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道理即“仁”。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扩展资料:
《论语》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传记。因为《论语》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主要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来记叙人物,很富于情节化,这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而在《伦语》问世之前,中国除《诗经》外,没有一部典籍如《论语》这样具有文学色彩。
《论语》中有很多精彩的段落,有声有色,读之栩栩如身临其境,令人叫绝。其中一些显然是孔子醉酒后的呓语,学生们如实记之。但这酒话里,却发泄了一个老人对旧制度遭破坏后内心深处的失落与愤懑,令人唏嘘。
其二,孔子游说到卫国时,当时把持朝政的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听说孔子来了,便召见孔子。南夫人以美貌和好淫著称。孔子听召后赶忙盛装打扮,欲赴美人儿之约。素以直率见称的弟子子路(孔子因子路好勇且直而恶之,曾骂他会不得好死)见孔子这样,便恶脸相向,从旁讽言有加。
孔子急了,红着脸连声为自己辩解道:我要是像你想象的那样,让天厌弃我,让天厌弃我行吧?此情此景,怎不让人忍俊不禁呢。其三,“阳货四”记叙了这样一个情节,孔子带着弟子们来到武城,听到民舍里有弹琴唱歌之声,孔子面呈不屑之笑,道:杀鸡焉用牛刀啊?
意思是说,这些小老百姓学习音乐有什么用呢?学生子游听了这话,便说,我以前听老师说过:当官(君子)的学了礼乐就会知仁,老百姓(小人)学了礼乐就容易听使唤。(先生今天怎么这么说话呢?)孔子闻言,知道自己言之不慎,暴露了内心世界。
于是赶紧掩饰道:同学们,子游说得多么好啊,我刚才的话,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前言戏之耳。”)。这段情节,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孔子此时之态,与《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孟德之奸何其相似。由是以观,《论语》中的这些形象化的描写,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
人与人之间的道理 (包括家庭里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生来必定有的“五伦” 和 “五常”。“五伦” 和 ”五常“ 是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换言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分, 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五伦“ 与 ”五常“ 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是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
做人的道理 (包括学习态度,立身处世,个人修养的道理)。比如:学习态度的 道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个人修养的道理:所谓孔子的《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就是做人的目标。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怎样达到仁?克己复礼,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