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里的几次体检都发现,我的肌酸激酶都高出一倍,有问题吗?麻烦告诉我
展开全部
肌钙蛋白(cTn)和肌酸激酶(CK)是心肌损伤诊断时的重要心脏标志物。
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 CK) (ATP: Creatine N-phosphotransferase EC 2.7.3.2)通常存在于动物的心脏、肌肉以及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和线粒体中,是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1,2],它可逆地催化肌酸与ATP之间的转磷酰基反应。
肌酸激酶有四种同功酶形式:肌肉型(MM)、脑型(BB)、杂化型(MB)和线粒体型(MiMi)。MM型主要存在于各种肌肉细胞中,BB型主要存在于脑细胞中,MB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MiMi型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中。肌肉型肌酸激酶分子是由两个相同的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根据目前已经测定的兔、人、鸡、鼠肌酸激酶的一级结构[3-6],M型亚基由38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43 KDa左右,分子内有8个巯基,但无二硫键。大熊猫肌肉型肌酸激酶也是二聚体酶,每个亚基由3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42 KDa[7]。
肌酸激酶的同功酶在临床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8-10],在各种病变包括肌肉萎缩和心肌梗塞发生时,人的血清中肌酸激酶水平迅速提高,目前认为在心肌梗塞的诊断中测定肌酸激酶的活性比做心电图更为可靠。肌酸激酶因其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价值已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
肌酸激酶作为研究蛋白质折叠的理想模型基于以下理由:i) 肌肉型肌酸激酶分子是由两个相同的亚基组成的二聚体,目前兔肌CK的2.35 03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已经解出[11],每个亚基具有一个小的N-末端结构域和一个大的C-末端结构域。人肌CK的3.503
分辨率晶体结构也已经得到[12]。ii)多种条件下变性或修饰后的CK在体外仍可再折叠为天然构象[13-16]。iii). CK是一个大的二聚体蛋白质,比小的二聚体或单体蛋白质分子更复杂,再折叠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的中间体[16-18],聚沉与正确折叠之间的竞争也被观察到[19,20]。
天然的肌酸激酶分子是一个紧密的球状结构。近来关于肌酸激酶构象变化和活力变化关系的研究显示了酶分子活性部位构象的柔性[17,21,22],即酶分子活性部位的微区构象在变性剂作用下易发生改变而导致酶分子快速失活,此时酶分子整体构象尚未发生明显变化。周海梦等人[23]用荧光探针标记兔肌肌酸激酶的活性部位,监测了荧光衍生物微区构象变化与相应酶活力丧失速度,发现二者几乎一致,为酶活性部位柔性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 CK) (ATP: Creatine N-phosphotransferase EC 2.7.3.2)通常存在于动物的心脏、肌肉以及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和线粒体中,是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1,2],它可逆地催化肌酸与ATP之间的转磷酰基反应。
肌酸激酶有四种同功酶形式:肌肉型(MM)、脑型(BB)、杂化型(MB)和线粒体型(MiMi)。MM型主要存在于各种肌肉细胞中,BB型主要存在于脑细胞中,MB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MiMi型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中。肌肉型肌酸激酶分子是由两个相同的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根据目前已经测定的兔、人、鸡、鼠肌酸激酶的一级结构[3-6],M型亚基由38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43 KDa左右,分子内有8个巯基,但无二硫键。大熊猫肌肉型肌酸激酶也是二聚体酶,每个亚基由3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42 KDa[7]。
肌酸激酶的同功酶在临床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8-10],在各种病变包括肌肉萎缩和心肌梗塞发生时,人的血清中肌酸激酶水平迅速提高,目前认为在心肌梗塞的诊断中测定肌酸激酶的活性比做心电图更为可靠。肌酸激酶因其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价值已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
肌酸激酶作为研究蛋白质折叠的理想模型基于以下理由:i) 肌肉型肌酸激酶分子是由两个相同的亚基组成的二聚体,目前兔肌CK的2.35 03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已经解出[11],每个亚基具有一个小的N-末端结构域和一个大的C-末端结构域。人肌CK的3.503
分辨率晶体结构也已经得到[12]。ii)多种条件下变性或修饰后的CK在体外仍可再折叠为天然构象[13-16]。iii). CK是一个大的二聚体蛋白质,比小的二聚体或单体蛋白质分子更复杂,再折叠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的中间体[16-18],聚沉与正确折叠之间的竞争也被观察到[19,20]。
天然的肌酸激酶分子是一个紧密的球状结构。近来关于肌酸激酶构象变化和活力变化关系的研究显示了酶分子活性部位构象的柔性[17,21,22],即酶分子活性部位的微区构象在变性剂作用下易发生改变而导致酶分子快速失活,此时酶分子整体构象尚未发生明显变化。周海梦等人[23]用荧光探针标记兔肌肌酸激酶的活性部位,监测了荧光衍生物微区构象变化与相应酶活力丧失速度,发现二者几乎一致,为酶活性部位柔性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