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选修课其中一题是如何评价三国中的诸葛亮,请帮忙!长度大概四百左右至那个叫我复制的,你这种资料我也能找到,我只是需要概括的答案,现成的!... 选修课其中一题是如何评价三国中的诸葛亮,请帮忙!长度大概四百左右
至那个叫我复制的,你这种资料我也能找到,我只是需要概括的答案,现成的!
展开
 我来答
佛仏塵已了
2010-04-20 · TA获得超过52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4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1万
展开全部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下诏:“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后人对诸葛亮的忠诚、事迹大加赞扬,如:
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另一篇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说:“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 《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 、 《八阵图》 、 《古柏行》 、 《武侯庙》 、 《诸葛庙》 、 《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
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毛泽东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分析,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尽南海”的全个荆州支持荆州军北伐,再加上益州进行钳形战略,但后来刘备未能达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关羽失去在襄樊之战中的优势,而非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事件,毛泽东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毛泽东等的重视,其内容是: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kissyouyhs
2010-05-01 · TA获得超过60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1.7万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被刘备“三顾茅庐”之礼请出,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鞠躬尽瘁 如鱼得水 思贤如渴 七擒七纵 龙盘虎踞 空城计 既生瑜,何生亮 集思广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伏龙凤雏 汉贼不两立 俭以养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轻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草船借箭等故事和话语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多智而近妖,但诸葛亮的智谋更多的是用在治国和外交上面,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可以说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战场上谋士,诸葛的谋略更多的是用在大局上,就如统帅一样摆兵布阵,但他却不具备破釜沉舟,和出奇招的谋略,诸葛亮生平谨慎不曾用奇谋,唯有空城计一次,好处是为蜀国保存了有生力量,但也为此失去了很多机会...从战场谋略来说诸葛亮不如郭嘉和贾诩,俩人一位鬼才,一为毒士,说战场上的功绩诸葛却不如俩人,孔明的优势在于料敌先机,步步算尽,留一后手,所以是为什么他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的原因,而且诸葛亮无识人之明,和刘备差远矣...他对降将几乎没什么好感,三国演义被刘备打败的降将,如冷苞..刑道荣..还有魏延,前俩个被孔明设计放回,后用计大败都被斩之,魏延跟随先主30余年却一直不为诸葛亮所喜..诸葛亮死后魏延更是被大臣杨仪对立后反,又被得到诸葛死前密令的马岱斩之..诸葛亮当上丞相后,事事亲为,要求何事都不能马虎,不放心别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国家蒸蒸日上,但诸葛亮6出岐山和司马懿对阵,甚至被司马懿逼到绝境,却不能打败司马,虽损失不大,最后却耗尽了生命,原因就是劳累过度.但也看出了诸葛亮是治国打仗的全才,但治国更出众一些,打仗诸葛亮更多的是战场的掌握,似乎每一个计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但生平谨慎,却不能出郭嘉等人的奇谋是一大憾事,诸葛亮是一名军师,却不是一名谋士.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夏忆如水
2010-04-20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
、“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木牛流马”。据说木牛流马的肚子装粮草,把舌头一扭就会走动或停止。
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庐”以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他的“联吴攻魏”的策略,使蜀兵节节胜利。他采取“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步走向强盛。
诸葛亮有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听到农夫唱的歌词,就是诸葛亮写的。可惜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
诸葛亮,这位有杰出成就的军事家、发明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xzzxdh
推荐于2016-08-02 · TA获得超过8.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094
采纳率:75%
帮助的人:6805万
展开全部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神化拔高诸葛亮有几个手法。
一是移花接木,即将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妙事嫁接在诸葛亮身上,如草船借箭,原是孙权夜晚乘船窥视曹军水寨时的被动应急,却演义成了诸葛亮的主动立功;黄盖放火烧曹营战船的建议,也移到诸葛亮的功劳簿上。
二是无中生有,如刘备三顾后,就将军事指挥权全盘移交等。
三是捕风捉影,如赤壁之战前,东吴原有统一与分裂两种意见的争论,所以演绎出舌战群儒。
四是褒贬参照,如反长沙一节,借贬低魏延以褒赞诸葛亮识人之明,以鲁肃之愚陪衬诸葛亮聪明机智等。
五是装神弄鬼。为把诸葛亮之智推向绝顶,遂虚构出八阵图、泸水祭鬼、禳天乞寿等,不可思议。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ab9dd88
2010-05-03 · TA获得超过69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9.1万
展开全部
鲁迅曾评价说罗贯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其实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和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依陈寿的《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怀抱隆中对的“天下三分”这样的政治策略出山,赤壁一战作为年仅27岁的诸葛亮的“初出茅庐第一功”并未给他的政治前途带来多大的改变。
毕竟,孙刘两家的结盟,诸葛亮仅仅是作为一个“谋士”而已(军师中郎将的职位也是赤壁战后封的)。在整个群体里并没有突显出他的重要性。赤壁一战武有关张赵黄盖等一众猛将,文有糜竺糜芳(那个时候糜芳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不得不承认,不然刘备就不会娶糜夫人了)周瑜鲁肃等等。那时的诸葛亮看起来真的是无足轻重。(T-T 想想就好伤心。。。。)
真正转变诸葛亮整个人生的应该是刘备托孤之后吧。
诸葛亮真正的才能应该是治国之道。
关于这点贾诩也说过:“诸葛亮善治国。”贾诩是三国史上最洞明人性的人。这个评价,的确一点也不错。
与孙权、曹操瓜分而得到的一小部分荆州,后来取益州、汉中,蜀汉政权内部也是有很多派系和权力的纷争的。
诸葛亮作为丞相,能将这几股力量相互平衡,使其相互制约,这样的才能,才是真正让人佩服的。
而后世之所以崇拜诸葛亮除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之外,大概还有历代君主的一点私心吧。
诸葛亮一生,都没有做蜀国的皇帝。虽然在事实上他已经是蜀国的领军人物,但有着相同的地位,他没有像曹操一般,而是终其一生辅佐君主。
忠君爱国,也正是后世之所以敬佩他的原因。
最后便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了。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其中的可信度和历史价值并不高。
其中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完全取决于作者罗贯中的个人喜好。
不过,总体来讲,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还是依照史实而写的。
但关于“火烧博望”“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等这样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完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
也即是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意夸大了诸葛亮在其政治生涯前期的种种表现。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是文学作品,合理的虚构和适当的夸张也是允许的。
综合来讲。
“诸葛一生为谨慎”
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后来的治国。诸葛亮都还不偏离的履行着这样原则。
评价人当然要从两方面出发。
积极的一方面便是以上这些,忠君爱国,谨慎,甚至还有点偏法家的行事作风。
消极的一方面则在最大的程度上影响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前途。
他把自己的定位死死的卡在了“丞相”的位置上,仅仅是“位居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是,“良禽择木而栖”,他却固执的辅佐刘禅直到最后。
刘禅是个庸人,即使如此,诸葛亮依然坚持。
试想,若是诸葛亮效仿曹操,以他治国之才,任人之能。又怎么会是蜀汉成为三国中最短命的王朝呢?
也许,这也是诸葛亮的可爱之处吧。
毕竟,诸葛亮只是一个人,他并不是神啊。
这样的一点固执和“愚忠”,才真正拉近了诸葛亮与后世的距离啊。
一点浅见,还望斧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8)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