧创作,以及对戏剧理论的建树,包括提出“正剧”的概念等,都适应了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的需求。
18世纪上半期的比埃尔·德·马里沃(1688年-1763年)和18世纪下半期的比埃尔·博马舍(1732年-1799年)继承了古典主义喜剧创作的传统。此外仍有一些作家从事着和理念宣传无关的纯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些小说,包括阿兰·勒内·勒萨日(1668年-1747年)的《吉尔·布拉斯》和拉比·普莱伏(1697年-1743年)的《曼侬·雷斯考》。
18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是生于瑞士的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他的作品宣扬人类天然的美德和本能的合理性,攻击社会文明的腐朽。他渴望生存在一个崇尚知识的世界,他本人是个教育的革新者、革命思想的启蒙者。在文学上,他则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先驱。在整个十八世纪,卢梭的影响力超过其他任何一位文学家。
浪漫主义文学:对古典主义的反拨
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直到1815年拿破仑政权的最终颠覆,法国人都专注于对外界事物的观察。这是法国政治历史上最为风云变幻的年代。若不是因为政治变局过多的吸引了法国人的注意力,浪漫主义运动在法国还会出现得再早一些。 浪漫主义运动是对法国古典主义的直接反拨。在某种程度上,浪漫主义强调人的感情,而非理性;强调个人,而非社会;这并不完全符合法国人的国民特性。法国浪漫主义的滥觞出现于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的故事创作以及史达尔夫人对德国浪漫主义元素的介绍,在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风格伤感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
浪漫主义对诗体悲剧的捍卫揭开了这场运动的真正帷幕。维克多·雨果的《欧那尼》于1830年上映象征着浪漫主义戏剧的最终胜利。布瓦洛所制定的“三一律”被正式废除,诗体悲剧的韵律限制也得到了解放。雨果(1802年-1885年)是浪漫主义运动中最杰出的天才和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他一生著述丰富,在诗歌、戏剧、小说等领域均有很高建树,其抒情诗创作的地位被认为至高无上。
这一运动的其他作家包括风格悲观的阿尔弗莱·德·维尼(1799年-1863年)、风格唯美的诗人特奥菲尔·戈蒂埃(1811年-1872年),以及善于刻画忧郁的浪漫情调的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这三个诗人同时也从事小说的创作,而晚期的缪塞则在戏剧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小说家大仲马(1802年-1870年)依靠代表作《三个火枪手》赢得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声誉。
普罗斯佩·梅里美(1803年-1870年)是短篇小说大师。法国最著名的女作家乔治·桑(1804年-1876年)则最擅长描写乡村生活。夏尔·奥古斯丁·圣勃夫(1804年-1869年)是这个时代法国最伟大的文学评论家,他以毕生致力于浪漫主义理念的传播,并力图客观的诠释作品而非去评述。
到19世纪中期,浪漫主义运动发展到极致。浪漫主义主张将人的个性从规范和教条中解放出来,为作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它使文学的一切分支得到又一次复苏,诗歌创作无疑从中获益最多。在这一运动中,外国作家对法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莎士比亚、斯各特以及拜伦的创作。
现实主义文学:科学发展和工业化
现实主义承接浪漫主义而出现,秉承真实描绘现实生活的原则。现实主义的诞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浪漫主义矫枉过正的一种调和,但究其实质,却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剧的产物。
现实主义出现以后,真实的描绘现实生活成了文学创作的主流。司汤达(1783年-1842年)是法国现实主义的真正先驱,小说《红与黑》至今仍有广泛的读者。巴尔扎克(1799年-1850年)的小说创作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人间喜剧》是一部丰伟的文学大厦,不亚于一部关于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的编年史。除小说以外,小仲马和奥杰尔的戏剧创作也遵循着现实主义原则。
这种追求真实、科学的现实主义原则甚至也被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著名的“高蹈派”诗人团体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其中又尤以勒贡特·德·列尔(1818年-1894年)成就最高。
现实主义者们主张排除一切幻觉,观察最真实的生活,并多半注重描绘社会的阴暗面。这一趋势在夏尔·波德莱尔(1821年-1867年)病态的诗歌中发挥到了极致。这使得波德莱尔和他同时代的人显得格格不入,却也注定了他将成为一个新的流派的先驱。
自然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深入发展下去,其科学、客观的原则得到不断强化,现实主义逐渐演变成自然主义。这一流派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将人类看作自然界的一个简单的组成部分,依博立特·泰纳(1828年-1893年)为自然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他深信人类性格和命运的形成取决于遗传因素、周遭环境以及所处之年代。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是居斯塔夫·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1857年)、他的弟子居依·德·莫泊桑(1850年-1897年)的短篇小说创作,以及埃米尔·左拉(1840年-1902年)的小说。另一方面,阿尔封斯·都德(1840年-1897年)发展了一种风格比较温和的现实主义风格。这一时期北欧和俄国文学的繁荣对法国自然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象征主义文学:对情绪和感情的强调
自然主义虽然风靡一时,但由于其过于悲观的情调和极端冷峻的风格,始终未能如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一样形成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大观。19世纪下半期,一场对自然主义的大规模反拨在法国文学界出现了。这场被后人称作象征主义运动的文学浪潮主要出现在诗歌领域。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主义文学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精神的一次特殊的复兴。象征主义主张用暧昧、隐讳的暗示来替代精确的陈述,以言语和格律的巧妙搭配来唤醒人们灵魂深处的情感。斯蒂芬·马拉美(1842年-1898年)和保罗·魏尔伦(1844年-1896年)是象征主义诗人中最有天赋也是名气最响的两位。这一运动在散文体的文学样式中也有发展,代表人物是用法语写作的比利时人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年-1949年)。象征主义诗歌在诗歌的格律上做了一些非常可贵的试验,并最终使得法语诗歌彻底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法语文学
随着埃德蒙·罗斯坦(1868年-1918年)的诗体戏剧取得巨大成功,尤其是1897年《大鼻子情圣》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人们甚至误以为另外一场浪漫主义运动到来了。然而事实让人们大失所望。世纪之交的法语文学出现了折衷主义的倾向。各种思潮并行,却没有任何一种流派能够独领风骚。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年-1924年)在很长时间内占据文坛首席的位置,他将文学看作思考人类自身问题的工具。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是勒南(1823年-1892年),他对法国知识阶层的影响非常之大。勒南和法郎士都深信绝对真理是人们永远无法真正触摸到的,而人们只能多方面的思考问题,以求尽力接近绝对真理。于是,怀疑主义思潮在年轻人中盛行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出现了一场抵制“浅涉文艺”现象的运动。所谓“浅涉文艺”即指对各门知识浅显涉猎,却不求甚解的行为。此时的文学已经和宗教、伦理以及政治等种种学科的思想分不开了。
法国的其他语言文学
法语并不是法国境内唯一的文学语言。中世纪时期法国境内形成一些方言在其后的几个世纪里都发展了自身独特的文学传统,比如盎格鲁-诺曼语文学和普罗旺斯语文学。这些方言写成的文学一直独立发展到了18世纪,却终于在日益强大的法语文学中逐渐黯淡下来,几近消失。19世纪曾经出现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方言文学复兴运动,涌现出诸如菲利布里奇等用普罗旺斯语写作的杰出作家。这场运动对法语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间接促成了诺曼语文学的一场短期的繁荣。用普罗旺斯方言写作的诗人弗雷德里克·弥斯特拉尔(1830年-1914年)于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920年代以后,布列塔尼语文学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尽管讲这种语言的人口越来越少。1925年,罗帕尔兹·厄蒙创立了一本名为“Gwalam”的期刊,领导了为期19年的布列塔尼语复兴运动,旨在提升布列塔尼语在法国和国际上的地位。布列塔尼语作家们积极创作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并将很多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布列塔尼方言。这场运动第一次使得布列塔尼语这种濒危的小语种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声誉。
此外,一战前后的法国境内,瓦龙语、加泰罗尼亚语等方言的文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战后的法语文学
1920年代,法国出现超现实主义运动,保罗·艾吕雅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 1940年代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保罗·萨特和阿尔贝·加缪也许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则是女权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
1950年代,法国成为新小说运动的策源地。当代法语文学产生了一大批成就斐然的大师,却鲜有哪个人能够独领风骚。法语文学在小说、戏剧、诗歌以及文学评论等各个领域都有所发展。姑且不论现代法语文学的成就及其发展趋向,至少到目前为止,法语文学的发展仍然是充满活力、永不疲倦的。
法国人历来非常严肃的看待美学问题;一部法国文学史,便是学习文学发展脉络的最好教材。由于法语文学拥有悠久和丰富的历史,并在发展过程中对其他语言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通常认为其占据了西方文学发展的核心位置。
有时法国人自视为高卢人的后裔,继承了所谓的“高卢精神”,追求轻松愉悦的欢乐,喜欢嘲讽别人,从不严肃的思考生命和生活的相关问题。实际上,在所有法语文学中都可以看到这种“高卢精神”的影子。然而,法语文学有一个非常基本的特征却经常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绝大多数最伟大的法语作家的作品中“高卢精神”体现得并不显著。
如此简单的概括显然不可能将复杂的法语文学的特征解释清楚。对于大多数外国人,尤其是讲英语的人而言,以表述明白、表意准确和风格高雅为特征的法语散文似乎在形式上要优于法语诗歌。然而法国人却会竭力反驳这一点。在他们眼中,法语诗歌独特的韵律感是旁观者永远也无法充分领略的,其魅力绝不亚于声名远播的法语散文。对法国人而言,法语诗歌的独特性根植于法国文明的传统,并且也切合法国人的品味。
中世纪:文学形式的多样化
最早的法语文学可以追溯到11世纪。作者不明的《罗兰之歌》便是法国最早的史诗。形式相似的史诗还包括英格兰的《贝奥武夫》、日尔曼人的《尼伯龙根之歌》等。这些史诗多半歌颂伟大的君主。比如《罗兰之歌》便是歌颂著名的法兰西国王查理曼大帝(742年-814年)的。此外,中世纪法国还盛行骑士传奇,这些传奇无不歌颂骑士精神,弘扬典雅的爱情。这一时期的法国最重要的作家是十二世纪的克里蒂安·德·特鲁瓦(Chretien de Troyes),他是法国中世纪最著名的叙事诗人。此外,在南部普罗旺斯地区大行其道的行吟诗也多半以骑士与贵妇之间的典雅爱情为主题,这些行吟诗多半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风格却矫饰造作,文学价值不高。直到中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法国才出现了第一位真正的伟大抒情诗人,弗朗索瓦·维永(1431年-1465年)。
中世纪的法语散文文体在历史和编年史中最为常见,然而这类作品中最具魅力的却是从十二世纪起出现的“奥卡西恩和妮克蕾蒂”系列故事。
和欧洲其他地区一样,法国戏剧也起源于中世纪的宗教剧,但很久以后这两种文艺样式成了势如水火的敌人。最早的戏剧只是对宗教仪式的简单剧情化,最常见的是关于圣诞节和复活节的传说。然而当这些戏剧的表演地点从教堂内转移到公众场合,并由法语代替了原始的拉丁语,法国戏剧的发展便开始沿着一条和罗马基督教风格完全迥异的道路前行了。那些语言幽默、形式粗糙,具备现实主义风格的滑稽剧大行其道。在这种滑稽剧,以及同时盛行的讽刺寓言以及短篇叙事诗等讽刺文学中,第一次出现了前面所提到的“高卢精神”的影子。
16世纪:文艺复兴的影响
法国文艺复兴起始于弗朗索瓦一世(1515年-1547年)统治时期。封建主义的崩溃、印刷技术的传入以及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遗产的重新发掘是催生法国文艺复兴的最重要的因素。尽管其时如火如荼的欧洲宗教改革也在这个世纪影响了法国,但直到16世纪末,法国人仍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在文学领域,文艺复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古典主义的创作倾向。一个名为“七星诗社”的作家团体在1550年出版了一部宣言,界定了学院派文学的创作规条,抒情诗人比埃尔·德·龙沙(1524年-1585年)是七星诗社的领袖。诗体悲剧正式出现,这种题材重视情节、时间和地点的结合,在法国兴旺了三百年。
然而十六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却是使用散文文体写作。弗朗索瓦·拉伯雷(1490年-1553年)及其最著名的作品《巨人传》便用当时看来形式仍很暧昧的类小说的风格写就。《巨人传》风格奇异,极尽夸张,语言也非常粗糙,有时甚至粗俗,但却在插科打诨之中对社会进行无情讽刺。16世纪法国另一位作家蒙田(1533年-1592年)则和拉伯雷风格截然不同。他文风成熟沉静,是近代第一位伟大的散文家。他的作品旨在反应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并不追求语言的华丽。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对欧洲的统治
进入十七世纪,法国彻底成为君主集权制国家。1635年成立的著名的法兰西学院导致了法国文化的中央集权。文艺理论家尼古拉·布瓦洛-德斯普洛(1636年-1711年)出版《诗的艺术》,确立了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规则,成为当时绝对的权威,不容任何挑战。
法国古典主义认为文学创作应该以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经典著作为典范,诗歌则应该遵循自然和理性的原则。一切韵文体的创作都要遵循严格的规则,悲剧创作尤其如此。然而就是在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下,法语文学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便是古典主义时期,也称为“路易十四时期”,因为它基本和“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漫长的统治时期相契合。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法国是欧洲勿庸置疑的霸主。在古典主义时代,政治、宗教和文学的发展都要遵循权威的教条。然而古典主义的相关理念,诸如秩序、均衡、典雅等,至今仍体现着法国人对文学品味的追求。比埃尔·高乃依(1606年-1684年)和让·拉辛(1639年-1699年)依照古典主义原则创作了许多诗体悲剧。高乃依的作品多半描述和个人荣誉相关主题,而拉辛则经常描写悲壮的爱情。神学家和演说家雅克-博尼涅·鲍修哀试图将古典主义原则具体化,而其成就却不如另外一位宗教作家。布莱士·帕斯卡(1623年-1662年)不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当时法国最伟大的散文作家。在风格严肃的古典主义时代里风格最特异的则是莫里哀(1622年-1673年)和拉·封丹(1621年-1695年)。前者创作诙谐明快的现代喜剧,而后者创作的语言故事则成为如今法国儿童的必读书。弗朗索瓦·德·拉罗什富科则是撰写散文格言的大师。“散文格言”这种文体在法语文学中硕果丰富。
古典主义文学本质上是贵族阶层的文学,体现皇室的审美趣味,成就也局限在为数不多的几个领域中。随着市民所受教育水准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拓展,古典主义的僵死教条逐渐成为文学发展的桎梏。然而,能否理解古典主义精神和鉴赏其名著至今仍被法国人认为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文化的标志。
18世纪:理性的年代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的风格和十七世纪迥然不同,其变革尤以1715年路易十四之死和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之间这一时期最为迅猛。这是一个宣扬理性的年代,也是一个多种观念滋生的年代,其中有些观念甚至对现存制度和国家具有毁灭性,其基本倾向是批判的、怀疑的和革新的。自由、宽容、博爱、平等和革命等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支持。
这林林总总的观念中,有些来自英国的知识阶层。这个世纪最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对理念的宣传,以及对传统、教条和权威的挑战。此时的法国出现了大批被人称为“哲学党”的作家,主要包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和狄德罗。孟德斯鸠(1689年-1755年)讽刺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颂扬英国的宪法。伏尔泰(1694年-1778年)攻击固执的迷信,同情支持宗教迫害和政治压迫的受害者。在他身上,理性主义的原则得到最深刻的体现。但伏尔泰的大多数作品都过于依附于所处时代,不具备永恒的文学魅力,只有他的书信和一些故事创作至今仍被阅读。德尼·狄德罗(1713年-1784年)是著名的“百科全书”的主编。“百科全书”在为人们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还旨在攻击无知偏狭、破除愚昧迷信。从纯文学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创作仍然属于古典主义的范畴。举例来说,伏尔泰的诗体悲剧,便在很大程度上以高乃依和拉辛的创作为榜样。狄德罗是一个更大程度上的革新者,他的戏剧创作,以及对戏剧理论的建树,包括提出“正剧”的概念等,都适应了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的需求。
18世纪上半期的比埃尔·德·马里沃(1688年-1763年)和18世纪下半期的比埃尔·博马舍(1732年-1799年)继承了古典主义喜剧创作的传统。此外仍有一些作家从事着和理念宣传无关的纯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些小说,包括阿兰·勒内·勒萨日(1668年-1747年)的《吉尔·布拉斯》和拉比·普莱伏(1697年-1743年)的《曼侬·雷斯考》。
18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是生于瑞士的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他的作品宣扬人类天然的美德和本能的合理性,攻击社会文明的腐朽。他渴望生存在一个崇尚知识的世界,他本人是个教育的革新者、革命思想的启蒙者。在文学上,他则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先驱。在整个十八世纪,卢梭的影响力超过其他任何一位文学家。
浪漫主义文学:对古典主义的反拨
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直到1815年拿破仑政权的最终颠覆,法国人都专注于对外界事物的观察。这是法国政治历史上最为风云变幻的年代。若不是因为政治变局过多的吸引了法国人的注意力,浪漫主义运动在法国还会出现得再早一些。 浪漫主义运动是对法国古典主义的直接反拨。在某种程度上,浪漫主义强调人的感情,而非理性;强调个人,而非社会;这并不完全符合法国人的国民特性。法国浪漫主义的滥觞出现于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的故事创作以及史达尔夫人对德国浪漫主义元素的介绍,在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风格伤感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
浪漫主义对诗体悲剧的捍卫揭开了这场运动的真正帷幕。维克多·雨果的《欧那尼》于1830年上映象征着浪漫主义戏剧的最终胜利。布瓦洛所制定的“三一律”被正式废除,诗体悲剧的韵律限制也得到了解放。雨果(1802年-1885年)是浪漫主义运动中最杰出的天才和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他一生著述丰富,在诗歌、戏剧、小说等领域均有很高建树,其抒情诗创作的地位被认为至高无上。
这一运动的其他作家包括风格悲观的阿尔弗莱·德·维尼(1799年-1863年)、风格唯美的诗人特奥菲尔·戈蒂埃(1811年-1872年),以及善于刻画忧郁的浪漫情调的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这三个诗人同时也从事小说的创作,而晚期的缪塞则在戏剧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小说家大仲马(1802年-1870年)依靠代表作《三个火枪手》赢得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声誉。
普罗斯佩·梅里美(1803年-1870年)是短篇小说大师。法国最著名的女作家乔治·桑(1804年-1876年)则最擅长描写乡村生活。夏尔·奥古斯丁·圣勃夫(1804年-1869年)是这个时代法国最伟大的文学评论家,他以毕生致力于浪漫主义理念的传播,并力图客观的诠释作品而非去评述。
到19世纪中期,浪漫主义运动发展到极致。浪漫主义主张将人的个性从规范和教条中解放出来,为作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它使文学的一切分支得到又一次复苏,诗歌创作无疑从中获益最多。在这一运动中,外国作家对法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莎士比亚、斯各特以及拜伦的创作。
现实主义文学:科学发展和工业化
现实主义承接浪漫主义而出现,秉承真实描绘现实生活的原则。现实主义的诞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浪漫主义矫枉过正的一种调和,但究其实质,却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剧的产物。
现实主义出现以后,真实的描绘现实生活成了文学创作的主流。司汤达(1783年-1842年)是法国现实主义的真正先驱,小说《红与黑》至今仍有广泛的读者。巴尔扎克(1799年-1850年)的小说创作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人间喜剧》是一部丰伟的文学大厦,不亚于一部关于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的编年史。除小说以外,小仲马和奥杰尔的戏剧创作也遵循着现实主义原则。
这种追求真实、科学的现实主义原则甚至也被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著名的“高蹈派”诗人团体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其中又尤以勒贡特·德·列尔(1818年-1894年)成就最高。
现实主义者们主张排除一切幻觉,观察最真实的生活,并多半注重描绘社会的阴暗面。这一趋势在夏尔·波德莱尔(1821年-1867年)病态的诗歌中发挥到了极致。这使得波德莱尔和他同时代的人显得格格不入,却也注定了他将成为一个新的流派的先驱。
自然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深入发展下去,其科学、客观的原则得到不断强化,现实主义逐渐演变成自然主义。这一流派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将人类看作自然界的一个简单的组成部分,依博立特·泰纳(1828年-1893年)为自然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他深信人类性格和命运的形成取决于遗传因素、周遭环境以及所处之年代。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是居斯塔夫·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1857年)、他的弟子居依·德·莫泊桑(1850年-1897年)的短篇小说创作,以及埃米尔·左拉(1840年-1902年)的小说。另一方面,阿尔封斯·都德(1840年-1897年)发展了一种风格比较温和的现实主义风格。这一时期北欧和俄国文学的繁荣对法国自然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象征主义文学:对情绪和感情的强调
自然主义虽然风靡一时,但由于其过于悲观的情调和极端冷峻的风格,始终未能如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一样形成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大观。19世纪下半期,一场对自然主义的大规模反拨在法国文学界出现了。这场被后人称作象征主义运动的文学浪潮主要出现在诗歌领域。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主义文学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精神的一次特殊的复兴。象征主义主张用暧昧、隐讳的暗示来替代精确的陈述,以言语和格律的巧妙搭配来唤醒人们灵魂深处的情感。斯蒂芬·马拉美(1842年-1898年)和保罗·魏尔伦(1844年-1896年)是象征主义诗人中最有天赋也是名气最响的两位。这一运动在散文体的文学样式中也有发展,代表人物是用法语写作的比利时人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年-1949年)。象征主义诗歌在诗歌的格律上做了一些非常可贵的试验,并最终使得法语诗歌彻底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法语文学
随着埃德蒙·罗斯坦(1868年-1918年)的诗体戏剧取得巨大成功,尤其是1897年《大鼻子情圣》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人们甚至误以为另外一场浪漫主义运动到来了。然而事实让人们大失所望。世纪之交的法语文学出现了折衷主义的倾向。各种思潮并行,却没有任何一种流派能够独领风骚。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年-1924年)在很长时间内占据文坛首席的位置,他将文学看作思考人类自身问题的工具。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是勒南(1823年-1892年),他对法国知识阶层的影响非常之大。勒南和法郎士都深信绝对真理是人们永远无法真正触摸到的,而人们只能多方面的思考问题,以求尽力接近绝对真理。于是,怀疑主义思潮在年轻人中盛行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出现了一场抵制“浅涉文艺”现象的运动。所谓“浅涉文艺”即指对各门知识浅显涉猎,却不求甚解的行为。此时的文学已经和宗教、伦理以及政治等种种学科的思想分不开了。
法国的其他语言文学
法语并不是法国境内唯一的文学语言。中世纪时期法国境内形成一些方言在其后的几个世纪里都发展了自身独特的文学传统,比如盎格鲁-诺曼语文学和普罗旺斯语文学。这些方言写成的文学一直独立发展到了18世纪,却终于在日益强大的法语文学中逐渐黯淡下来,几近消失。19世纪曾经出现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方言文学复兴运动,涌现出诸如菲利布里奇等用普罗旺斯语写作的杰出作家。这场运动对法语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间接促成了诺曼语文学的一场短期的繁荣。用普罗旺斯方言写作的诗人弗雷德里克·弥斯特拉尔(1830年-1914年)于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920年代以后,布列塔尼语文学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尽管讲这种语言的人口越来越少。1925年,罗帕尔兹·厄蒙创立了一本名为“Gwalam”的期刊,领导了为期19年的布列塔尼语复兴运动,旨在提升布列塔尼语在法国和国际上的地位。布列塔尼语作家们积极创作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并将很多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布列塔尼方言。这场运动第一次使得布列塔尼语这种濒危的小语种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声誉。
此外,一战前后的法国境内,瓦龙语、加泰罗尼亚语等方言的文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战后的法语文学
1920年代,法国出现超现实主义运动,保罗·艾吕雅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 1940年代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保罗·萨特和阿尔贝·加缪也许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则是女权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
1950年代,法国成为新小说运动的策源地。当代法语文学产生了一大批成就斐然的大师,却鲜有哪个人能够独领风骚。法语文学在小说、戏剧、诗歌以及文学评论等各个领域都有所发展。姑且不论现代法语文学的成就及其发展趋向,至少到目前为止,法语文学的发展仍然是充满活力、永不疲倦的。
展开全部
0、巴尔扎克、小仲马、莫泊桑、福楼拜
1、伏尔泰的著名哲学作品有《哲学通信》《牛顿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论》,文学作品有史诗《亨利亚德》《奥尔良少女》及悲剧《俄狄浦斯》和哲理小说《老实人》等;
2、卢梭的主要作品有哲学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社会契约论》,小说《爱弥尔》《新爱洛绮丝》,还有《忏悔录》等。
3、伏尔泰和卢梭先后於1891年和1894年被补行国葬,并迁葬在先贤祠最显要的位置。
4、雨果主要通过《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九三年》等而为人所知,小说家的盛名压倒一切——其实,作为诗人,他在诗坛上地位空前,享有“法兰西诗圣”之誉;作为戏剧家,他与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构成世界四大戏剧家;作为政治人物,他身为保皇派时官拜贵族院议员,身为共和派时是制宪议会议员,坚决反对路易•拿破仑称帝,被迫流亡国外十九年;作为社会活动家,他高呼要从社会生活中消灭贫穷,坚持为巴黎公社社员辩护,多次要求赦免公社社员。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6月1日,法国政府举行国葬,葬礼上鸣炮二十一响,二百万人为他送葬。按照他的遗嘱,人们用穷人的马车运载遗骸下葬。他死后直接被送入先贤祠,是唯一死后直接入先贤祠的作家。
5、左拉同样以小说创作而为人所熟知,其代表作《卢贡—马卡尔家族》由二十部长篇小说组成,其中重要的有《萌芽》《娜娜》《金钱》和《崩溃》等,形象地描绘了第二帝国(1851—1870)时期法国生活的各个方面。1902年9月29日,左拉因煤气中毒在自己的寓所去世。1908年6月,法国政府以左拉生前对法国文学的卓越贡献,为他补行国葬,并使之进入先贤祠。
6、被补行国葬最轰动法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是大仲马。他自学成才,一生所写著作达三百部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於世,被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他也是马克思“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代表作《三个火枪手》和《基度山恩仇记》从发表之日起至今,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2002年7月24日,是大仲马诞生二百周年,法国政府作出一个非常决定,给大仲马补办国葬,由希拉克总统主持的国葬仪式向全球转播,将大仲马从他安睡了一百三十二年之久的家乡小镇维莱科特雷移葬巴黎的先贤祠。
7、贡斯当,著有长篇小说《阿道尔夫》,带有自传性质。他同时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政论家。作为政治家,他反对过雅各宾派专政、拿破仑和波旁复辟王朝,是法国自由派的领袖人物。作为政论家,所著《适用於所有代议制政府的政治原则》和《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之比较》等书所表达的宪政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1830年7月革命后不久,贡斯当逝世,法国於该年的12月12日为其举行了国葬。
8、法朗士,法国著名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黛依丝》《诸神渴了》《天使的反叛》和《当代史话》等长篇小说。1921年,因为“法朗士以其令人敬佩的才智,用一种看似简单明了而又最优雅的古典风格表达他对人类虚伪的抨击和对人类痛苦的同情”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外,他还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优秀的批评家就是这样一种人,他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的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敍述”即其传世名言;他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德雷福斯事件发生后,他与左拉一起参加了为德雷福斯伸张正义的斗争。1924年10月12日法朗士逝世,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葬。
9、瓦雷裏,象徵派诗人和理论家。主要诗集有《年轻的命运女神》《幻美集》和《海滨墓园》等。他的诗耽於哲理,倾向於内心真实,往往以象徵的意境表达生与死、灵与肉、永恒与变幻等哲理性主题,被誉为“二十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1945年7月20日瓦雷裏逝世,根据戴高乐将军的建议,法国为其举行了隆重国葬,其骸骨遵其遗嘱葬於他的故乡塞特市海滨墓园,墓碑上铭刻著他的两句最得意的优美诗句:“放眼眺望这神圣的宁静,该是对你沉思后多美的报偿!”
10、科莱特,著名小说家,代表作品有《西多》《动物的对话》《流浪的女人》等。她又是一名十分活跃的演员和记者,作为记者,她利用媒体的技巧,使她与既令人不快、又充满诱惑的美好时代融为一体,被称为“法兰西的国宝”。1954年8月3日柯莱特逝世,法国政府为她举行了国葬,将她埋葬在著名的贝尔拉雪兹公墓裏。
11、赛采尔,他是一位黑人,法国海外省马提尼克岛人,1936年开始写作,重要诗集有《返故乡纪事》《神奇的武器》《太阳被割的脖子》《失落的身体》《钉马掌》《地籍》《我,片状的》和《诗歌》等。此外,他还著有《奴役与殖民》和《殖民主义论》等关於奴役与殖民的书,曾在法国、非洲和全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也是享有崇高威望的政治家,曾任法国国民议会马提尼克籍议员近五十年,创下法国议会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最长“议龄”纪录;担任法兰西堡市市长更达五十六年之久。2008年4月17日他在马提尼克岛去世,终年九十四岁。4月20日,萨尔科奇总统亲自率领七千公里以外的法国本土的大批政要到马提尼克岛的法兰西堡为他举行国葬仪式,各在野党主要领导人也参加了仪式,加勒比海各国和非洲许多国家也派来了代表团。
1、伏尔泰的著名哲学作品有《哲学通信》《牛顿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论》,文学作品有史诗《亨利亚德》《奥尔良少女》及悲剧《俄狄浦斯》和哲理小说《老实人》等;
2、卢梭的主要作品有哲学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社会契约论》,小说《爱弥尔》《新爱洛绮丝》,还有《忏悔录》等。
3、伏尔泰和卢梭先后於1891年和1894年被补行国葬,并迁葬在先贤祠最显要的位置。
4、雨果主要通过《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九三年》等而为人所知,小说家的盛名压倒一切——其实,作为诗人,他在诗坛上地位空前,享有“法兰西诗圣”之誉;作为戏剧家,他与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构成世界四大戏剧家;作为政治人物,他身为保皇派时官拜贵族院议员,身为共和派时是制宪议会议员,坚决反对路易•拿破仑称帝,被迫流亡国外十九年;作为社会活动家,他高呼要从社会生活中消灭贫穷,坚持为巴黎公社社员辩护,多次要求赦免公社社员。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6月1日,法国政府举行国葬,葬礼上鸣炮二十一响,二百万人为他送葬。按照他的遗嘱,人们用穷人的马车运载遗骸下葬。他死后直接被送入先贤祠,是唯一死后直接入先贤祠的作家。
5、左拉同样以小说创作而为人所熟知,其代表作《卢贡—马卡尔家族》由二十部长篇小说组成,其中重要的有《萌芽》《娜娜》《金钱》和《崩溃》等,形象地描绘了第二帝国(1851—1870)时期法国生活的各个方面。1902年9月29日,左拉因煤气中毒在自己的寓所去世。1908年6月,法国政府以左拉生前对法国文学的卓越贡献,为他补行国葬,并使之进入先贤祠。
6、被补行国葬最轰动法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是大仲马。他自学成才,一生所写著作达三百部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於世,被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他也是马克思“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代表作《三个火枪手》和《基度山恩仇记》从发表之日起至今,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2002年7月24日,是大仲马诞生二百周年,法国政府作出一个非常决定,给大仲马补办国葬,由希拉克总统主持的国葬仪式向全球转播,将大仲马从他安睡了一百三十二年之久的家乡小镇维莱科特雷移葬巴黎的先贤祠。
7、贡斯当,著有长篇小说《阿道尔夫》,带有自传性质。他同时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政论家。作为政治家,他反对过雅各宾派专政、拿破仑和波旁复辟王朝,是法国自由派的领袖人物。作为政论家,所著《适用於所有代议制政府的政治原则》和《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之比较》等书所表达的宪政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1830年7月革命后不久,贡斯当逝世,法国於该年的12月12日为其举行了国葬。
8、法朗士,法国著名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黛依丝》《诸神渴了》《天使的反叛》和《当代史话》等长篇小说。1921年,因为“法朗士以其令人敬佩的才智,用一种看似简单明了而又最优雅的古典风格表达他对人类虚伪的抨击和对人类痛苦的同情”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外,他还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优秀的批评家就是这样一种人,他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的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敍述”即其传世名言;他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德雷福斯事件发生后,他与左拉一起参加了为德雷福斯伸张正义的斗争。1924年10月12日法朗士逝世,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葬。
9、瓦雷裏,象徵派诗人和理论家。主要诗集有《年轻的命运女神》《幻美集》和《海滨墓园》等。他的诗耽於哲理,倾向於内心真实,往往以象徵的意境表达生与死、灵与肉、永恒与变幻等哲理性主题,被誉为“二十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1945年7月20日瓦雷裏逝世,根据戴高乐将军的建议,法国为其举行了隆重国葬,其骸骨遵其遗嘱葬於他的故乡塞特市海滨墓园,墓碑上铭刻著他的两句最得意的优美诗句:“放眼眺望这神圣的宁静,该是对你沉思后多美的报偿!”
10、科莱特,著名小说家,代表作品有《西多》《动物的对话》《流浪的女人》等。她又是一名十分活跃的演员和记者,作为记者,她利用媒体的技巧,使她与既令人不快、又充满诱惑的美好时代融为一体,被称为“法兰西的国宝”。1954年8月3日柯莱特逝世,法国政府为她举行了国葬,将她埋葬在著名的贝尔拉雪兹公墓裏。
11、赛采尔,他是一位黑人,法国海外省马提尼克岛人,1936年开始写作,重要诗集有《返故乡纪事》《神奇的武器》《太阳被割的脖子》《失落的身体》《钉马掌》《地籍》《我,片状的》和《诗歌》等。此外,他还著有《奴役与殖民》和《殖民主义论》等关於奴役与殖民的书,曾在法国、非洲和全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也是享有崇高威望的政治家,曾任法国国民议会马提尼克籍议员近五十年,创下法国议会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最长“议龄”纪录;担任法兰西堡市市长更达五十六年之久。2008年4月17日他在马提尼克岛去世,终年九十四岁。4月20日,萨尔科奇总统亲自率领七千公里以外的法国本土的大批政要到马提尼克岛的法兰西堡为他举行国葬仪式,各在野党主要领导人也参加了仪式,加勒比海各国和非洲许多国家也派来了代表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诗人兼寓言家拉封丹
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剧作家莫里哀
启蒙思想家、作家伏尔泰
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
著名作家雨果
作家、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
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剧作家莫里哀
启蒙思想家、作家伏尔泰
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
著名作家雨果
作家、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别忘了统帅戴高乐将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