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09-29
展开全部
内容摘要: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与实践,可以说,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在工业化道路这一方面,对其自身甚至对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值得当今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认真总结和思考;尤其是在中国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的今天,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重新解读这一历史问题,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前苏联;工业化道路;重新;解读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在工业化道路这一方面,对其自身甚至对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值得当今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认真总结和思考;尤其是在中国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的今天,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重新解读这一历史问题,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列宁“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十月革命胜利后,当时的苏俄在经济上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半个世纪以上。要改变这一状况,巩固政权和奠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在列宁看来,就必须实现工业化。列宁曾用一个公式表达了他的这一认识: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 电气化,①电气化就是工业化。列宁把实现工业化形象地比喻为: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跨到大机器的、工业的、电气化的马上。而要实现工业化,首要的前提便是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那么,怎样解决资金问题呢?当时正处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围困中的苏俄,不可能依赖外部资金的流入,只能主要依靠国内解决。而国内积累,列宁最初的设想是通过推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特别是依靠国家政权的强制力量和行政手段向农民索取积累资金,恢复与发展大工业,最终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这一战略的推行很快就因为农业生产的迅速萎缩和农民的激烈对抗而宣告失败。经过国内战争与严重的经济破坏,列宁开始意识到,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不可能依靠某个行政命令和制定某项计划,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农民居多数的国家必须考虑农民的要求,不能把农民当成异己力量。他指出:从俄国整个革命和未来一切社会主义革命最本质、最根本的问题来看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关系,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专政的最高原则就是维护无产阶级和农民的联盟,使无产阶级能够保持领导作用和国家政权。②列宁晚年著作中关于农民问题的论述很多,农民问题实际上成为列宁晚年关注的中心。据此,在工业化道路问题上,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设想和原则诸如:确认发展国民经济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强调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苏俄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发展整个经 济,首先是发展农业。只有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才能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积累。这是苏俄实现工业化的唯一出路。这实际上是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的关于工业化道路的新的发展战略。应该说,这一思想不仅反映了俄国的实际国情,为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指引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也为同样是以小农经济占优势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养料。

二、斯大林探索工业化道路的方针政策以及取得的成就

1925年12月18日至31日,俄共(布)第十四次党代会在莫斯科举行,斯大林代表

中央委员会作《关于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的结论》的政治报告,大会根据斯大林的报告,通过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即工业化的方针。其实质和基础就是要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能自立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大会号召全党应为实现这条总路线而斗争。1926年以后,联共(布)遵循“十四”大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领导人民开始了宏伟的工业化建设。

(一)、工业化道路的方针政策主要是:其一、强调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是苏联工业化方针的突出特点。为了保证苏联经济独立,使苏联不致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就必须坚持国际工业化的方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同时,在扩大社会主义工业时,必须严格同市场容量和国家财政力量相适应。

其二、依靠内部积累,厉行节约是解决工业化资金问题的唯一道路。苏联内部积累资金的来源主要是:第一,国营企业的利润。十月革命后,苏联剥夺了地主和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实现了国有化的措施,把铁路、矿山、大企业、银行收归国有,对外贸易实行了垄断,这些企业的利润成了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第二,向农民征收农业税。农业税以货币形式交纳,税额按产量计算。农民出卖粮食换取货币来纳税,而国家规定的粮价是很低的。从1982年起,农民除了负担直接税和间接税外,还有一种“超额税”,即“贡税”,这就是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剪刀差不是逐渐缩小,而是日益扩大。长期以来,苏联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产品采购制度,同时出现多种农产品价格。第三,增产节约,压低人民的消费。苏联政府为了积累资金,还采取了一些增产节约措施,如精减国家机关和合作社机关,合理利用后备资金等。另外,国家在工业化期间,还大量发行公债。

其三、苏联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在强调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同时,十分重视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来加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为了保证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还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五年几乎的指示》的决议。《指示》对十月革命以来十年的经济建设作了科学的总结,提出了制定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和一切较为长期的经济计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该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改变国家技术落后状况,用现代化技术准备工农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为此,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原则改组工业,实行了以最高速度发展工业的政策。为了保证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1929年4月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会议还通过了《告苏联全体工人和劳动农民书》,号召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随后,党又把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变成一种制度,变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社会主义的方法。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遇到了缺乏技术的困难。斯大林针对不少党员、干部鄙视技术工作,对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改造与管理国民经济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的情况,于1931年2月提出了“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的策略口号。到1932年低,苏联人民用4年零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过程中,开始出现技术人才与技术准备不相适应的现象,特别是出现一种只重视机器,不重视人才的倾向。鉴于此,1935年斯大林提出了“干部决定一切”的策略口号;同时还广泛地开展了斯达汉诺夫运动,推动了群众性的生产革新运动。

(二)斯大林探索工业化道路取得的成就

斯大林探索工业化的成就是巨大的, 比较成功的。苏联政府依靠内部积累,1926年至

1927年投入工业的资金为十亿卢布,三年后达到五十亿卢布。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比战前增长了六倍多,工业产值超过英法德,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与20年代末、30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相比,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即使是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从赫鲁晓夫直到戈尔巴乔夫也一直对斯大林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给予高度评价。戈尔巴乔夫仍然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它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当作经济发展的合力”,“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功勋”。③

三、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的致命症结

事实上,斯大林式工业化主张在实施过程一开始就暴露出很多问题。 在关于工业化道路的争论中,作为列宁后继者的斯大林支持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主张。不仅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而且重工业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则主要依靠农民的贡税,就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走高速度、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由于在列宁之后苏共党内的权力斗争中,斯大林战胜了其他对手,赢得了最高权力,在这样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里,这也就意味着斯大林个人的意志最终成为了党的意志、国家的意志,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思想最终成为了前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指导思想。
1933年1月,斯大林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从他公布的统计数据看,重工业完成计划数108%。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很多项目没有完成计划,农业生产大幅度滑坡,导致了30年代发生大饥荒,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但斯大林并没有因此而对其工业化道路理论进行检讨,在制订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反而更加强调“在国内创造一切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必要前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力量”,计划的核心是“重工业及其心脏——机器制造业”,资金则要靠厉行节俭和“需要有重大的牺牲”,而党的任务就是督促国家“向前奔弛”,否则便是站在了反革命的立场上了。④虽然运用了各种手段,在从战前三个五年计划实行的情况看,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经济在量上有了提高,但农业情况十分糟糕, 粮食、肉类、奶等人均占有量甚至大大低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战争的爆发使前苏联工业化进程中断。战后,前苏联继续实行这一工业化发展战略直至国家解体。

四、前苏联工业化道路失误的根本原因

苏联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是当时形势下的唯一正确的选择。的确,在前苏联工业化战略实施的初期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以牺牲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为代价,以牺牲人民群众的暂时利益为代价,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巩固政权和保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且对于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而言,往往在工业化初期也很难避免。但事实上,在二战结束后, 前苏联继续推行这一战略已经失去了其合理性。
以斯大林为代表的前苏联领导人在探索工业化道路的实践中,其指导思想以及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一种社会制度是否优越,从根本上说, 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的利益。如果为了实现工业化发展生产力而脱离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目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甚至于为增长而增长,不惜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就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1936 年11 月,斯大林不顾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很低,人均生产和收入有些指标甚至低于革命前的俄国,断然宣布苏联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46年,斯大林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提出了

苏联较长时期的计划是使工业提高到战前水平的3倍。二战后,斯大林还提出“两种工业化道路”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从重工业开始的,把前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模式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正是由于前苏联长期以来忽视人民利益,甚至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所谓高指标,致使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以来得不到相应的提高,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影响和动摇了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仰,而最终动摇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

五、前苏联工业化道路对我国的借鉴

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从社会总产值的结构来看,前苏联农轻重三者的比例关系为2∶2∶6,其中重工业过重(其中80%与军工业有关) 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从政治角度看,由于长期片面强调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相应提高,特别是对农民利益的长期漠视和侵害,严重破坏了工农关系,动摇了国家的政治基础,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和社会主义事业失败。从前苏联工业化道路探索实践来看,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政权的巩固以及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的体现。其中的教训是十分惨痛的。
在中国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的今天,苏联的教训是极其珍贵的。他告诉我们:一是要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处理好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的关系。作为与俄国一样,小农经济占优势、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农业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一个全局性的根本性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稳定和繁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农民是我们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最重要的群众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要从政治的高度和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和对待“三农”问题。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实现工业化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 最终都将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的目标。这种科学发展观的实行,必将对中国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② 《列宁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卷三 第512、798页。

③[苏]米.谢.戈尔巴乔夫著 苏群译 《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 1987年版 第41页

④《斯大林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卷七 第294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列宁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斯大林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4〕、高放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杜康传 李景治主编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6〕、庞元正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年7月
火腿尝
推荐于2017-09-18 · TA获得超过3.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173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2674万
展开全部

  从问题分析,所提问题题文应如下图所示:

  答案:反映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统一计划,集中管理,实行高积累、高速度,迅速消灭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等特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茅萍杜静涵
2020-07-13 · TA获得超过3688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18
采纳率:35%
帮助的人:246万
展开全部
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就是以牺牲农民利益,扩大剪刀差为代价,高投资高积累,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中心,快速发展。
历史原因嘛,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由外部原因导致的,苏联……其实更早,自从十月革命开始,苏维埃俄国以及其他新生的苏维埃国家都面临着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直接威胁,它们组成苏联后这种威胁更大了,但是苏联继承的本来就很弱沙俄工业更在一战和内战中被破坏的一塌糊涂,因此为了有足够的力量应对潜在的战争威胁,苏联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尽可能强大的国防实力,而国防实力的支柱就是重工业、国防工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MX1110
2010-04-17 · TA获得超过162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2万
展开全部
呵呵,没给材料怎么作材料题

不过简单的说下特点吧
1.苏联工业化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的长期落后,最终制约重工业的发展
2.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和质量低劣。
3.国家为了积累以实现工业化剥削农民过重,导致严重矛盾
4.忽视轻工业发展导致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没材料,所以不知行不行,楼主自己根据材料看看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Hullmonster
2010-04-17 · TA获得超过40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6万
展开全部
材料一呢?材料一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