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车作为载车部分的车厢,叫“舆”。“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轸, 车的运转部分主要包括轮和轴。驾车部分的构件主要有辕、轭。辕又叫辀,为一根直木或稍弯曲的木杠。辕辕的后端连着车轴,前端拴着一根弯曲的横木叫轭,又叫衡或横。
《说文》上说,商代有三匹马拉的车,叫骖;周人增加了一匹,叫驷。
先秦时代的车,总的说来分为“小车”、“大车”两大类。驾马、车箱小的叫“小车”,也叫轻车或戎车。驾牛、车箱大的叫“大车”。小车除贵族出行乘坐外,主要用于战争。战国时,由于车战的发达,战车的多少成为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有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
扩展资料:
古代车相关的学问:
1、驾车
驾车也是一门学问。在远古时期,原始的车是由人推挽的,后来改用畜力牵引。同其他车相比,马车具有更为快速、灵活的特点,在畜力车中占有重要地位,驾驭马车,就变成了一门重要的学问。
在春秋时期,孔子的教学体系中就有“御”这一科。车行进时,驾驶马车的车工把马缰绳汇总握在手中。《诗经》中就有“执辔如组”的诗句,“如组”就是把八根缰绳握在两手中,就像一组绳似的。
赶马的鞭子也有两类,竹条制成的鞭子叫策,皮条制成的叫鞭。常说“鞭策”一词,就是由抽打马的意义引申而来的。在我国古代,人们十分重视驾驭术的提高,古书中也有不少关于驾车高手的记载。《左传》记述战争情况时,总要交待双方主将的御手。
2、乘车
古人乘车的方式一般是崇尚左侧。一车三人,尊者在左,骖乘(即陪乘者)居右,御者居中。兵车则不同,如是将帅之车,则主帅居中,便于指挥,御者在左,护卫居右;如是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古代的车
1、轼和辙
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叫做“轼”。而“辙”表示车轮压的痕迹。
2、轩
轩表示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如;轩驾(帝王的车驾);轩冕(卿大夫的车和礼服是分等级的,借以指官爵禄位)。
3、辕
指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先秦时代是一根曲木,在车的中间;汉代以后多是两根直木,在车前两侧。
4、舆
古代车作为载车部分的车厢,叫“舆”。
5、轸
“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轸[yǐ]。
6、轮和轴
车的运转部分主要包括轮和轴。
7、毂
轮的中心是一个有孔的圆木,叫毂,用以贯轴。
8、辋和辐
车轮的边框,叫辋。连接辋和毂的是辐。车轮的辐条有多有少,一般为30根。
扩展资料
古代车辆的制作规定
关于制作车轮的技术要求,早在春秋末年齐国人的著作《考工记》中就有了明确规定,具体要求有下列10条:
一是对车轮要用工具规尺进行认真的校准,使其外形为正圆形;否则轮子与地的接触面就不可能尽量小,因而也就转不快。
二是轮子平面必须平正,可将轮子平放在同轮子同样大的平整的圆盘上进行检验,看两者彼此之间是否密合。
三是要用悬线察看相对应的辐条是否笔直。
四是要将轮子放在水中,看其浮沉是否一致,以确定轮子的各部分是否均衡。
五是要求同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的尺寸和重量都要一样。
六是要求轮子的整体结构必须非常坚固。
七是要求车毂的粗细、长短要适宜。要依据有利于转动和稳定的原则,对不同用途的车辆可选用不同尺寸的毂。
八是要求轮子的直径要适中。太大,则人上下不方便;太小,则马拉起来很吃力。
九是对轴的要求有三条:选材精良,坚固耐磨,转动灵便。
十是对整个车轮都必须选用坚实的木料等等。
由此可见,当时的技术要求是很严格的,其考虑是十分周全细密而又符合科学原理的。《考工记》还对车舆材料的选择及其连接方法,对车辆其他部分的制作,对不同用途车辆的要求等问题分别进行了叙述。
车辆的构造和组成,除了上面介绍的有关载车和运转部分的构件外,还要包括驾车的构件。驾车部分的构件主要有辕、轭。辕又叫辀〔zhōu舟〕,为一根直木或稍弯曲的木杠。辕辕的后端连着车轴,前端拴着一根弯曲的横木叫轭,又叫衡或横。辕和轭相连靠的是销子,叫�,小车的叫軏〔yuè月〕。轭要卡在牛马的颈上。另外还有“轫”〔rèn刃〕,它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行车时必须先将轫木拿开,车子方能转动。所以启程又叫发轫。以后用“发轫”泛称事情的开端。古代车舆上可以有盖子,用一根木棍支撑,形似大伞。盖为车所专用,舆中可以铺席,车席叫茵,后来也泛指一般的席垫。据说古时妇人之车,往往在舆的四周加上帷。后来车盖被取消,在帷上加了顶(类似现代的车篷),叫作幔,又叫幰〔xiǎn显〕。此外,古代车马还常常有许多装饰性的附件,如装在衡和轭上的响铃,叫做“銮”。在西周时期,最高级的马车上要装八个銮,走起来声音很好听。古车上的许多部件制作精美,如有的铜车軎,甚至用金银丝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异常华丽。
参考资料: http://gb.cri.cn/3601/2005/05/18/109@551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