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补益气血的根本是调养脾胃,调养脾胃的根本是饮食!
可是现在很多所谓的专家说的最多的不是如何养护脾胃如何好好吃饭,而是天天在讲虚和补——补血、补气、补肾、补心,总之只要说到养生就是一个字“补”。补字经现在很多专家们的渲染和宣传,令老百姓歪曲和误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实“补”字,在中医理论中的解释并非是补药也非是补品,而是一种概念,就是固摄。就是将自身的精气神与气血能量固摄住,保持动力,保存自身现有的能量和实力,不无谓的失散。比如说你是个先天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只要固摄方法得当,保存自身的现有的能量,帮助自己平衡阴阳,疏导血脉,就是补就是养,你的身体不一定就很不好。而一个身体先天很好,很壮实的人,饮食无度、夜夜笙歌,淫欲无度,每天都吃补品补药,就像服用兴奋剂一样,给身体多一些外力刺激而已。其实他自身的机体已经难以平衡阴阳,也无法固摄能量,在他消耗完自身先天的元气与精气后,他会大病不起,或是暴病而亡。大家看看以前的皇帝啊、达官贵人啊,哪个不是天天人参、鹿茸、阿胶当饭吃,结果怎么样呢?还不如一个老百姓长寿呢!补养气血、固摄能量与保持动力不是说靠吃补药和补品能办得到的。
那么怎样补养气血固摄能量呢?
先来说说气血从哪里来吧!这个问题很多朋友也说不清楚,认为血从心脏里来,这是片面的了解,心脏只是管理血脉的而非血的源头。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胃经主血。就是说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是我们的后天之本。人活着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依靠胃腐熟,然后经过脾来将全部精华上输给心肺等脏器。所以脾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脾需要了解四方的情况,知道各个脏腑对气血的需要来保障供应。又被称为仓廪之官,所以脾是五腑六脏的后勤部长,胃是气血原料的制造者。脾胃合起来就是气血的来源。
既然脾胃是气血的来源,那么就说明食物是气血的原料而非是药物和补品,因为胃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吃饭、活下去,而不是为了吃补药吃补品才长出来的。血的真正来源是脾胃,明白了这一点,您就应该明白吃饭的重要性。不要再去天天惦记着什么补药补品能养气血了。养气血就是要好好的吃饭,补血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食物来补。
在中医诊断中对胃气的强弱非常重视,胃气的强弱直接关乎到病情的轻重。《黄帝内经》在平人气象论中写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者曰逆,逆者死!就是说正常人的脉气都来源于胃,所以说胃气就是正常人的脉气。人的脉象中如果没有胃气,那就叫做“逆”,逆就是会死亡!
所以胃气虚弱就可以直接引发多种疾病,因为胃气虚弱直接的结果就是气血不足,而气血不足才会百病缠身。
知道了这些您大概就明白了养护脾胃的重要性了吧!其实补气血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秘方绝技,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好好吃饭!
提到好好吃饭,有人会说我每天吃的好东西很多啊,什么鸡鸭鱼肉、海参燕窝,怎么我还是很虚弱啊?莲花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您,您吃进去的东西没有补气血,都制作了垃圾了,这些东西不是生了湿就是生了痰,再不就是生了寒、生了热,总之没有生了气血!为什么呢?
这就是好好吃饭究竟是该吃什么?怎样吃?吃多少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早就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黄帝内经中的原文:“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您明白了吧,就是说人生存是依靠饮食水谷为根本。水谷的精微都是由脾胃制作成气血输布到全身的,所以断绝了水谷,人就要死亡。“水与谷米”这里没有说肉、蛋、奶、补药……..就是说了粮食,五谷杂粮!粮食都是植物的种子,最精华的最有生机的部分,吃下去就会生成血。粮食,也就是我们每天的主食才是气血的主要原料。
就像人的脸上鼻翼两侧各有一个穴位叫迎香穴,就是说鼻子用来嗅,可以闻到味道,所以叫迎香穴,这个穴名就是它的功能和职责。在嘴角的两边各有一个穴位叫做迎粮穴,看看这个穴位的名字您该明白了吧,为什么这个穴位不叫迎鱼、迎肉、迎菜、迎果?而是叫“迎粮”?就是说明了粮食的重要性,嘴是要用来吃粮食的!!粮食是人活下去的最主要的能源!
看看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的饮食法则: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就是最好的说明。五谷是养命之根本,被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其它的蔬、果、畜都是辅助和补充。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自己吃得很好,但是仍然有气无力,而且越来越胖,就是因为现在的人,总是拒绝或减少吃主食,然后大量的吃肉、吃生冷的蔬菜水果,理由是吃了主食发胖,吃这些不胖!这真的是颠倒是非的说法。肥胖并非是因为吃多了主食造成的,而是体内脾、肾、肺脏的阴阳失调,多湿邪痰饮,无力完成水液的气化和代谢,致使湿邪痰饮潴留体内,这正是气血不足的表现,而不吃主食只会更加重气血不足,更加无力去推动运化,造成恶性循环。
可是现在很多所谓的专家说的最多的不是如何养护脾胃如何好好吃饭,而是天天在讲虚和补——补血、补气、补肾、补心,总之只要说到养生就是一个字“补”。补字经现在很多专家们的渲染和宣传,令老百姓歪曲和误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实“补”字,在中医理论中的解释并非是补药也非是补品,而是一种概念,就是固摄。就是将自身的精气神与气血能量固摄住,保持动力,保存自身现有的能量和实力,不无谓的失散。比如说你是个先天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只要固摄方法得当,保存自身的现有的能量,帮助自己平衡阴阳,疏导血脉,就是补就是养,你的身体不一定就很不好。而一个身体先天很好,很壮实的人,饮食无度、夜夜笙歌,淫欲无度,每天都吃补品补药,就像服用兴奋剂一样,给身体多一些外力刺激而已。其实他自身的机体已经难以平衡阴阳,也无法固摄能量,在他消耗完自身先天的元气与精气后,他会大病不起,或是暴病而亡。大家看看以前的皇帝啊、达官贵人啊,哪个不是天天人参、鹿茸、阿胶当饭吃,结果怎么样呢?还不如一个老百姓长寿呢!补养气血、固摄能量与保持动力不是说靠吃补药和补品能办得到的。
那么怎样补养气血固摄能量呢?
先来说说气血从哪里来吧!这个问题很多朋友也说不清楚,认为血从心脏里来,这是片面的了解,心脏只是管理血脉的而非血的源头。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胃经主血。就是说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是我们的后天之本。人活着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依靠胃腐熟,然后经过脾来将全部精华上输给心肺等脏器。所以脾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脾需要了解四方的情况,知道各个脏腑对气血的需要来保障供应。又被称为仓廪之官,所以脾是五腑六脏的后勤部长,胃是气血原料的制造者。脾胃合起来就是气血的来源。
既然脾胃是气血的来源,那么就说明食物是气血的原料而非是药物和补品,因为胃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吃饭、活下去,而不是为了吃补药吃补品才长出来的。血的真正来源是脾胃,明白了这一点,您就应该明白吃饭的重要性。不要再去天天惦记着什么补药补品能养气血了。养气血就是要好好的吃饭,补血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食物来补。
在中医诊断中对胃气的强弱非常重视,胃气的强弱直接关乎到病情的轻重。《黄帝内经》在平人气象论中写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者曰逆,逆者死!就是说正常人的脉气都来源于胃,所以说胃气就是正常人的脉气。人的脉象中如果没有胃气,那就叫做“逆”,逆就是会死亡!
所以胃气虚弱就可以直接引发多种疾病,因为胃气虚弱直接的结果就是气血不足,而气血不足才会百病缠身。
知道了这些您大概就明白了养护脾胃的重要性了吧!其实补气血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秘方绝技,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好好吃饭!
提到好好吃饭,有人会说我每天吃的好东西很多啊,什么鸡鸭鱼肉、海参燕窝,怎么我还是很虚弱啊?莲花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您,您吃进去的东西没有补气血,都制作了垃圾了,这些东西不是生了湿就是生了痰,再不就是生了寒、生了热,总之没有生了气血!为什么呢?
这就是好好吃饭究竟是该吃什么?怎样吃?吃多少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早就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黄帝内经中的原文:“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您明白了吧,就是说人生存是依靠饮食水谷为根本。水谷的精微都是由脾胃制作成气血输布到全身的,所以断绝了水谷,人就要死亡。“水与谷米”这里没有说肉、蛋、奶、补药……..就是说了粮食,五谷杂粮!粮食都是植物的种子,最精华的最有生机的部分,吃下去就会生成血。粮食,也就是我们每天的主食才是气血的主要原料。
就像人的脸上鼻翼两侧各有一个穴位叫迎香穴,就是说鼻子用来嗅,可以闻到味道,所以叫迎香穴,这个穴名就是它的功能和职责。在嘴角的两边各有一个穴位叫做迎粮穴,看看这个穴位的名字您该明白了吧,为什么这个穴位不叫迎鱼、迎肉、迎菜、迎果?而是叫“迎粮”?就是说明了粮食的重要性,嘴是要用来吃粮食的!!粮食是人活下去的最主要的能源!
看看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的饮食法则: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就是最好的说明。五谷是养命之根本,被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其它的蔬、果、畜都是辅助和补充。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自己吃得很好,但是仍然有气无力,而且越来越胖,就是因为现在的人,总是拒绝或减少吃主食,然后大量的吃肉、吃生冷的蔬菜水果,理由是吃了主食发胖,吃这些不胖!这真的是颠倒是非的说法。肥胖并非是因为吃多了主食造成的,而是体内脾、肾、肺脏的阴阳失调,多湿邪痰饮,无力完成水液的气化和代谢,致使湿邪痰饮潴留体内,这正是气血不足的表现,而不吃主食只会更加重气血不足,更加无力去推动运化,造成恶性循环。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