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蛋白尿的原因是什么呢
1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是很多人都曾问到的问题,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对于蛋白尿这个词大多数人都很陌生,会认为自己的病情又严重了,弄的自己也很惊慌,其实蛋白尿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病种,那么?还是一起看看专家的介绍吧!?因素如下:1.肾小球性蛋白尿,此种类型是临床上常见的引发蛋白尿的疾病,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各型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炎,隐匿性肾炎。继发性见于狼疮肾等自身免疫性疾患,糖尿病肾病、紫癫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等。代谢性疾患见于痛风肾。2.肾小管性蛋白尿,如间质性肾炎、肾静脉血栓、肾动脉栓塞、重金属盐类中毒等。3.肾组织性蛋白尿,常见的有肾小管拌、远曲肾小管产生的Tamm-Horsfall蛋白。4. 非肾性蛋白尿:如多发性骨髓瘤、泌尿系统感染、泌尿道上皮细胞脱落和泌尿道分泌粘蛋白、妊高症等。另外,剧烈运动、长途行军、高温环境发烧、严寒环境、精神紧张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甚至有一些人长期站立,行走后也会出现蛋白尿。产生蛋白尿的原因很多,临床上须认真鉴别,寻找蛋白尿的致病原因,才能有效的治疗疾病。?以上就是我院专家带来的介绍了,患者朋友们是不是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温馨提示:我院权威专家介绍说,一定要重视起来,不然对自己的身体和家庭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如果还有不清楚的欢迎在线咨询我院的权威专家。最后祝您身体健康。
2015-04-21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尿液中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即称为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
因肾小球的损伤而引起的蛋白尿。多因肾小球受到感染、毒素、免疫、代谢等因素的损害后,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破裂,滤过膜孔径加大,通透性增强或电荷屏障作用受损,使血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血浆蛋白(以清蛋白为主)滤出原尿中。若损害较重时,球蛋白及其他少量大分子质量蛋白滤出也增多,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蛋白尿。根据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的严重程度及尿液中蛋白质的组分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
(1)选择性蛋白尿:主要成分是相对分子质量为4万~9万的中相对分子质量的清蛋白。相对分子质量>9万的蛋白则极少出现。尿免疫球蛋白/清蛋白的比值<0.1。尿蛋白半定量多为+++~++++。当尿蛋白定量>3.5g/24h时,称为肾病性蛋白尿,最典型的病例是肾病综合征。
(2)非选择性蛋白尿:反映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破裂损伤。尿蛋白成分,以大和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同时存在为主,尿蛋白中,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比值>0.5,半定量为+~++++,定量在0.5~3.0g/24h之间,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膜性或膜增生性肾炎等)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等)。出现非选择性蛋白尿提示预后较差。
2.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受到感染或中毒损伤后,肾小管近曲小管段对肾小球滤过液中的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以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单纯性肾小管性蛋白尿,尿蛋白含量较低,一般<2g/24h,定性半定量试验+~++。
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
①肾小管间质病变:如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Fanconi综合征、慢性失钾性肾病等。
②中毒性肾间质损伤:由于汞、镉、铀、砷和铋等重金属类或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以及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多黏菌素、四环素等抗生素类,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与坏死,又称中毒性肾病。
③中草药:如使用马兜铃、木通过量,也可引起高度选择性肾小管蛋白尿,此时常伴有明显管型尿。
④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3.混合性蛋白尿
指肾脏疾病时,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而产生的蛋白尿,其组分与血浆蛋白相似,但各种组分所占的比例可因病变主要侵害的部位而不同,尿蛋白电泳检查有助于临床对蛋白尿组成的分析、判断及诊断。
4.溢出性蛋白尿
指血液循环中,出现了大量以中、小相对分子质量为主的异常蛋白质,如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溶菌酶等增多,经肾小球滤出后,原尿中的含量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最大能力,而大量出现在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尿蛋白质定性,多为+~++。
可见于:
①浆细胞病;
②急性血管内溶血;
③急性肌肉损伤;
④其他:如急性白血病时血溶菌酶增高、严重胰腺炎时血淀粉酶增高形成的蛋白尿。
5.组织性蛋白尿
凡肾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蛋白质、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以及肾脏组织炎症,或受药物等刺激泌尿道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等,进入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均称为组织性蛋白尿。定性±~+,定量0.5~1.0g/24h。其组成成分多以T-H蛋白为主。
6.其他
如生理性蛋白尿、偶然性蛋白尿、摄入性蛋白尿和妊娠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
因肾小球的损伤而引起的蛋白尿。多因肾小球受到感染、毒素、免疫、代谢等因素的损害后,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破裂,滤过膜孔径加大,通透性增强或电荷屏障作用受损,使血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血浆蛋白(以清蛋白为主)滤出原尿中。若损害较重时,球蛋白及其他少量大分子质量蛋白滤出也增多,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蛋白尿。根据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的严重程度及尿液中蛋白质的组分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
(1)选择性蛋白尿:主要成分是相对分子质量为4万~9万的中相对分子质量的清蛋白。相对分子质量>9万的蛋白则极少出现。尿免疫球蛋白/清蛋白的比值<0.1。尿蛋白半定量多为+++~++++。当尿蛋白定量>3.5g/24h时,称为肾病性蛋白尿,最典型的病例是肾病综合征。
(2)非选择性蛋白尿:反映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破裂损伤。尿蛋白成分,以大和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同时存在为主,尿蛋白中,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比值>0.5,半定量为+~++++,定量在0.5~3.0g/24h之间,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膜性或膜增生性肾炎等)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等)。出现非选择性蛋白尿提示预后较差。
2.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受到感染或中毒损伤后,肾小管近曲小管段对肾小球滤过液中的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以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单纯性肾小管性蛋白尿,尿蛋白含量较低,一般<2g/24h,定性半定量试验+~++。
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
①肾小管间质病变:如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Fanconi综合征、慢性失钾性肾病等。
②中毒性肾间质损伤:由于汞、镉、铀、砷和铋等重金属类或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以及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多黏菌素、四环素等抗生素类,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与坏死,又称中毒性肾病。
③中草药:如使用马兜铃、木通过量,也可引起高度选择性肾小管蛋白尿,此时常伴有明显管型尿。
④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3.混合性蛋白尿
指肾脏疾病时,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而产生的蛋白尿,其组分与血浆蛋白相似,但各种组分所占的比例可因病变主要侵害的部位而不同,尿蛋白电泳检查有助于临床对蛋白尿组成的分析、判断及诊断。
4.溢出性蛋白尿
指血液循环中,出现了大量以中、小相对分子质量为主的异常蛋白质,如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溶菌酶等增多,经肾小球滤出后,原尿中的含量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最大能力,而大量出现在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尿蛋白质定性,多为+~++。
可见于:
①浆细胞病;
②急性血管内溶血;
③急性肌肉损伤;
④其他:如急性白血病时血溶菌酶增高、严重胰腺炎时血淀粉酶增高形成的蛋白尿。
5.组织性蛋白尿
凡肾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蛋白质、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以及肾脏组织炎症,或受药物等刺激泌尿道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等,进入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均称为组织性蛋白尿。定性±~+,定量0.5~1.0g/24h。其组成成分多以T-H蛋白为主。
6.其他
如生理性蛋白尿、偶然性蛋白尿、摄入性蛋白尿和妊娠性蛋白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蛋白尿见于很多肾脏疾病,是肾功能出现损害的一种主要表现,但病种不同,产生蛋白尿的原因也就有所区分,因此,我们要想更好的根治肾病,因病对症治疗是关键,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引发蛋白尿的原因有哪些?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所致。是临床最多见的类型。见于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是由于缺血、中毒、免疫病理损伤破坏了滤过膜的完整性;或由于滤过膜电荷屏障作用减弱而致。
2.肾小管性蛋白尿
在正常情况下经肾小球滤出的中小分子蛋白质,几乎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当肾小管疾病时,蛋白质重吸收受障碍,小分子蛋白质就会从尿中排出,包括β2-微球蛋白、溶菌酶、核糖核酸酶等。由于血液中小分子蛋白质浓度很低,故此类病人尿蛋白总量一般不超过2g,有时仅10mg,也可以蛋白尿存在。
3.溢出性蛋白尿
在某些疾病中,血中小分子蛋白浓度增加,如本周氏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若滤液中浓度超过肾吸收阈限,就可以排出,见于骨髓瘤、血管内溶血性疾病。
4.组织性蛋白尿
组织遭受破坏后可以释放胞质中各种酶及蛋白质,若分子量小,肾小球滤液中浓度超过肾小管吸收阈限,就则可自尿中排出。该项蛋白液可以直接从肾小管排出,如癌胚抗原——aFP、溶菌酶、肾小管基膜抗原等。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所致。是临床最多见的类型。见于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是由于缺血、中毒、免疫病理损伤破坏了滤过膜的完整性;或由于滤过膜电荷屏障作用减弱而致。
2.肾小管性蛋白尿
在正常情况下经肾小球滤出的中小分子蛋白质,几乎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当肾小管疾病时,蛋白质重吸收受障碍,小分子蛋白质就会从尿中排出,包括β2-微球蛋白、溶菌酶、核糖核酸酶等。由于血液中小分子蛋白质浓度很低,故此类病人尿蛋白总量一般不超过2g,有时仅10mg,也可以蛋白尿存在。
3.溢出性蛋白尿
在某些疾病中,血中小分子蛋白浓度增加,如本周氏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若滤液中浓度超过肾吸收阈限,就可以排出,见于骨髓瘤、血管内溶血性疾病。
4.组织性蛋白尿
组织遭受破坏后可以释放胞质中各种酶及蛋白质,若分子量小,肾小球滤液中浓度超过肾小管吸收阈限,就则可自尿中排出。该项蛋白液可以直接从肾小管排出,如癌胚抗原——aFP、溶菌酶、肾小管基膜抗原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蛋白尿引起的原因:1.肾性蛋白尿;2.非肾性蛋白尿.肾性蛋白尿,主要就是肾脏受损,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剧烈运动,长途行军,高温环境,发烧,严寒环境,精神紧张,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也可出现蛋白尿。最好能结合由茯苓、虫草、白木耳、猪苓组成的--苓白多菌粉,解决中西药治肾也伤肾的弊端。益肾养肾,对潜血蛋白肌酐浮肿都有明显的效果,减少肾病的复发,显著提高激素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