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历代史书:
梁‧沈 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齐‧魏 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李百乐:《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令狐德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魏 徵:《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二、古代典籍(包含近人所辑校、点校、校注之古代典籍):
清‧严可均辑:《三代先秦两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清‧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清‧逯钦立辑校:《先秦魏晋南北朝诗》上中下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出版。
梁‧僧 佑:《弘明集》,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未详出版年)
唐‧道 宣:《广弘明集》,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未详出版年)
魏‧刘 劭:《人物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梁‧刘 勰,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明‧张 溥:《汉魏六朝百三家诗题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台北:木铎出版社,1983年。
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
三、近人研究著作:
《第二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功大学中文系主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第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政治大学文学院编,国立政治大学发行,1996年。
《第三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功大学中文系主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力坚:《六朝唯美诗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2次印刷。
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2次印刷。
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9月。
王力坚:《由山水到宫体》,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出版。
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
王梦鸥:《古典文学论探索》,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8月出版。
王 瑶:《中古文学史论》,长安出版社,1982年。
宋李昉:《文苑英华》,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出版。
柯庆明、曾永义编辑:《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资料汇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9月出版。
洪顺隆:《六朝诗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洪顺隆:《由隐逸到宫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7月出版。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台北:中文出版社,1980年出版。
张师蓓蓓:《汉晋人物品鉴研究》,台北市:中文研究所,1984年。
张师蓓蓓:《东汉士风及其转变》,台北市: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5年。
张师蓓蓓:《中古学术论略》,台北市:大安, 1991年。
张师蓓蓓:《魏晋学术人物新研》,台北市:大安, 2001年。
简宗梧:《赋与骈文》台北市:台湾书店, 1998年。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张少康:《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张少康:《文赋集释》,上海市:上海古籍社出版:新华发行,1984年。
张少康:《古典文艺美学论稿》,淑馨出版社,1989年。
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洪叶出版社,1996年。
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续编》,文津出版社,1994年。
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台北:里仁书局,1997年。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学论著精选》,台北:华正书局,1991年8月出版。
傅 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台北:万卷楼,83年8月。
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徵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萧 驰:《中国抒情传统》,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9年1月。
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
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叶 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台北:沧浪,1986年。
廖蔚卿:《六朝文论》,台北:联经出版社,1985年三版。
廖蔚卿:《汉魏六朝文学论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刘师培:《中古文学史》,台北市:世界,1962年。
刘跃进、范子烨编:《六朝作家年谱辑要》,哈尔滨市:黑龙江教育,1999年。
刘跃进:《中古文学文献学》,南京市:江苏古籍,1997年。
刘跃进:《门阀世族与永明文学》,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年。
王钟陵:《中古文学诗歌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张可礼:《东晋文学系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
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葛晓音:《八代诗史》,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林文月:《中古文学论丛》,台北市:大安,1989年。
林文月:《山水与古典》,台北市:纯文学,1976年。
蔡英俊:《比兴物色与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1995年。
郑毓瑜:《六朝文气论探究》,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8年。
郑毓瑜:《六朝情境美学综论》,学生书局,1996年。
郑毓瑜等人:《古典文学与性别研究》,里仁书局,1997年。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台北:石门图书有限公司,1976年1月出版。
骆玉明、张宗原:《南北朝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钟 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7年。
颜昆阳:《六朝文学观念丛论》,台北市:正中书局,1993年。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胡令远:《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兼论中日之异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四、期刊论文:
蔡钟翔:〈典论论文与文学的自觉〉,《文学评论》第5期,1983年。
王兴华:〈人的自觉与魏晋南北朝的美学思想〉,《美学》第4期,1986年。
魏正申:〈论陶渊明“文学的自觉”——从立德立功到立德立言的转变〉,《九江师专学报》,1993年3-4期合刊。
王力坚:〈从觉醒到迷误-六朝文人生命意识对唯美诗歌创作的影响〉,《广东社会科学》,第五期,1994年。
卢佑诚:〈曹丕文学价值观新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994年。
俞灏敏:〈陆机与魏晋文学自觉的演进〉,《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第四期,1994年。
金化伦:〈论汉代文学的自觉性及其意义〉,《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12期。
吴瑞霞:〈“六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初探〉,《湘潭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王力坚:〈自我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 〉,《学术交流》(第四期,1995年4月
高人雄:〈魏晋“文的自觉”与山水田园诗的产生、发展〉,《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袁 峰:〈文学的自觉与玄学理论〉,《人文杂志》第6期,1995年。
卢佑诚:〈姗姗来迟的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中国文学研究》,第4期,1996年。
解德枫:〈个体生命的自觉—《古诗十九首》主题意义阐释〉,《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6卷1996年第2期。
孙明君:〈建安时代「文的自觉」说再审视〉,《北京大学学报》第6期,1996年。
张少康:〈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1996年。
詹福瑞:〈文士、经生的文士化与文学自觉〉,《河北学刊》1998年4期。
詹福瑞:〈从汉代人对屈原的批评看汉代文学的自觉〉,《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5期。
王红蕾:〈魏晋风度与文的自觉〉,《佳木斯师专学报》,第3期,1997年。
李文初:〈从人的觉醒到“文学的自觉” ——论“文学的自觉”始于魏晋 〉,《文学理论研究》(第二期,1997年2月)。
李文初:〈再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宋齐说”质疑 〉,《学术研究》(第十一期,1997年11月)。
刘晟等:〈魏初文学自觉说质疑〉,《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第4期,1998年。
刘明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的自觉意识〉,《辽宁师范大学》(社科版),第3期,1998年。
李文初:〈三论我国 “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六期,1999年6月)。
赵彩芬:〈略论魏晋玄学与文学的自觉〉,《邢台师范高专学报》(第十四卷第四期,1999年12月)。
李德平:〈六朝文人的群体自觉与文学社团〉,《洛阳师专学报》(第十八卷第一期,
1999年2月)
张少康:〈刘勰的文学观念—兼论所谓杂文学观念〉,《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2000年。
段吉方:〈“人之自觉”与六朝美学观念的新变〉《怀化师专学报》(第十九卷第六期,2000年12月)。
吴宏聪:〈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重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十一卷第六期,2001年6月)。
力 之:〈文学自觉与骈文之兴起—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之六〉《柳州师专学报》(第十六卷第三期,2001年9月)。
闵 虹:〈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念的自觉〉《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三十三卷第六期,2001年11月)。
范卫平:〈“文学自觉”问题论争评述—兼与张少康、李文初先生商榷〉,《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2001年。
刘毓庆:〈论汉赋对文学自觉进程的意义〉,《中州学刊》,第三期,2002年5月。
徐国荣:〈中国文学自觉的契机及其代价〉,《学术研究》。
林继中:〈文学自觉与诗赋的消长〉,《东南学术》2002年1期。
杨德贵:〈汉赋的创作标志著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2001年7月。
王力坚:〈西晋文学与建安文学承传关系论〉,《学术论坛》,第一期,1996年。
关於曹丕的讨论:
寇效信:〈曹丕文以气为主辨〉,《陜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1994年6月。
张文生:〈文学自觉时代的第一声号角-《典论‧论文》〉,《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1995年。
吴怀东:〈建安诗歌型态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1996年。
刘伯严:〈论曹丕诗歌的抒情特徵〉,《湖南教育学院学报》,第14卷总63期,1996
年。
王佑江:〈曹丕文学理论的系统描述〉,《黄冈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3期,1996年。
孙明君:〈曹丕典论‧论文甄微〉,《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1期,1998年。
其他:
陈良运:〈「诗缘情」诗学意义新识〉,《文艺理论研究》4期,1990年。
程千帆:〈关於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一点想法〉,《程千帆全集》,石家庄 : 河北教育出版发行,新华经销,2000年。
章培恒:〈关於魏晋南北朝文学评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期,1987年。
高友工:〈文学研究的美学问题〉,《中外文学》7卷11期,1987年。
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陈寅恪先生论文集补边编(上卷)》,台北 : 九思,1977。
简宗梧:〈从汉到唐贵游活动的转型与赋体变化之考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民88.06 页59-78。
简宗梧:〈生锈的文学主环--赋〉,《国文天地》,民87.11 页7-11。
颜昆阳:〈论汉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灵模式〉,《汉代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汉代文学》,台北市:文史哲,1991年。
颜昆阳:〈从「言意位差」论先秦至六朝「兴」义的演变〉,《清华学报》,民87.06 页143-172。
颜昆阳:〈六朝文学「体源批评」的取向与效用〉,《东华人文学报》,民90.07 页1-35。
王国璎:〈李白的名士形象〉,《汉学研究》,民80.12 页257-273。
王国璎:〈陶渊明对声名的重视〉,《中国文哲研究通讯》,民81.06 页49-65。
王国璎:〈陶诗中的隐居之乐〉,《台大中文学报》,民84.04 页93-119。
洪顺隆:〈论「洛神赋」对六朝赋坛的投映〉,《国立编译馆馆刊》,22:2,1994
年12月,页1-29。
洪顺隆:〈论六朝叙事诗〉,《华冈文科学报》,民84.04 页65-97。
洪顺隆:〈六朝异类恋爱小说刍论〉,《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民82.02 页25-81。
洪顺隆:〈六朝家族史诗论略〉,《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民84.07 页13-54。
洪顺隆:〈六朝咏怀题材诗论〉,《汉学研究》,民85.12 页265-288。
洪顺隆:〈汉魏六朝文学丛考‧续篇〉,《华冈文科学报》,民86.03 页93-120。
洪顺隆:〈中外六朝文学研究文献目录1992.7-1997.6(上)〉,《汉学研究通讯》,民87.11 页548-562。
洪顺隆:〈中外六朝文学研究文献目录1992.7-1997.6(中)〉,《汉学研究通讯》,民88.02 页95-104。
洪顺隆:〈中外六朝文学研究文献目录1992.7-1997.6(下)〉,《汉学研究通讯》,民88.05 页221-247。
洪顺隆:〈六朝杂歌题材类型论 (上)〉,《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民89.03 页15-51。
洪顺隆:〈六朝杂歌题材类型论 (下)〉,《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民90.03 页1-13。
洪顺隆:〈六朝杂诗题材类型论〉,《华冈文科学报》,民90.03 页19-91。
林丽真:〈魏晋人对传统礼制与道德之反省——从服丧论、同姓婚论与忠孝论谈起〉,《台大中文学报》,2000年5月。
林丽真:〈论魏晋的孝道观念及其与政治、哲学、宗教的关系〉,《台大中文学报》,1991年6月。
林丽真:〈王弼玄学与黄老学的基本歧异〉,《台大中文学报》,2000年5月。
林丽真:〈「列子」书中的「圣人」观念及其思维特徵〉,《台大中文学报》,2000年6月,页119~140。
林丽真:〈张湛「贵虚」论及其与玄佛思想之交涉〉,《台大中文学报》,2001年12月,页61~89。
林丽真:〈魏晋人论「情」的几种面向〉,《语文、情性、义理—中国文学的多层面探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6年4月。
郑毓瑜:〈文学典律与文化论述--中古文论中的两种「原道」观〉,《汉学研究》,
37 民89.12, 页285-318。
郑毓瑜:〈直谏形式与知识分子--汉晋辞赋的拟骚、对问系列〉,《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0年3月,页151-212。
郑毓瑜:〈知音与神思--六朝人周旋交错的生命情识〉,《台大中文学报》,1994年6月,页129-170。
郑毓瑜:〈六朝文学审美论探究〉,《中外文学》,1992年10 月,页77-125。
郑毓瑜:〈六朝书论中的审美观念〉,《台大中文学报》,1991年6月,页307-339。
郑毓瑜:〈六朝文学审美论探究〉,《中外文学》,1992年10月,页77-125。
郑毓瑜:〈由话语建构权论宫体诗的写作意图与社会成因〉,《汉学研究》,1994年12 月,页259-274。
康正果:〈辞赋论述及其策略——评郑毓瑜著《性别与家国——汉晋辞赋的楚骚论述》〉,《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2年3月,页161-172。
杨兴华:〈六朝形式主义文风的历史作用〉,《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第18卷第2期,1997年4月。
刘昆庸:〈论陆机的《拟古诗》〉,《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期,1998年。
刘勰:〈刘勰与文的自觉时代〉,第4期,2000年。
王文生:〈「诗言志」——中国文学思想的最早纲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1993年3月。
王金凌:《先秦两汉文学理论研究》,私立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86年4月。
王梦鸥:〈陆机文赋所代表的文学观念〉,《中外文学》第8卷第2期,1979年7月。
王梦鸥:〈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发展(下)〉,《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十四卷第九期,1981年7月。
王梦鸥:〈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发展(上)〉,《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十四卷第七期,1981年7月。
王梦鸥:〈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发展(中)〉,《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十四卷第八期,1981年7月。
古 风:〈建构「诗言志」的理论体系〉,《文明探索丛刊》第六期,1996年7月。
吕正惠:〈物色论与缘情说〉,《文心雕龙综论》,台北:学生书局,页285-312。
林丽真:〈魏晋人论「情」的几种面向〉,语文、情性、义理-中国文学的多层面探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页,1996年4月。
施淑女:〈汉代社会与汉代诗学〉,中外文学10卷10期,1982年3月,页70-107。
张少康:〈谈谈关於文赋的研究〉,《文献》第2辑,1980年。
张 亨:〈陆机论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外文学1卷8期,1973年1月,页6-29。
梅家玲:〈毛诗序〉「风教说」探析-兼论其与六朝文学批评之关系-,台大中文学报第3期,1989年12月,页489-526。
梅家玲:〈刘勰神思论与柯立芝想像说之比较与研究〉,中外文学12卷1期,1983年6月,页140-154。
陈良运:〈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个性和情〉,《复旦学报》第5期,1988年。
彭彦琴:〈文赋之文艺心理学思想探析〉,《九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黄景进:〈论儒学对魏晋至齐梁文论之影响-兼论六朝文艺美学之特徵〉,中华学苑第36期-庆祝高仲华教授八秩华诞。
郑毓瑜:〈诗歌创作过程的两种模式--「诗缘情」与「诗言志」〉,《中外文学》第十一卷第九期,1983年2月。
邓仕梁:〈释「放荡」--兼论六朝文风〉,《香港地区中国文学批评研究》,陈国球主编,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5月。
钱 穆:〈论文选〉,《新亚学报》第3卷第2期,1958年。
颜昆阳:〈关於文学史上的指称与断代--以六朝为例〉,收於《第三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杨玉成:〈乡村共同体: 陶渊明「劝农」诗〉,《大陆杂志》,民84.03 页22-33。
杨玉成:〈世纪末的省思:「桃花源记并诗」的文化与社会〉,《中国文哲研究通讯》,民87.12,页79-100。
杨玉成:〈田园组曲:论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国文学志》,民89.12 页193-231。
文学史参考著作:
胡 适:《中国文学史选例》(台北:台湾商务,1963 年)。
胡 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台北市:启明,1958 年)。
胡 适:《文学与革命》(台北县板桥市:骆驼出版社出版,台北县新店市:学欣
经销,1998 年)。
胡 适:《白话文学史》(香港:启明,1962 年)。
胡 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出版:新华发行,1988
年)。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周作人:《周作人随笔集》,(东京市 :改造社,昭和13(1938))。
周作人:《秉烛谈》,(石家庄市:河北教育, 2002 年)。
羊达之:《中国文学史提要》,(台北市:正中,1970 年)。
宋海屏:《中国文学史》,(台北:学生书局,1974 年)。
胡云翼:《中国文学史》(台北:第一文化社,1962 年)。
童行白:《中国文学史纲》。
黄公伟:《中国文学史》(台北市:帕米尔,1967 年)。
叶庆炳:《中国文学史》(台北市:台湾学生,1987 年)。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台北市:中新,1977 年)。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新华发行,1982 年,
1957 年版权)。
1968年)。
西 谛:〈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中国文学研究》(台北市:国泰文化,1980年)。
吴文祺:〈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王静庵先生〉,《中国文学研究》(台北市:国泰文化,1980年)。
戴 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梁‧沈 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齐‧魏 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李百乐:《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令狐德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唐‧魏 徵:《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
二、古代典籍(包含近人所辑校、点校、校注之古代典籍):
清‧严可均辑:《三代先秦两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清‧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清‧逯钦立辑校:《先秦魏晋南北朝诗》上中下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出版。
梁‧僧 佑:《弘明集》,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未详出版年)
唐‧道 宣:《广弘明集》,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未详出版年)
魏‧刘 劭:《人物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梁‧刘 勰,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明‧张 溥:《汉魏六朝百三家诗题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台北:木铎出版社,1983年。
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
三、近人研究著作:
《第二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功大学中文系主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第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政治大学文学院编,国立政治大学发行,1996年。
《第三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功大学中文系主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力坚:《六朝唯美诗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2次印刷。
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2次印刷。
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9月。
王力坚:《由山水到宫体》,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出版。
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
王梦鸥:《古典文学论探索》,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8月出版。
王 瑶:《中古文学史论》,长安出版社,1982年。
宋李昉:《文苑英华》,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出版。
柯庆明、曾永义编辑:《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资料汇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9月出版。
洪顺隆:《六朝诗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洪顺隆:《由隐逸到宫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7月出版。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台北:中文出版社,1980年出版。
张师蓓蓓:《汉晋人物品鉴研究》,台北市:中文研究所,1984年。
张师蓓蓓:《东汉士风及其转变》,台北市: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5年。
张师蓓蓓:《中古学术论略》,台北市:大安, 1991年。
张师蓓蓓:《魏晋学术人物新研》,台北市:大安, 2001年。
简宗梧:《赋与骈文》台北市:台湾书店, 1998年。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张少康:《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张少康:《文赋集释》,上海市:上海古籍社出版:新华发行,1984年。
张少康:《古典文艺美学论稿》,淑馨出版社,1989年。
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洪叶出版社,1996年。
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续编》,文津出版社,1994年。
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台北:里仁书局,1997年。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学论著精选》,台北:华正书局,1991年8月出版。
傅 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台北:万卷楼,83年8月。
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徵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萧 驰:《中国抒情传统》,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9年1月。
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
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叶 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台北:沧浪,1986年。
廖蔚卿:《六朝文论》,台北:联经出版社,1985年三版。
廖蔚卿:《汉魏六朝文学论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刘师培:《中古文学史》,台北市:世界,1962年。
刘跃进、范子烨编:《六朝作家年谱辑要》,哈尔滨市:黑龙江教育,1999年。
刘跃进:《中古文学文献学》,南京市:江苏古籍,1997年。
刘跃进:《门阀世族与永明文学》,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年。
王钟陵:《中古文学诗歌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张可礼:《东晋文学系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
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葛晓音:《八代诗史》,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林文月:《中古文学论丛》,台北市:大安,1989年。
林文月:《山水与古典》,台北市:纯文学,1976年。
蔡英俊:《比兴物色与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1995年。
郑毓瑜:《六朝文气论探究》,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8年。
郑毓瑜:《六朝情境美学综论》,学生书局,1996年。
郑毓瑜等人:《古典文学与性别研究》,里仁书局,1997年。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台北:石门图书有限公司,1976年1月出版。
骆玉明、张宗原:《南北朝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钟 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7年。
颜昆阳:《六朝文学观念丛论》,台北市:正中书局,1993年。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胡令远:《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兼论中日之异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四、期刊论文:
蔡钟翔:〈典论论文与文学的自觉〉,《文学评论》第5期,1983年。
王兴华:〈人的自觉与魏晋南北朝的美学思想〉,《美学》第4期,1986年。
魏正申:〈论陶渊明“文学的自觉”——从立德立功到立德立言的转变〉,《九江师专学报》,1993年3-4期合刊。
王力坚:〈从觉醒到迷误-六朝文人生命意识对唯美诗歌创作的影响〉,《广东社会科学》,第五期,1994年。
卢佑诚:〈曹丕文学价值观新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994年。
俞灏敏:〈陆机与魏晋文学自觉的演进〉,《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第四期,1994年。
金化伦:〈论汉代文学的自觉性及其意义〉,《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12期。
吴瑞霞:〈“六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初探〉,《湘潭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王力坚:〈自我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 〉,《学术交流》(第四期,1995年4月
高人雄:〈魏晋“文的自觉”与山水田园诗的产生、发展〉,《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袁 峰:〈文学的自觉与玄学理论〉,《人文杂志》第6期,1995年。
卢佑诚:〈姗姗来迟的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中国文学研究》,第4期,1996年。
解德枫:〈个体生命的自觉—《古诗十九首》主题意义阐释〉,《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6卷1996年第2期。
孙明君:〈建安时代「文的自觉」说再审视〉,《北京大学学报》第6期,1996年。
张少康:〈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1996年。
詹福瑞:〈文士、经生的文士化与文学自觉〉,《河北学刊》1998年4期。
詹福瑞:〈从汉代人对屈原的批评看汉代文学的自觉〉,《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5期。
王红蕾:〈魏晋风度与文的自觉〉,《佳木斯师专学报》,第3期,1997年。
李文初:〈从人的觉醒到“文学的自觉” ——论“文学的自觉”始于魏晋 〉,《文学理论研究》(第二期,1997年2月)。
李文初:〈再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宋齐说”质疑 〉,《学术研究》(第十一期,1997年11月)。
刘晟等:〈魏初文学自觉说质疑〉,《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第4期,1998年。
刘明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的自觉意识〉,《辽宁师范大学》(社科版),第3期,1998年。
李文初:〈三论我国 “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六期,1999年6月)。
赵彩芬:〈略论魏晋玄学与文学的自觉〉,《邢台师范高专学报》(第十四卷第四期,1999年12月)。
李德平:〈六朝文人的群体自觉与文学社团〉,《洛阳师专学报》(第十八卷第一期,
1999年2月)
张少康:〈刘勰的文学观念—兼论所谓杂文学观念〉,《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2000年。
段吉方:〈“人之自觉”与六朝美学观念的新变〉《怀化师专学报》(第十九卷第六期,2000年12月)。
吴宏聪:〈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重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十一卷第六期,2001年6月)。
力 之:〈文学自觉与骈文之兴起—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之六〉《柳州师专学报》(第十六卷第三期,2001年9月)。
闵 虹:〈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念的自觉〉《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三十三卷第六期,2001年11月)。
范卫平:〈“文学自觉”问题论争评述—兼与张少康、李文初先生商榷〉,《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2001年。
刘毓庆:〈论汉赋对文学自觉进程的意义〉,《中州学刊》,第三期,2002年5月。
徐国荣:〈中国文学自觉的契机及其代价〉,《学术研究》。
林继中:〈文学自觉与诗赋的消长〉,《东南学术》2002年1期。
杨德贵:〈汉赋的创作标志著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2001年7月。
王力坚:〈西晋文学与建安文学承传关系论〉,《学术论坛》,第一期,1996年。
关於曹丕的讨论:
寇效信:〈曹丕文以气为主辨〉,《陜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1994年6月。
张文生:〈文学自觉时代的第一声号角-《典论‧论文》〉,《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1995年。
吴怀东:〈建安诗歌型态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1996年。
刘伯严:〈论曹丕诗歌的抒情特徵〉,《湖南教育学院学报》,第14卷总63期,1996
年。
王佑江:〈曹丕文学理论的系统描述〉,《黄冈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3期,1996年。
孙明君:〈曹丕典论‧论文甄微〉,《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1期,1998年。
其他:
陈良运:〈「诗缘情」诗学意义新识〉,《文艺理论研究》4期,1990年。
程千帆:〈关於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一点想法〉,《程千帆全集》,石家庄 : 河北教育出版发行,新华经销,2000年。
章培恒:〈关於魏晋南北朝文学评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期,1987年。
高友工:〈文学研究的美学问题〉,《中外文学》7卷11期,1987年。
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陈寅恪先生论文集补边编(上卷)》,台北 : 九思,1977。
简宗梧:〈从汉到唐贵游活动的转型与赋体变化之考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民88.06 页59-78。
简宗梧:〈生锈的文学主环--赋〉,《国文天地》,民87.11 页7-11。
颜昆阳:〈论汉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灵模式〉,《汉代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汉代文学》,台北市:文史哲,1991年。
颜昆阳:〈从「言意位差」论先秦至六朝「兴」义的演变〉,《清华学报》,民87.06 页143-172。
颜昆阳:〈六朝文学「体源批评」的取向与效用〉,《东华人文学报》,民90.07 页1-35。
王国璎:〈李白的名士形象〉,《汉学研究》,民80.12 页257-273。
王国璎:〈陶渊明对声名的重视〉,《中国文哲研究通讯》,民81.06 页49-65。
王国璎:〈陶诗中的隐居之乐〉,《台大中文学报》,民84.04 页93-119。
洪顺隆:〈论「洛神赋」对六朝赋坛的投映〉,《国立编译馆馆刊》,22:2,1994
年12月,页1-29。
洪顺隆:〈论六朝叙事诗〉,《华冈文科学报》,民84.04 页65-97。
洪顺隆:〈六朝异类恋爱小说刍论〉,《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民82.02 页25-81。
洪顺隆:〈六朝家族史诗论略〉,《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民84.07 页13-54。
洪顺隆:〈六朝咏怀题材诗论〉,《汉学研究》,民85.12 页265-288。
洪顺隆:〈汉魏六朝文学丛考‧续篇〉,《华冈文科学报》,民86.03 页93-120。
洪顺隆:〈中外六朝文学研究文献目录1992.7-1997.6(上)〉,《汉学研究通讯》,民87.11 页548-562。
洪顺隆:〈中外六朝文学研究文献目录1992.7-1997.6(中)〉,《汉学研究通讯》,民88.02 页95-104。
洪顺隆:〈中外六朝文学研究文献目录1992.7-1997.6(下)〉,《汉学研究通讯》,民88.05 页221-247。
洪顺隆:〈六朝杂歌题材类型论 (上)〉,《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民89.03 页15-51。
洪顺隆:〈六朝杂歌题材类型论 (下)〉,《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民90.03 页1-13。
洪顺隆:〈六朝杂诗题材类型论〉,《华冈文科学报》,民90.03 页19-91。
林丽真:〈魏晋人对传统礼制与道德之反省——从服丧论、同姓婚论与忠孝论谈起〉,《台大中文学报》,2000年5月。
林丽真:〈论魏晋的孝道观念及其与政治、哲学、宗教的关系〉,《台大中文学报》,1991年6月。
林丽真:〈王弼玄学与黄老学的基本歧异〉,《台大中文学报》,2000年5月。
林丽真:〈「列子」书中的「圣人」观念及其思维特徵〉,《台大中文学报》,2000年6月,页119~140。
林丽真:〈张湛「贵虚」论及其与玄佛思想之交涉〉,《台大中文学报》,2001年12月,页61~89。
林丽真:〈魏晋人论「情」的几种面向〉,《语文、情性、义理—中国文学的多层面探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6年4月。
郑毓瑜:〈文学典律与文化论述--中古文论中的两种「原道」观〉,《汉学研究》,
37 民89.12, 页285-318。
郑毓瑜:〈直谏形式与知识分子--汉晋辞赋的拟骚、对问系列〉,《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0年3月,页151-212。
郑毓瑜:〈知音与神思--六朝人周旋交错的生命情识〉,《台大中文学报》,1994年6月,页129-170。
郑毓瑜:〈六朝文学审美论探究〉,《中外文学》,1992年10 月,页77-125。
郑毓瑜:〈六朝书论中的审美观念〉,《台大中文学报》,1991年6月,页307-339。
郑毓瑜:〈六朝文学审美论探究〉,《中外文学》,1992年10月,页77-125。
郑毓瑜:〈由话语建构权论宫体诗的写作意图与社会成因〉,《汉学研究》,1994年12 月,页259-274。
康正果:〈辞赋论述及其策略——评郑毓瑜著《性别与家国——汉晋辞赋的楚骚论述》〉,《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2年3月,页161-172。
杨兴华:〈六朝形式主义文风的历史作用〉,《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第18卷第2期,1997年4月。
刘昆庸:〈论陆机的《拟古诗》〉,《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期,1998年。
刘勰:〈刘勰与文的自觉时代〉,第4期,2000年。
王文生:〈「诗言志」——中国文学思想的最早纲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1993年3月。
王金凌:《先秦两汉文学理论研究》,私立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86年4月。
王梦鸥:〈陆机文赋所代表的文学观念〉,《中外文学》第8卷第2期,1979年7月。
王梦鸥:〈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发展(下)〉,《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十四卷第九期,1981年7月。
王梦鸥:〈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发展(上)〉,《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十四卷第七期,1981年7月。
王梦鸥:〈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发展(中)〉,《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十四卷第八期,1981年7月。
古 风:〈建构「诗言志」的理论体系〉,《文明探索丛刊》第六期,1996年7月。
吕正惠:〈物色论与缘情说〉,《文心雕龙综论》,台北:学生书局,页285-312。
林丽真:〈魏晋人论「情」的几种面向〉,语文、情性、义理-中国文学的多层面探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页,1996年4月。
施淑女:〈汉代社会与汉代诗学〉,中外文学10卷10期,1982年3月,页70-107。
张少康:〈谈谈关於文赋的研究〉,《文献》第2辑,1980年。
张 亨:〈陆机论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外文学1卷8期,1973年1月,页6-29。
梅家玲:〈毛诗序〉「风教说」探析-兼论其与六朝文学批评之关系-,台大中文学报第3期,1989年12月,页489-526。
梅家玲:〈刘勰神思论与柯立芝想像说之比较与研究〉,中外文学12卷1期,1983年6月,页140-154。
陈良运:〈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个性和情〉,《复旦学报》第5期,1988年。
彭彦琴:〈文赋之文艺心理学思想探析〉,《九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黄景进:〈论儒学对魏晋至齐梁文论之影响-兼论六朝文艺美学之特徵〉,中华学苑第36期-庆祝高仲华教授八秩华诞。
郑毓瑜:〈诗歌创作过程的两种模式--「诗缘情」与「诗言志」〉,《中外文学》第十一卷第九期,1983年2月。
邓仕梁:〈释「放荡」--兼论六朝文风〉,《香港地区中国文学批评研究》,陈国球主编,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5月。
钱 穆:〈论文选〉,《新亚学报》第3卷第2期,1958年。
颜昆阳:〈关於文学史上的指称与断代--以六朝为例〉,收於《第三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杨玉成:〈乡村共同体: 陶渊明「劝农」诗〉,《大陆杂志》,民84.03 页22-33。
杨玉成:〈世纪末的省思:「桃花源记并诗」的文化与社会〉,《中国文哲研究通讯》,民87.12,页79-100。
杨玉成:〈田园组曲:论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国文学志》,民89.12 页193-231。
文学史参考著作:
胡 适:《中国文学史选例》(台北:台湾商务,1963 年)。
胡 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台北市:启明,1958 年)。
胡 适:《文学与革命》(台北县板桥市:骆驼出版社出版,台北县新店市:学欣
经销,1998 年)。
胡 适:《白话文学史》(香港:启明,1962 年)。
胡 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出版:新华发行,1988
年)。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周作人:《周作人随笔集》,(东京市 :改造社,昭和13(1938))。
周作人:《秉烛谈》,(石家庄市:河北教育, 2002 年)。
羊达之:《中国文学史提要》,(台北市:正中,1970 年)。
宋海屏:《中国文学史》,(台北:学生书局,1974 年)。
胡云翼:《中国文学史》(台北:第一文化社,1962 年)。
童行白:《中国文学史纲》。
黄公伟:《中国文学史》(台北市:帕米尔,1967 年)。
叶庆炳:《中国文学史》(台北市:台湾学生,1987 年)。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台北市:中新,1977 年)。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新华发行,1982 年,
1957 年版权)。
1968年)。
西 谛:〈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中国文学研究》(台北市:国泰文化,1980年)。
吴文祺:〈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王静庵先生〉,《中国文学研究》(台北市:国泰文化,1980年)。
戴 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展开全部
我觉得二月河的帝王传不错 我这里有全套 要的话 发给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纵横十六国,悠悠南北朝,南明痛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大秦帝国,战国说客双雄,两宋风云,纠结不清的正史:竹林七贤,谁谋杀了大唐,唐玄宗的真相,万历王朝之血色帝国。
没看过的,绝不乱写。暂时想起这么多。
没看过的,绝不乱写。暂时想起这么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奇门遁甲,这本书听说叫国家给禁了~你好好找找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参考资料: http://zhishi.baidu.com/zhishi/52065.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