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表扬孩子
8个回答
展开全部
如何表扬孩子
时间:2010-10-28 作者: 来源:新东方论坛
表扬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话题,也是家庭教育中常用的方法。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表扬属于“正强化”,是形成自尊、建立自信的重要手段。家长通过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表扬,使孩子获得自信,体验成就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健康成长的动力。但是,不是任何表扬都能给孩子以成就感。如果表扬不当,不但起不到激励孩子的作用,还可能使其形成一些不良的品行。那么,作为家长怎样才能正确地运用这一方法,使表扬更有效呢?
首先,要关注孩子的优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的理念:“教子要严,严师出高徒,棒下出孝子”。由于这种理念的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孩子要求严厉,不轻易表扬孩子。多数家长习惯于把目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上,而对孩子的优点却视而不见。这种做法是对子女教育的片面理解。诚然,严厉的教育有时可以表面上让孩子很听话,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却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在管教十分严厉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性格上常常会出现胆小、懦弱,或者逆反、暴躁两种极端的表现。心理学有一个“确认放大原理”,当我们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哪点上,那点就会放大。家长的目光就像阳光,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就像种子。家长的目光盯在孩子优点上,优点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成长;反之,家长的目光盯在孩子缺点上,缺点的种子也会生根、发芽、成长。因此,家长一定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让孩子感觉自己存在的价值。当孩子有了自我价值,他成长的生命火焰被点燃了,就会产生出自我完善的欲望,会让自己表现得更好。
第二,要科学运用表扬的语言,把表扬指向孩子行为的过程。
我们分析一下家长平时表扬孩子经常用的几种口头语:
“你很棒”、“我娃真聪明”这是家长表扬孩子经常用的一类口头语。这样的表扬作为家长对孩子的一种整体性的判断,指向孩子自身,从心理学角度叫做“个人取向的表扬”。
“这次考得不错”、“这篇作文写得真好”这也是家长经常用的一类口头语。这样的表扬反映的是孩子行为的客观结果,从心理学角度叫做“结果取向的表扬”。
“你今天做作业能认真思考”、“你处理这件事的做法很正确”这还是家长用的口头语。这样的表扬是对孩子行为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运用的方法进行的肯定和表扬,指向行为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叫作“过程取向的表扬”。
这三种不同指向的表扬,尽管都能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但认真琢磨一下,它们对孩子所起的长期作用是不一样的。因为从心理学“归因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些口头语实际上是在教给孩子一些不同的“归因”方式。归因理论者认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地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当孩子倾向于个人天赋及能力归因时,就会认为自己很聪明,能力强,因而信心十足,甚至趾高气扬。可是,一旦面临失败,则会认为自己脑子笨,能力弱,因而丧失信心,听任失败的再次到来。当学生倾向于努力归因时,面对成功,学生会认为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就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并预期今后再次获胜。而当面临失败时,则会认为是自身努力不够造成的,会产生只要继续努力,一定能获得下次成功的想法。由此可见,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表扬时,一定要注意表扬语言的科学运用,更多的运用过程取向的表扬,减少或尽量不用个人取向的表扬,使表扬真正达到激励、鼓舞孩子继续努力,健康成长的动力。
第三,要注意掌握表扬的时机和节奏。表扬要即时。孩子经过努力取得成功,或是经过努力有好的行为,就应马上给予表扬,不要延缓。否则,孩子会弄不清为什么受到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从而降低了强化的作用。表扬的次数不宜太频繁。如果孩子总是在被表扬之中,他就会为了表扬而作为,会阻碍孩子内在动力的形成。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斯金钠认为“连续程式的强化在教新任务时最为有效。间隔式强化比起连续式具有较高的反应率和较低的消退率。所以,在学习的后期要进行间隔式强化。”根据斯金钠的观点,孩子在进行一个新任务的早期阶段要多给以表扬,随着行为的发生和稳定,表扬的次数就要逐步减少,以降低强化的消退率。
(责任编辑:樊春艳)
怎样表扬孩子
这些日子收到的家长来信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意识到应多表扬、鼓励孩子,但发现收效甚微,我们的表扬是否不得法?”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表扬好行为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表扬也是一门艺术。 怎样才能使表扬更有效呢?希望下面的观点能给你带来些启发和参考。
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孩子,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认为没有几件事是值得表扬的。其实,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习惯和惊天动地的成绩就是由这些“简单”的行为累积成的。因此只要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增强自信心,父母就要慷慨地给予表扬,年龄愈小表扬愈多,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表扬的标准。
表扬要及时,对应表扬的行为,父母要及时表扬。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表扬要具体,表扬的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家长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你不妨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一些泛泛地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表扬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见过程。孩子常“好心”办“坏事”。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饭后,自己去涮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孩子也许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如果家长冷静下来说:“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厨房路滑,要小心!”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不仅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你去干其它家务。因此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扬,再帮他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表扬最好在良好行为之后进行,而不是事先许诺,从而增强儿童良好行为发生的自觉性。 “我给他吃得好,买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经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点委屈,这些难道不够吗?”面对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问题,一些家长显得迷惑。长春市中日联谊医院儿科教授莫秀芬认为,这些家长的看法不完全正确,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要。
一是需要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二是需要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可能会使其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三是需要规则
规则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四是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形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莫秀芬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还需要鼓励和责任。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她说,认同的楷模和尊重对儿童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父母还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尊重孩子就是让孩子和大人平等做决策,这可以使孩子了解到每一个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最近老有男生给小云打电话,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咱们得问问!” “女儿这几天怪怪的,她在想什么?咱们看看她的日记吧!” “儿子老去找楼上方家的女儿,咱们得说说吧!”
“一天到晚不好好学习,写些什么污七八糟的东西!你到底在想什么?” “„„”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这些话语是否耳熟能响?家有少男少女的父母们,最让你们提着心的事,是不是就是孩子早恋?是啊,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怎么可以谈恋爱呢?孩子现在什么都不懂,怎么能不管呢?的确,这个年龄段的情感体验,是不稳定的。他们的情感如同一场风暴,来得快去得快;又似“一朵薄薄的云, 托不起太多的雨”。 他们在漩涡中身不由己,突然迸发的情感往往自己都把握不住,常常会酿成冲突,甚至一场危机。 家长能不为此揪心吗?
然而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家长还学生本人,都不要轻言早恋,都不要把早恋“扩大化”,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异性产生好感,被一个异性所吸引,甚至为之心动,都是很正常的事。男孩女孩交往,有的是出于“娱乐”目的———因为兴趣爱好相投,玩到一起有的是出于“自我需求”,比如有些孤独的孩子希望通过与异性交往,寻求在家里得不到的温暖、关怀和理解;还有的是为了追求地位———通过与异性交往,证实自己在异性眼中的威信、魅力;这些都是看似亲密,却与真正的恋爱还不是一回事。家长如临大敌式地对孩子与异性交往“堵截”“ 围剿”,这种“防卫过度”产生的危害,往往要胜过事情本身。真正是出于恋爱型的交往,有,但不像大人想的那么普遍。从发展阶段来看,初始阶段是一种对异性们较泛化的好感;其次是朦胧阶段,这是一种比爱情淡、比友谊浓的情感,之后才进入真正的恋爱阶段。在前两个阶段就扣上一顶早恋的帽子,恰恰会起到催化情感发展的作用。 人们所说的早恋,一般还处于朦朦胧胧的第二阶段。多数的孩子此时很矛盾,他们既不希望违背社会认可的规范,又不甘愿放弃美好的情感。此时,我们的焦虑和埋怨都是徒劳,我们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道求解这一人生难题,您可以告诉他,这就像我们去郊游,虽然沿途的风光很美,但如果我们就此下了车,我们就可能再也到不了目的地了,即使到了,也不是一开始就应该到的时间。帮助他们把这一段美好的情感,细心地夹到自己的纪念册里保存起来,带着他们早日走出情感的沼泽地。 都说中国的爸爸妈妈是最爱自己孩子的。是啊,我们怕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一点闪失,时时刻刻都在担心他们,牵挂他们,希望能帮他们想到一切,做到一切,让他们平平安安走过人生路。
跪求采纳,谢谢!
时间:2010-10-28 作者: 来源:新东方论坛
表扬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话题,也是家庭教育中常用的方法。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表扬属于“正强化”,是形成自尊、建立自信的重要手段。家长通过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表扬,使孩子获得自信,体验成就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健康成长的动力。但是,不是任何表扬都能给孩子以成就感。如果表扬不当,不但起不到激励孩子的作用,还可能使其形成一些不良的品行。那么,作为家长怎样才能正确地运用这一方法,使表扬更有效呢?
首先,要关注孩子的优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的理念:“教子要严,严师出高徒,棒下出孝子”。由于这种理念的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孩子要求严厉,不轻易表扬孩子。多数家长习惯于把目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上,而对孩子的优点却视而不见。这种做法是对子女教育的片面理解。诚然,严厉的教育有时可以表面上让孩子很听话,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却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在管教十分严厉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性格上常常会出现胆小、懦弱,或者逆反、暴躁两种极端的表现。心理学有一个“确认放大原理”,当我们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哪点上,那点就会放大。家长的目光就像阳光,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就像种子。家长的目光盯在孩子优点上,优点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成长;反之,家长的目光盯在孩子缺点上,缺点的种子也会生根、发芽、成长。因此,家长一定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让孩子感觉自己存在的价值。当孩子有了自我价值,他成长的生命火焰被点燃了,就会产生出自我完善的欲望,会让自己表现得更好。
第二,要科学运用表扬的语言,把表扬指向孩子行为的过程。
我们分析一下家长平时表扬孩子经常用的几种口头语:
“你很棒”、“我娃真聪明”这是家长表扬孩子经常用的一类口头语。这样的表扬作为家长对孩子的一种整体性的判断,指向孩子自身,从心理学角度叫做“个人取向的表扬”。
“这次考得不错”、“这篇作文写得真好”这也是家长经常用的一类口头语。这样的表扬反映的是孩子行为的客观结果,从心理学角度叫做“结果取向的表扬”。
“你今天做作业能认真思考”、“你处理这件事的做法很正确”这还是家长用的口头语。这样的表扬是对孩子行为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运用的方法进行的肯定和表扬,指向行为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叫作“过程取向的表扬”。
这三种不同指向的表扬,尽管都能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但认真琢磨一下,它们对孩子所起的长期作用是不一样的。因为从心理学“归因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些口头语实际上是在教给孩子一些不同的“归因”方式。归因理论者认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地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当孩子倾向于个人天赋及能力归因时,就会认为自己很聪明,能力强,因而信心十足,甚至趾高气扬。可是,一旦面临失败,则会认为自己脑子笨,能力弱,因而丧失信心,听任失败的再次到来。当学生倾向于努力归因时,面对成功,学生会认为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就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并预期今后再次获胜。而当面临失败时,则会认为是自身努力不够造成的,会产生只要继续努力,一定能获得下次成功的想法。由此可见,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表扬时,一定要注意表扬语言的科学运用,更多的运用过程取向的表扬,减少或尽量不用个人取向的表扬,使表扬真正达到激励、鼓舞孩子继续努力,健康成长的动力。
第三,要注意掌握表扬的时机和节奏。表扬要即时。孩子经过努力取得成功,或是经过努力有好的行为,就应马上给予表扬,不要延缓。否则,孩子会弄不清为什么受到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从而降低了强化的作用。表扬的次数不宜太频繁。如果孩子总是在被表扬之中,他就会为了表扬而作为,会阻碍孩子内在动力的形成。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斯金钠认为“连续程式的强化在教新任务时最为有效。间隔式强化比起连续式具有较高的反应率和较低的消退率。所以,在学习的后期要进行间隔式强化。”根据斯金钠的观点,孩子在进行一个新任务的早期阶段要多给以表扬,随着行为的发生和稳定,表扬的次数就要逐步减少,以降低强化的消退率。
(责任编辑:樊春艳)
怎样表扬孩子
这些日子收到的家长来信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意识到应多表扬、鼓励孩子,但发现收效甚微,我们的表扬是否不得法?”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表扬好行为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表扬也是一门艺术。 怎样才能使表扬更有效呢?希望下面的观点能给你带来些启发和参考。
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孩子,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认为没有几件事是值得表扬的。其实,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习惯和惊天动地的成绩就是由这些“简单”的行为累积成的。因此只要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增强自信心,父母就要慷慨地给予表扬,年龄愈小表扬愈多,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表扬的标准。
表扬要及时,对应表扬的行为,父母要及时表扬。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表扬要具体,表扬的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家长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你不妨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一些泛泛地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表扬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见过程。孩子常“好心”办“坏事”。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饭后,自己去涮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孩子也许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如果家长冷静下来说:“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厨房路滑,要小心!”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不仅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你去干其它家务。因此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扬,再帮他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表扬最好在良好行为之后进行,而不是事先许诺,从而增强儿童良好行为发生的自觉性。 “我给他吃得好,买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经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点委屈,这些难道不够吗?”面对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问题,一些家长显得迷惑。长春市中日联谊医院儿科教授莫秀芬认为,这些家长的看法不完全正确,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要。
一是需要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二是需要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可能会使其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三是需要规则
规则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四是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形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莫秀芬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还需要鼓励和责任。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她说,认同的楷模和尊重对儿童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父母还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尊重孩子就是让孩子和大人平等做决策,这可以使孩子了解到每一个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最近老有男生给小云打电话,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咱们得问问!” “女儿这几天怪怪的,她在想什么?咱们看看她的日记吧!” “儿子老去找楼上方家的女儿,咱们得说说吧!”
“一天到晚不好好学习,写些什么污七八糟的东西!你到底在想什么?” “„„”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这些话语是否耳熟能响?家有少男少女的父母们,最让你们提着心的事,是不是就是孩子早恋?是啊,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怎么可以谈恋爱呢?孩子现在什么都不懂,怎么能不管呢?的确,这个年龄段的情感体验,是不稳定的。他们的情感如同一场风暴,来得快去得快;又似“一朵薄薄的云, 托不起太多的雨”。 他们在漩涡中身不由己,突然迸发的情感往往自己都把握不住,常常会酿成冲突,甚至一场危机。 家长能不为此揪心吗?
然而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家长还学生本人,都不要轻言早恋,都不要把早恋“扩大化”,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异性产生好感,被一个异性所吸引,甚至为之心动,都是很正常的事。男孩女孩交往,有的是出于“娱乐”目的———因为兴趣爱好相投,玩到一起有的是出于“自我需求”,比如有些孤独的孩子希望通过与异性交往,寻求在家里得不到的温暖、关怀和理解;还有的是为了追求地位———通过与异性交往,证实自己在异性眼中的威信、魅力;这些都是看似亲密,却与真正的恋爱还不是一回事。家长如临大敌式地对孩子与异性交往“堵截”“ 围剿”,这种“防卫过度”产生的危害,往往要胜过事情本身。真正是出于恋爱型的交往,有,但不像大人想的那么普遍。从发展阶段来看,初始阶段是一种对异性们较泛化的好感;其次是朦胧阶段,这是一种比爱情淡、比友谊浓的情感,之后才进入真正的恋爱阶段。在前两个阶段就扣上一顶早恋的帽子,恰恰会起到催化情感发展的作用。 人们所说的早恋,一般还处于朦朦胧胧的第二阶段。多数的孩子此时很矛盾,他们既不希望违背社会认可的规范,又不甘愿放弃美好的情感。此时,我们的焦虑和埋怨都是徒劳,我们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道求解这一人生难题,您可以告诉他,这就像我们去郊游,虽然沿途的风光很美,但如果我们就此下了车,我们就可能再也到不了目的地了,即使到了,也不是一开始就应该到的时间。帮助他们把这一段美好的情感,细心地夹到自己的纪念册里保存起来,带着他们早日走出情感的沼泽地。 都说中国的爸爸妈妈是最爱自己孩子的。是啊,我们怕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一点闪失,时时刻刻都在担心他们,牵挂他们,希望能帮他们想到一切,做到一切,让他们平平安安走过人生路。
跪求采纳,谢谢!
展开全部
如何夸奖孩子,表扬孩子的技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把这些背下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如何表扬孩子?#星知计划#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