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文理不分科
我今年中考,好不容易考上了县重点高中(比统招分数线高1分),且报过了名。可正当报名之后,我听说从我们这一届开始文理不再分科,我的心一下子跌落到谷底。我是我们学校偏理科最严...
我今年中考,好不容易考上了县重点高中(比统招分数线高1分),且报过了名。可正当报名之后,我听说从我们这一届开始文理不再分科,我的心一下子跌落到谷底。
我是我们学校偏理科最严重的女生,语文政史考过不及格,物理化学一直很优秀。就从我的中考成绩上来说,语文150分的试卷我仅考了103分,而物理化学加起来满分150我考了138分,平时背起政治历史很费劲,中考成绩都是考前抱佛脚硬抱上来的。
我初三时写7门作业就已经十一二点了,如果文理不分科学满九门就觉也别想睡了。还有,高考时语文分值要加到200,语文可是我最薄弱的学科,而物理化学每门仅有70来分,这样考本科就很困难了,我恨高考改革呀! 展开
我是我们学校偏理科最严重的女生,语文政史考过不及格,物理化学一直很优秀。就从我的中考成绩上来说,语文150分的试卷我仅考了103分,而物理化学加起来满分150我考了138分,平时背起政治历史很费劲,中考成绩都是考前抱佛脚硬抱上来的。
我初三时写7门作业就已经十一二点了,如果文理不分科学满九门就觉也别想睡了。还有,高考时语文分值要加到200,语文可是我最薄弱的学科,而物理化学每门仅有70来分,这样考本科就很困难了,我恨高考改革呀! 展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的体会是,文理分科,也许有利于高考录取,但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湖南这么多年来的文理分科实践将其利弊显现无遗。取消文理分科,让莘莘学子进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真正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
按照目前的规定,每当学生进入高二,就要文理分科了。其实,学生太小,并不懂何谓文理,硬要分科,他们就只能听天由命,任由家长老师摆布。有的学校甚至还有这样的做法:划出一个分数线,这个分数线以下的全部学生都学文科。这里面的歧视和扼杀,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分科之后,不少学生到高三后,还要换科。换来换去,弄得学生五心不定,学业难成。文理分科使不少学生提前丧失了自我。
分科后的学生,思维单一,能力残缺。我曾在一个理科班里分析一个故事:三个小姑娘去看望爷爷。爷爷给她们泡了一杯很甜的蜂蜜水,她们对爷爷说,这蜂蜜水好甜啦,爷爷问她们为什么这么甜呢?大姑娘说是因为爷爷放了三勺子蜂蜜,爷爷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又问二姑娘,二姑娘回答说是因为爷爷用的蜂蜜是纯天然的,没有一点污染。爷爷对这个答应也不满意。爷爷又问三姑娘,三姑娘回答说是因为这杯蜂蜜水是爷爷亲自泡的。爷爷对这个答案很高兴。爷爷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呢?理科学生们无法理解,在他们的脑子里只有“纯逻辑”,缺乏主观人情。这样的学生今后会形成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呢?
文理分科,学生大多成为学科的牺牲品。选择科目学生常常是身不由己,而要听凭学校的安排。在湖南,重理轻文成为主流,学校里的顶尖学生都是学理的,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学校反其道而行之,“以我之强攻子之弱”,想出其不意地在高考中取胜,他们就决定让成绩最好的学生全部学文科。这样一来,学生只不过是学校高考战略中的一个小小棋子而已。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特长,学生的爱好,都泯灭于分科之中。我们见到的并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种应考的“考生”。
文理分科,不再见“人”,只见科目。
文理分科之后,难免急功近利,文科学生放弃理、化、生,理科学生放弃政、史、地,这成了自然之理。严重地偏科成为学校的普遍现象,对于这种现象,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已经熟视无睹。分科之严,分科之细,许多学校已经使其登峰造极,分科分班时只看将来高考科目的成绩,非高考科目成绩仅作“参考”,这样也就迫使学生不得不偏科。现在学生读书,进入了这样一个怪圈:谁全面发展,谁就要被淘汰,谁偏科谁就会“成功”。
不敢做完人,只求分数。
满意请采纳。
按照目前的规定,每当学生进入高二,就要文理分科了。其实,学生太小,并不懂何谓文理,硬要分科,他们就只能听天由命,任由家长老师摆布。有的学校甚至还有这样的做法:划出一个分数线,这个分数线以下的全部学生都学文科。这里面的歧视和扼杀,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分科之后,不少学生到高三后,还要换科。换来换去,弄得学生五心不定,学业难成。文理分科使不少学生提前丧失了自我。
分科后的学生,思维单一,能力残缺。我曾在一个理科班里分析一个故事:三个小姑娘去看望爷爷。爷爷给她们泡了一杯很甜的蜂蜜水,她们对爷爷说,这蜂蜜水好甜啦,爷爷问她们为什么这么甜呢?大姑娘说是因为爷爷放了三勺子蜂蜜,爷爷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又问二姑娘,二姑娘回答说是因为爷爷用的蜂蜜是纯天然的,没有一点污染。爷爷对这个答应也不满意。爷爷又问三姑娘,三姑娘回答说是因为这杯蜂蜜水是爷爷亲自泡的。爷爷对这个答案很高兴。爷爷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呢?理科学生们无法理解,在他们的脑子里只有“纯逻辑”,缺乏主观人情。这样的学生今后会形成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呢?
文理分科,学生大多成为学科的牺牲品。选择科目学生常常是身不由己,而要听凭学校的安排。在湖南,重理轻文成为主流,学校里的顶尖学生都是学理的,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学校反其道而行之,“以我之强攻子之弱”,想出其不意地在高考中取胜,他们就决定让成绩最好的学生全部学文科。这样一来,学生只不过是学校高考战略中的一个小小棋子而已。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特长,学生的爱好,都泯灭于分科之中。我们见到的并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种应考的“考生”。
文理分科,不再见“人”,只见科目。
文理分科之后,难免急功近利,文科学生放弃理、化、生,理科学生放弃政、史、地,这成了自然之理。严重地偏科成为学校的普遍现象,对于这种现象,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已经熟视无睹。分科之严,分科之细,许多学校已经使其登峰造极,分科分班时只看将来高考科目的成绩,非高考科目成绩仅作“参考”,这样也就迫使学生不得不偏科。现在学生读书,进入了这样一个怪圈:谁全面发展,谁就要被淘汰,谁偏科谁就会“成功”。
不敢做完人,只求分数。
满意请采纳。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