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哪个帮我把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调一下啊,重分感谢.朱新蓉,《金融概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2.任康钰,《国际金融》,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吴晓灵,《中...
哪个帮我把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调一下啊,重分感谢
. 朱新蓉,《金融概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 任康钰,《国际金融》,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吴晓灵,《中国外汇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 姜波克:《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资本管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 卡尔•E•瓦什、 陈雨露,《货币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四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9. 苏平贵,《汇率制度选择与货币政策效应分析——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改进及应用》,《国际金融研究》,2003.5
10. 汪洋,《再论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国际经济评论》,2005.1
11. 李心丹、傅浩,《论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南京大学学报》,1998.2.
12. 刘雪梅,当前”热钱”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商业研究;2006年05期
13. 林孝成, 外汇做市商制度及其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4. 王叙果,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成本收益的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5. 江春,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几点重新认识;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9期
16. 裴平,吴金鹏;;论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经济学家;2006年01期
17. 姜凌,马先仙;正确认识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若干问题;金融研究;2005年08期
18. 孙忠良,浅析人民币汇率在国际压力下面临的选择;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9. 袁宜,通货膨胀压力与人民币汇率趋势困境;上海金融;2004年01期
20. 韩克勇,李萌,试析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年
在线等啊,其他的我都不知道。这论文别人帮我网上找的资料,现在联系不上他的人了。老师说参考文献格式不对,我不懂改了,麻烦哪个好心人改下吧 展开
. 朱新蓉,《金融概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 任康钰,《国际金融》,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吴晓灵,《中国外汇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 姜波克:《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资本管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 卡尔•E•瓦什、 陈雨露,《货币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四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9. 苏平贵,《汇率制度选择与货币政策效应分析——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改进及应用》,《国际金融研究》,2003.5
10. 汪洋,《再论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国际经济评论》,2005.1
11. 李心丹、傅浩,《论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南京大学学报》,1998.2.
12. 刘雪梅,当前”热钱”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商业研究;2006年05期
13. 林孝成, 外汇做市商制度及其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4. 王叙果,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成本收益的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5. 江春,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几点重新认识;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9期
16. 裴平,吴金鹏;;论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经济学家;2006年01期
17. 姜凌,马先仙;正确认识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若干问题;金融研究;2005年08期
18. 孙忠良,浅析人民币汇率在国际压力下面临的选择;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9. 袁宜,通货膨胀压力与人民币汇率趋势困境;上海金融;2004年01期
20. 韩克勇,李萌,试析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年
在线等啊,其他的我都不知道。这论文别人帮我网上找的资料,现在联系不上他的人了。老师说参考文献格式不对,我不懂改了,麻烦哪个好心人改下吧 展开
1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可以去《中国证券网》或者《第一财经》看看
另外可以搜索一下金融市场学的相关文献
另外可以搜索一下金融市场学的相关文献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试论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完善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11-03
15:50:00
]
作者:李胜利
编辑:studa20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和国内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企业必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严峻形势,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部分管理理念,提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树立经营战略、打造核心竞争力、优化企业文化等经营理念。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经营战略;核心竞争力
1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和国内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企业必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严峻形势。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势态下,国内企业应该在强化自身管理上下功夫,发现自身管理理念上的部分不足,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并以此指导和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之中。
2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现状及相应措施
2.1经营战略残缺
谁拥有战略,谁就拥有未来的市场。在日本企业界的调查中,90%以上的日本企业家认为:“最占时间、最为重要、最为困难的事,就是制定战略规划。”
经营战略又称“经营单位战略”。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的基础。更具体地说,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从其制定要求看,经营战略就是用机会和威胁评价现在与未来的环境,用优势和劣势评价企业现状,进而选择和确定企业的总体、长远目标,制定和抉择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企业经营战略的主要作用是:(1)通过制定经营战略,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调查分析,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对于企业增强自身经营实力有了明确的方向;(2)企业有了经营战略,就有了经营发展的总纲,发挥企业的整体效益,有利于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3)便于国家和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指导,有利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4)有利于全面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与实现,都不能离开企业所处的环境背景以及其所承担的使命。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和实现需要把握两个关键和一个明确:一个关键是对环境信息的充分掌握,另一个关键是用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来整合有关信息并得出相应的论断、决策和行动方法,以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一个明确则是企业战略目标一定要能很好地回答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等问题,并且明确地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企业,提出符合企业自身状况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是企业统一思想、提高企业凝聚力的有力手段,更是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当务之急。
一个科学的战略规划必须能够反应“战略四步曲”,即我在哪里、我将往何方、我如何去、如何走好。而目前我国不少企业所制订的“战略思路”在这方面常常是内容不足过程残缺,由于实务的需要他们聚焦精力于“如何去”的问题,对其他方面都不甚清楚,这种偏重于行动的思考而不是偏重于过程的思考不仅使得战略毫无亮点,而且定向思维会导致其他可能存在的优秀战略得不到采纳。
基于此,我国的现代企业应对企业经营战略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并从以下几方面树立并做好企业经营战略:(1)建立专门机构,进行市场调研和行业分析,确立本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在国内外同行业领域内所处的经济地位,现有的主要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对企业现有经营项目和主要产品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做出分析与评价,对企业现实的经营环境及可能的选择做出分析和判断。(2)通过对多种不同方案的分析与评价,提出企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和战略产品,提出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战略方针,提出可供选择的主要投资项目、发展目标和重大经济指标。(3)提出实现企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应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人才战略、分配方式、科技政策等。(4)提出和制订基本的经济发展目标和重大经济指标,包括成长性目标、收益性目标、有效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和指标分解到各所属企业和集团的各职能部门。
2.2对“核心竞争力”认识模糊
“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90年,著名管理专家C.
K.
Prahalad
和Gary
Hamel在他们所著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一书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和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它本身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条件加以支持,核心竞争力将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如今人们又把核心竞争力的外延拓展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各个职能系统,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主要局限在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上。
核心竞争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如能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顾客的效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索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迷你化”,它给顾客的核心利益是好携带;联邦快递的核心能力是极高水准的后勤管理,它给顾客的核心利益是即时运送。
其次,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
最后,核心竞争力还具有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处理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成功地进入了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扫描仪以及传真机等二十多个产品领域;本田公司的核心专长是引擎设计和制造,这支撑了小汽车、摩托车、割草机和方程式赛车的制造。
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表现在技术上,还可以表现在生产经营、营销和财务上。如苹果电脑的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它首开使用鼠标操作电脑的先河,它的麦金托电脑可看可感的设计,极大地促进了个人和家庭电脑市场的发展;宝洁、百事可乐优秀的品牌管理及促销能力;丰田的精益生产能力等。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独特的能力,使公司取得了成功。
遗憾的是,我国部分企业在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方面表现得非常盲目并在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上仍有很多模糊的观念:(1)竞争力等于核心竞争力。任何企业,相对来讲都有竞争力,但绝不是所有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有独特性,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他竞争对手很难复制。核心竞争力的锻造对一个试图做大做强的企业来讲,好比它的生命。没有竞争力的锻造,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锻造,一个企业不可能有生命力,不可能有将来,不可能有客观的市场表现,不可能有丰厚的市场利润。(2)认为拥有核心业务就有核心竞争力。拥有核心业务并不等于自然有了核心竞争力。公司集中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管理、技术、产品、销售和服务等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这些差异时,企业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和方法。这些“异质性(差异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只是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3)没有核心技术,就认为没有核心竞争力。戴尔(Dell)公司没有个人电脑的核心技术,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行业翘楚,因为戴尔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效的供应链管理。
针对以上情况,我国的现代企业应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概念上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要想真正营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唯一的办法就是综合分析、正确判断企业的各方条件,寻找自己的长处,从生产管理、质量、规模、销售模式、渠道、售后服务、品牌认知、价格、人才等各方面入手,以优势领域为突破点,对传统的优势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聘用优秀的管理者和员工,坚持技术创新,走信息化之路,加强营销知识积累,营造企业文化等等,只有做好其中一项或多项工作,并扬优成势,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3
企业文化没有个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体现的总和。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我们现在主要是从狭义的层面强调文化。
目前在我国,企业文化漫天喊,但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国的企业界,真正优良、有其个性色彩的企业文化非常少。往往表现在:(1)没有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领导重视不够;(2)将企业文化工作混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认为企业文化工作就是协助所在单位党组织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3)将企业文化建设混同于精神文明建设,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活动、树典型、唱赞歌;(4)将企业文化混同于员工娱乐文化,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组织员工开展业余文化生活;(5)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没有科学具体的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6)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往往只注重表层硬文化建设,一味在视觉识别上做文章,而对流程再造、制度建设、育人和领导力水平的提高等高层次文化重视较少;(7)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大同小异,缺少企业特色、缺乏自身个性,缺乏本单位、本地区的创意,陷入低水平重复怪圈。
所以,中国企业应当逐步树立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米不够水来凑”,而应该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建设自家的企业文化。从共同价值观念的培育、企业精神的构塑、经营哲学的确立和企业形象设计等多方面入手,多角度全方位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企业应立足我国现实国情,放眼全球市场,静心思考在企业管理理念方面的不足之处,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使企业具有活力和竞争力,长盛不衰。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11-03
15:50:00
]
作者:李胜利
编辑:studa20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和国内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企业必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严峻形势,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部分管理理念,提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树立经营战略、打造核心竞争力、优化企业文化等经营理念。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经营战略;核心竞争力
1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和国内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企业必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严峻形势。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势态下,国内企业应该在强化自身管理上下功夫,发现自身管理理念上的部分不足,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并以此指导和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之中。
2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现状及相应措施
2.1经营战略残缺
谁拥有战略,谁就拥有未来的市场。在日本企业界的调查中,90%以上的日本企业家认为:“最占时间、最为重要、最为困难的事,就是制定战略规划。”
经营战略又称“经营单位战略”。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的基础。更具体地说,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从其制定要求看,经营战略就是用机会和威胁评价现在与未来的环境,用优势和劣势评价企业现状,进而选择和确定企业的总体、长远目标,制定和抉择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企业经营战略的主要作用是:(1)通过制定经营战略,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调查分析,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对于企业增强自身经营实力有了明确的方向;(2)企业有了经营战略,就有了经营发展的总纲,发挥企业的整体效益,有利于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3)便于国家和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指导,有利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4)有利于全面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与实现,都不能离开企业所处的环境背景以及其所承担的使命。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和实现需要把握两个关键和一个明确:一个关键是对环境信息的充分掌握,另一个关键是用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来整合有关信息并得出相应的论断、决策和行动方法,以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一个明确则是企业战略目标一定要能很好地回答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等问题,并且明确地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企业,提出符合企业自身状况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是企业统一思想、提高企业凝聚力的有力手段,更是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当务之急。
一个科学的战略规划必须能够反应“战略四步曲”,即我在哪里、我将往何方、我如何去、如何走好。而目前我国不少企业所制订的“战略思路”在这方面常常是内容不足过程残缺,由于实务的需要他们聚焦精力于“如何去”的问题,对其他方面都不甚清楚,这种偏重于行动的思考而不是偏重于过程的思考不仅使得战略毫无亮点,而且定向思维会导致其他可能存在的优秀战略得不到采纳。
基于此,我国的现代企业应对企业经营战略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并从以下几方面树立并做好企业经营战略:(1)建立专门机构,进行市场调研和行业分析,确立本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在国内外同行业领域内所处的经济地位,现有的主要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对企业现有经营项目和主要产品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做出分析与评价,对企业现实的经营环境及可能的选择做出分析和判断。(2)通过对多种不同方案的分析与评价,提出企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和战略产品,提出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战略方针,提出可供选择的主要投资项目、发展目标和重大经济指标。(3)提出实现企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应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人才战略、分配方式、科技政策等。(4)提出和制订基本的经济发展目标和重大经济指标,包括成长性目标、收益性目标、有效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和指标分解到各所属企业和集团的各职能部门。
2.2对“核心竞争力”认识模糊
“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90年,著名管理专家C.
K.
Prahalad
和Gary
Hamel在他们所著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一书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和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它本身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条件加以支持,核心竞争力将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如今人们又把核心竞争力的外延拓展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各个职能系统,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主要局限在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上。
核心竞争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如能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顾客的效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索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迷你化”,它给顾客的核心利益是好携带;联邦快递的核心能力是极高水准的后勤管理,它给顾客的核心利益是即时运送。
其次,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
最后,核心竞争力还具有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处理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成功地进入了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扫描仪以及传真机等二十多个产品领域;本田公司的核心专长是引擎设计和制造,这支撑了小汽车、摩托车、割草机和方程式赛车的制造。
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表现在技术上,还可以表现在生产经营、营销和财务上。如苹果电脑的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它首开使用鼠标操作电脑的先河,它的麦金托电脑可看可感的设计,极大地促进了个人和家庭电脑市场的发展;宝洁、百事可乐优秀的品牌管理及促销能力;丰田的精益生产能力等。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独特的能力,使公司取得了成功。
遗憾的是,我国部分企业在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方面表现得非常盲目并在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上仍有很多模糊的观念:(1)竞争力等于核心竞争力。任何企业,相对来讲都有竞争力,但绝不是所有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有独特性,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他竞争对手很难复制。核心竞争力的锻造对一个试图做大做强的企业来讲,好比它的生命。没有竞争力的锻造,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锻造,一个企业不可能有生命力,不可能有将来,不可能有客观的市场表现,不可能有丰厚的市场利润。(2)认为拥有核心业务就有核心竞争力。拥有核心业务并不等于自然有了核心竞争力。公司集中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管理、技术、产品、销售和服务等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这些差异时,企业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和方法。这些“异质性(差异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只是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3)没有核心技术,就认为没有核心竞争力。戴尔(Dell)公司没有个人电脑的核心技术,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行业翘楚,因为戴尔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效的供应链管理。
针对以上情况,我国的现代企业应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概念上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要想真正营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唯一的办法就是综合分析、正确判断企业的各方条件,寻找自己的长处,从生产管理、质量、规模、销售模式、渠道、售后服务、品牌认知、价格、人才等各方面入手,以优势领域为突破点,对传统的优势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聘用优秀的管理者和员工,坚持技术创新,走信息化之路,加强营销知识积累,营造企业文化等等,只有做好其中一项或多项工作,并扬优成势,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3
企业文化没有个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体现的总和。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我们现在主要是从狭义的层面强调文化。
目前在我国,企业文化漫天喊,但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国的企业界,真正优良、有其个性色彩的企业文化非常少。往往表现在:(1)没有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领导重视不够;(2)将企业文化工作混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认为企业文化工作就是协助所在单位党组织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3)将企业文化建设混同于精神文明建设,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活动、树典型、唱赞歌;(4)将企业文化混同于员工娱乐文化,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组织员工开展业余文化生活;(5)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没有科学具体的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6)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往往只注重表层硬文化建设,一味在视觉识别上做文章,而对流程再造、制度建设、育人和领导力水平的提高等高层次文化重视较少;(7)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大同小异,缺少企业特色、缺乏自身个性,缺乏本单位、本地区的创意,陷入低水平重复怪圈。
所以,中国企业应当逐步树立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米不够水来凑”,而应该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建设自家的企业文化。从共同价值观念的培育、企业精神的构塑、经营哲学的确立和企业形象设计等多方面入手,多角度全方位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企业应立足我国现实国情,放眼全球市场,静心思考在企业管理理念方面的不足之处,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使企业具有活力和竞争力,长盛不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个不是很好找,给你个好的论文网站。我一般在那找的建议你去那看下,希望可以帮到您。http://www.dylw.info/index.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