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文言文的点评
展开全部
金圣叹
盖我读此书面不胜三致叹焉,曰:嗟乎!古之君子,受命于内,莅事于外,竭忠尽智,以图报称,而终亦至于身败名丧,为世谬笑者,此其故,岂得不为之深痛哉!夫一夫专制,可以将千军,两人牵羊,未有不僵于路者也。独心所运,不难于造五凤楼曾无黍米之失,聚族而谋,未见其能筑室有成者也。梁中书以道路多故,人才复难,于是致详致慎,独简杨志面畀之以十万之任,谓之知人,洵无吞矣,即又如之何而必副之以一都管与两虞候乎?观其所云另有夫人礼物,送与府中宝眷,亦要杨志认领,多恐不知头路。夫十万已领,何难一担,若言不知头路,则岂有此人从贵女爱婿边来,现护生辰重宝至于如此之盛,而犹虑及府中之人猜疑顾忌,不视之为机密者也?是皆中书视十万过重,视杨志过轻。视十万过重,则意必太师也者,虽富贵双极,然见此十万,必吓然心动,太师吓然心动,而中书之宠,固于磐石,夫是故以此为献,凡以冀其心之得一动也。视杨志过轻,则京或杨志也者,本单寒之士,今见此十万,必吓然心动,杨志吓然心动,而生辰十担,险于蕉鹿,夫是故以一都管两虞候为监,凡以防其心之忽一动也。然其胸中,则又热有疑人勿用,用人勿疑之成训者,于是即又伪装夫人一担,以自盖其相疑之迹。呜呼!为杨志者,不其难哉!虽当时亦曾有早晚行住,悉听约束,戒彼三人不得别拗之教敕,然而官之所以得治万民,与将之所以得制三军者,以其惟此一人故也。今也一杨志,一都管,又二虞候,且四人矣,以四人而欲押此十一禁军,岂有得乎?《易大传》曰:阳一君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一民,小人之道也。今中书徒以重视十万,轻视杨志之故,而曲折计划,既已出于小人之道,而尚望黄泥冈上万无一失,殆必无之理矣。故我谓生辰纲之失,非晁盖八人之罪,亦非十一禁军之罪,亦韭非一都管,两虞候之罪,而实皆粱中书之罪也,又奚议焉?又奚议焉?曰:然则杨志即何为而不争之也?圣叹答曰:杨志不可得而争也。夫十万金珠,重物也,不惟大名百姓之髓脑竭,并中书相公之心血竭矣。杨志自惟起于单寒,骤蒙显擢,奉乌知彼之遇我厚者之非独为今日之用我乎 ?故以十万之故而授统制易,以统制之故而托十万难,此杨志之所深知也。杨志于何知之?杨志知年年根括十万以媚于丈人者,是其人必不能以国士遇我者也,不能以国士遇我,而昔者东郭斗武,一日而逾数阶者,是其心中徒望我今日之出死力以相效耳。譬诸饲鹰喂犬,非不极其思爱,然彼固断不信鹰之德为凤凰,犬之品为驺虞也。故于中书未拨都管,虞候之先,志反先告相公只须一个。人和小人去。夫一个人和小人去者,非请武阳为副,殆请朝恩为监矣。若夫杨志早知人之疑之,而终亦主于必去,则固丈夫感恩知报,凡以酬东郭骤迁之遇耳,岂得已哉!呜呼!杨志其寓言也,古之国家,以疑立监者,比比皆有,我何能遍言之。
看他写杨志忽然肯去,忽然不肯去,忽然又肯去,忽然又不肯去,笔势天矫,不可捉搦。
看他写天气酷热,不费笔墨,只一句两句便已焦热杀人。古称盛冬挂云汉图,满座烦闷,今读此书,乃知真有是事。
看他写一路老都管掣人肘处;真乃描摹入画。嗟乎!小人习承平之时,忽祸患之事,箕踞当路,摇舌耳人,岂不凿凿可听,而卒之变起仓猝,不可枝梧,为鼠为虎,与之俱败,岂不痛哉!
看他写枣子客人自一处,挑酒人自一处,酒自一处,瓢自一处,虽读者亦几忘其为东溪村中饮酒聚义之人,何况当日身在庐山者耶?耐庵妙笔,真是独有千古。
看他写卖酒人斗口处,真是绝世奇笔。盖他人叙此事至此,便欲相就,读之,满纸皆似惟恐不得卖者矣。今偏笔笔撒开,如掠弓怒马,急不可就,务欲极扳开去,乃至不可收拾,一似惟恐为其买者,真怪事也。
看他写七个枣子客人饶酒,如数鹰争雀,盘旋跳霍,读之欲迷。
金圣叹评《智取生辰纲》的艺术价值:
第一,金圣叹认为,《智取》的情节设置,“花攒锦凑,龙飞凤走”。
看他写枣子客人自一处,挑酒人自一处,酒自一处,瓢自一处,虽读者亦几忘其为东溪村中饮酒聚义之人,何况当日身在庐山者耶?
“读者亦几忘其为东溪村中饮酒聚义之人”,正说明情节之引人人胜,小说之移情作用。金圣叹指出,《智取》的核心情节吃酒,“一样波折,而有两样翻涌”。金圣叹比较众好汉吃酒和众军汉吃酒,评其叙事手法是“故作奇波”,横生妙趣:“前七个人买时作此一波,实是无药好酒,故成奇趣。今十五个人买时作此一波,酒中却已有药,故又成奇趣。盖虽一样波折,而有两样翻涌也。”金圣叹又指出,《智取》的情节设置多用逆笔而生奇趣怪趣。状白胜和杨志斗口为“欲极板开”之“绝世奇笔”。“奇”在何处?白胜明明是晁盖、吴用一伙,却装作素不相识;白胜明明要卖酒与杨志一行,却口口声声“不卖不卖”;白胜明明知晓将于酒中下药,却高叫“这酒里有蒙汗药”!“一似惟恐为其买者,真可怪也。”金圣叹还指出,《智取》对故事的叙述“细针密线”而又“不慌不忙”。“智取”成功的核心一招──下药,原文如此描写:“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便盖了桶盖,望桶里一倾,持瓢往地下一丢,口里说道……”吴用拿瓢舀酒,白胜夺瓢倾酒,药已瞒天过海下于桶中。金圣叹于此连点五个“妙”字,眉批:“此一段读者眼中有七手八脚之劳,作者腕下有细针婉线之妙,真是不慌不忙之文。”“花攒锦凑”,言情节之曲折紧凑引人人胜,“龙飞凤走”,言情节之流畅自然衔接自如。这是对 《智取》情节设置艺术的准确评价。
??
第二,金圣叹认为,《智取》的人物语言,“描摹入画”,“凿凿可听”。
看他写一路老都管掣人肘处,真乃描摹入画。嗟乎!小人习承平之时,忽祸患之事,箕踞当路,摇舌骂人,岂不凿凿可听?
金圣叹十分看重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押送生辰纲路上,杨志与都管、虞候、军健的矛盾产生、发展、深化,众军健的心怀怨恨、两虞候的挑拨播弄、谢都管的“口舌可骇”,金圣叹多次批以“真有此语”,即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至黄泥冈,在走与歇的问题上矛盾终至激化。此时,《智取》写都管骂杨志言语:“……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取你做个提辖,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值得恁地逞能!”金圣叹作四次夹批:“第一句,说破杨志不是提辖,恶极。‘“第二句,说提辖实是我家所与,恶极。”“第三句,说杨志即使是个提辖,亦只比之芥子,恶极。”“已上骂杨志……妙绝。”谢都管是奴才,在杨志面前却又代表主子,个性化的语言反映出谢都管的独特身份、独特经历和在矛盾中的独特地位。“金批”准确点出了小说语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看白胜与众好汉的对白,不独符合白胜的“卖酒人”身份,更重要的是,“接口成文,转笔如戏”,看似无关紧要的笔墨,却产生了诱惑军健扩大矛盾,消释怀疑,“罩定杨志”的效果,为完成“智取”计划作了重要铺垫。
“《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金圣叹的评点,十分注意分析这一特点。
第三,金圣叹认为,《智取》的环境描写,“不费笔墨”,“分寸不失”。看他写天气酷热,不费笔墨,只一句两句,便已焦热杀人。古称盛冬挂云汉图,满座烦闷,今读此书,乃知真有是事。
《智取》写“天热”约二十余处,有的通过作者的介绍直接写,有的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间接写。“天热”是智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天热方须歇凉,歇凉才会饮酒,饮酒终于中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杨志一行败于“天热”,而晁盖一行成于“天热”。金圣叹注意到典型环境和情节发展的关系,点出了《智取》在这方面的成就。首先,“金批”点出,《智取》对“天热”的描写,给读者的感觉是真有是事,也就是说,烘托了小说的气氛,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其次,“金批”点出,环境描写文不在多,妙在传神。
“那石头热了脚疼”,金圣叹于此句夹批:“只得一句七个字,而热极之苦,描画已尽。叹今人千言之无当也。”复次,“金批”点出,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密不可分。众军汉思量歇凉,却被杨志藤条驱赶,小说写“众军人看那天时……”,金圣叹于此处夹批:“陡然写出‘看那天时’四字,遂已抵过云汉一篇。”天气之炎热难当,军健之怨怒怅恨,俱从四字道出。末次,“金批”特别注意到小说对“天热”这一典型环境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白胜唱那首“赤日炎炎似火烧”山歌上山,金圣叹评其妙处,乃“深喻众军身负重担”,“为其恰好唱人众军汉耳朵也”。“作书者虽一歌不欲轻下如此,如之何读书者之多忽之也?”这就提醒读者,不要忽略歌词意象对小说场景转换和隋节发展的作用。
第四,金圣叹认为,《智取》的叙事手法,“有宾有主”,“曲折夭矫”。从来叙事之法,有宾有主,有虎有鼠。夫杨志虎也,主也;彼老都管与两虞候特宾也,鼠也。设叙事者于此不分宾主,不辨虎鼠……将何以表其为杨志哉?
“金批”涉及到人物之间的对比映衬关系。押送队伍,十四人和一个杨提辖,十四人糊涂,杨志清醒,十四人为“宾”,杨志为“主”。“杨志英雄精细,超过众人万倍”,比之晁盖、吴用,却又相形见绌。杨志一行在明处,晁盖一行在暗处,杨志一行为“宾”,晁盖一行为“主”。金圣叹看到了《智取》的“叙事之法”,妙在“有宾有主”以“宾”衬“主”。金圣叹复以杨志饮酒为例,说明《智取》运笔之“曲折夭矫”。众军汉请杨志饮酒,“杨志那里肯吃”。夹批:“故于此处特特勒出一句‘不吃’,夫然后下文另自写来,此固史家叙事之体也。”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拿起来只吃了一半”。夹批:“另自写,写得曲折夭矫。”“杨志吃的酒少,便醒得快,爬将起来。”夹批:“前文杨志也吃酒,只吃得一半,我谓既已吃矣,何争一半?及读至此,始知前文吃少之妙,便于十五人中,先提出杨志,不与彼十四人聚头作计,烦聒不已也。”这便是《智取》行文之“曲折夭矫”处。金圣叹已经看到,《智取》笔法乃“因文生事”,“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故“随手所触,皆成妙笔”。这就涉及到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第五,金圣叹还认为,《智取》的文字照应,“草蛇灰线”,“拽之俱动”:有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
《水浒》写武松打虎,十七次写“哨棒”。至“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金圣叹批云:“勤写哨棒,只道仗他打虎,到此忽然开除,令人瞠目结舌,不敢复读下去。”“勤写哨棒”,骤看不觉其妙,细寻连成一线,拽之通体俱动,这种“隔年下种,先时伏着”的伏笔照应之法,被金圣叹喻作“草蛇灰线法”。《水浒》此法多见,《智取》亦用之。开始写杨志“又带几根藤条”,夹批:“以备后用。不是此处放此一句,后来一时如何生得出?”杨志对贩枣客人消释疑心,贩枣客人请“客官请几个枣子了去”,夹批:“无有一见即请吃枣之理,只为下文过酒用着枣子,故于此处先出一句,以见另有散枣也。”“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夹批:“明明瓢之与酒从两处来。”举凡“藤”“枣”“瓢”这类“道具”,布设文中,绝非闲笔。“鞭”,有鞭的作用,无鞭何以打人?打人,实为激化矛盾。“枣”,有枣的作用,无枣岂可邀饮?邀饮,乃为迷惑对方。“瓢”,有瓢的作用,无瓢如何舀酒?舀酒,正为相机下药。此类物事,不是凭空布设,游离情节之外,而是伏线文中“拽之俱动”,成为“软取”的有机组成部分,令情节灵动摇曳、曲折多姿。
金圣叹“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金圣叹的评点往往点在关键处、细微处、读者不易注意处,目的是“使读者胸中添了若干文法”。评点夹在作品当中,与作品交织一处,读者在阅读欣赏过程中,随时会听到评点家的声音。对喜欢猎取情节的读者而言,这种声音不免多少割断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而对希望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的读者而言,这种声音则提醒读者注意欣赏一些容易忽略的东西,在欣赏心理中增加品味思索的成分。步入风光旖旎幽深曲折的山谷,游人何其赏心悦目不暇接!然山谷美景宜从何处仔细观赏?此时,倘有一块竖立的标牌引你寻幽探胜,不亦乐乎!读《智取》“金批”,评点家不时响起的声音,不就是阿尔卑斯山谷竖立的那些“慢些走,欣赏”的标语牌吗?
盖我读此书面不胜三致叹焉,曰:嗟乎!古之君子,受命于内,莅事于外,竭忠尽智,以图报称,而终亦至于身败名丧,为世谬笑者,此其故,岂得不为之深痛哉!夫一夫专制,可以将千军,两人牵羊,未有不僵于路者也。独心所运,不难于造五凤楼曾无黍米之失,聚族而谋,未见其能筑室有成者也。梁中书以道路多故,人才复难,于是致详致慎,独简杨志面畀之以十万之任,谓之知人,洵无吞矣,即又如之何而必副之以一都管与两虞候乎?观其所云另有夫人礼物,送与府中宝眷,亦要杨志认领,多恐不知头路。夫十万已领,何难一担,若言不知头路,则岂有此人从贵女爱婿边来,现护生辰重宝至于如此之盛,而犹虑及府中之人猜疑顾忌,不视之为机密者也?是皆中书视十万过重,视杨志过轻。视十万过重,则意必太师也者,虽富贵双极,然见此十万,必吓然心动,太师吓然心动,而中书之宠,固于磐石,夫是故以此为献,凡以冀其心之得一动也。视杨志过轻,则京或杨志也者,本单寒之士,今见此十万,必吓然心动,杨志吓然心动,而生辰十担,险于蕉鹿,夫是故以一都管两虞候为监,凡以防其心之忽一动也。然其胸中,则又热有疑人勿用,用人勿疑之成训者,于是即又伪装夫人一担,以自盖其相疑之迹。呜呼!为杨志者,不其难哉!虽当时亦曾有早晚行住,悉听约束,戒彼三人不得别拗之教敕,然而官之所以得治万民,与将之所以得制三军者,以其惟此一人故也。今也一杨志,一都管,又二虞候,且四人矣,以四人而欲押此十一禁军,岂有得乎?《易大传》曰:阳一君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一民,小人之道也。今中书徒以重视十万,轻视杨志之故,而曲折计划,既已出于小人之道,而尚望黄泥冈上万无一失,殆必无之理矣。故我谓生辰纲之失,非晁盖八人之罪,亦非十一禁军之罪,亦韭非一都管,两虞候之罪,而实皆粱中书之罪也,又奚议焉?又奚议焉?曰:然则杨志即何为而不争之也?圣叹答曰:杨志不可得而争也。夫十万金珠,重物也,不惟大名百姓之髓脑竭,并中书相公之心血竭矣。杨志自惟起于单寒,骤蒙显擢,奉乌知彼之遇我厚者之非独为今日之用我乎 ?故以十万之故而授统制易,以统制之故而托十万难,此杨志之所深知也。杨志于何知之?杨志知年年根括十万以媚于丈人者,是其人必不能以国士遇我者也,不能以国士遇我,而昔者东郭斗武,一日而逾数阶者,是其心中徒望我今日之出死力以相效耳。譬诸饲鹰喂犬,非不极其思爱,然彼固断不信鹰之德为凤凰,犬之品为驺虞也。故于中书未拨都管,虞候之先,志反先告相公只须一个。人和小人去。夫一个人和小人去者,非请武阳为副,殆请朝恩为监矣。若夫杨志早知人之疑之,而终亦主于必去,则固丈夫感恩知报,凡以酬东郭骤迁之遇耳,岂得已哉!呜呼!杨志其寓言也,古之国家,以疑立监者,比比皆有,我何能遍言之。
看他写杨志忽然肯去,忽然不肯去,忽然又肯去,忽然又不肯去,笔势天矫,不可捉搦。
看他写天气酷热,不费笔墨,只一句两句便已焦热杀人。古称盛冬挂云汉图,满座烦闷,今读此书,乃知真有是事。
看他写一路老都管掣人肘处;真乃描摹入画。嗟乎!小人习承平之时,忽祸患之事,箕踞当路,摇舌耳人,岂不凿凿可听,而卒之变起仓猝,不可枝梧,为鼠为虎,与之俱败,岂不痛哉!
看他写枣子客人自一处,挑酒人自一处,酒自一处,瓢自一处,虽读者亦几忘其为东溪村中饮酒聚义之人,何况当日身在庐山者耶?耐庵妙笔,真是独有千古。
看他写卖酒人斗口处,真是绝世奇笔。盖他人叙此事至此,便欲相就,读之,满纸皆似惟恐不得卖者矣。今偏笔笔撒开,如掠弓怒马,急不可就,务欲极扳开去,乃至不可收拾,一似惟恐为其买者,真怪事也。
看他写七个枣子客人饶酒,如数鹰争雀,盘旋跳霍,读之欲迷。
金圣叹评《智取生辰纲》的艺术价值:
第一,金圣叹认为,《智取》的情节设置,“花攒锦凑,龙飞凤走”。
看他写枣子客人自一处,挑酒人自一处,酒自一处,瓢自一处,虽读者亦几忘其为东溪村中饮酒聚义之人,何况当日身在庐山者耶?
“读者亦几忘其为东溪村中饮酒聚义之人”,正说明情节之引人人胜,小说之移情作用。金圣叹指出,《智取》的核心情节吃酒,“一样波折,而有两样翻涌”。金圣叹比较众好汉吃酒和众军汉吃酒,评其叙事手法是“故作奇波”,横生妙趣:“前七个人买时作此一波,实是无药好酒,故成奇趣。今十五个人买时作此一波,酒中却已有药,故又成奇趣。盖虽一样波折,而有两样翻涌也。”金圣叹又指出,《智取》的情节设置多用逆笔而生奇趣怪趣。状白胜和杨志斗口为“欲极板开”之“绝世奇笔”。“奇”在何处?白胜明明是晁盖、吴用一伙,却装作素不相识;白胜明明要卖酒与杨志一行,却口口声声“不卖不卖”;白胜明明知晓将于酒中下药,却高叫“这酒里有蒙汗药”!“一似惟恐为其买者,真可怪也。”金圣叹还指出,《智取》对故事的叙述“细针密线”而又“不慌不忙”。“智取”成功的核心一招──下药,原文如此描写:“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便盖了桶盖,望桶里一倾,持瓢往地下一丢,口里说道……”吴用拿瓢舀酒,白胜夺瓢倾酒,药已瞒天过海下于桶中。金圣叹于此连点五个“妙”字,眉批:“此一段读者眼中有七手八脚之劳,作者腕下有细针婉线之妙,真是不慌不忙之文。”“花攒锦凑”,言情节之曲折紧凑引人人胜,“龙飞凤走”,言情节之流畅自然衔接自如。这是对 《智取》情节设置艺术的准确评价。
??
第二,金圣叹认为,《智取》的人物语言,“描摹入画”,“凿凿可听”。
看他写一路老都管掣人肘处,真乃描摹入画。嗟乎!小人习承平之时,忽祸患之事,箕踞当路,摇舌骂人,岂不凿凿可听?
金圣叹十分看重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押送生辰纲路上,杨志与都管、虞候、军健的矛盾产生、发展、深化,众军健的心怀怨恨、两虞候的挑拨播弄、谢都管的“口舌可骇”,金圣叹多次批以“真有此语”,即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至黄泥冈,在走与歇的问题上矛盾终至激化。此时,《智取》写都管骂杨志言语:“……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取你做个提辖,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值得恁地逞能!”金圣叹作四次夹批:“第一句,说破杨志不是提辖,恶极。‘“第二句,说提辖实是我家所与,恶极。”“第三句,说杨志即使是个提辖,亦只比之芥子,恶极。”“已上骂杨志……妙绝。”谢都管是奴才,在杨志面前却又代表主子,个性化的语言反映出谢都管的独特身份、独特经历和在矛盾中的独特地位。“金批”准确点出了小说语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看白胜与众好汉的对白,不独符合白胜的“卖酒人”身份,更重要的是,“接口成文,转笔如戏”,看似无关紧要的笔墨,却产生了诱惑军健扩大矛盾,消释怀疑,“罩定杨志”的效果,为完成“智取”计划作了重要铺垫。
“《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金圣叹的评点,十分注意分析这一特点。
第三,金圣叹认为,《智取》的环境描写,“不费笔墨”,“分寸不失”。看他写天气酷热,不费笔墨,只一句两句,便已焦热杀人。古称盛冬挂云汉图,满座烦闷,今读此书,乃知真有是事。
《智取》写“天热”约二十余处,有的通过作者的介绍直接写,有的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间接写。“天热”是智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天热方须歇凉,歇凉才会饮酒,饮酒终于中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杨志一行败于“天热”,而晁盖一行成于“天热”。金圣叹注意到典型环境和情节发展的关系,点出了《智取》在这方面的成就。首先,“金批”点出,《智取》对“天热”的描写,给读者的感觉是真有是事,也就是说,烘托了小说的气氛,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其次,“金批”点出,环境描写文不在多,妙在传神。
“那石头热了脚疼”,金圣叹于此句夹批:“只得一句七个字,而热极之苦,描画已尽。叹今人千言之无当也。”复次,“金批”点出,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密不可分。众军汉思量歇凉,却被杨志藤条驱赶,小说写“众军人看那天时……”,金圣叹于此处夹批:“陡然写出‘看那天时’四字,遂已抵过云汉一篇。”天气之炎热难当,军健之怨怒怅恨,俱从四字道出。末次,“金批”特别注意到小说对“天热”这一典型环境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白胜唱那首“赤日炎炎似火烧”山歌上山,金圣叹评其妙处,乃“深喻众军身负重担”,“为其恰好唱人众军汉耳朵也”。“作书者虽一歌不欲轻下如此,如之何读书者之多忽之也?”这就提醒读者,不要忽略歌词意象对小说场景转换和隋节发展的作用。
第四,金圣叹认为,《智取》的叙事手法,“有宾有主”,“曲折夭矫”。从来叙事之法,有宾有主,有虎有鼠。夫杨志虎也,主也;彼老都管与两虞候特宾也,鼠也。设叙事者于此不分宾主,不辨虎鼠……将何以表其为杨志哉?
“金批”涉及到人物之间的对比映衬关系。押送队伍,十四人和一个杨提辖,十四人糊涂,杨志清醒,十四人为“宾”,杨志为“主”。“杨志英雄精细,超过众人万倍”,比之晁盖、吴用,却又相形见绌。杨志一行在明处,晁盖一行在暗处,杨志一行为“宾”,晁盖一行为“主”。金圣叹看到了《智取》的“叙事之法”,妙在“有宾有主”以“宾”衬“主”。金圣叹复以杨志饮酒为例,说明《智取》运笔之“曲折夭矫”。众军汉请杨志饮酒,“杨志那里肯吃”。夹批:“故于此处特特勒出一句‘不吃’,夫然后下文另自写来,此固史家叙事之体也。”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拿起来只吃了一半”。夹批:“另自写,写得曲折夭矫。”“杨志吃的酒少,便醒得快,爬将起来。”夹批:“前文杨志也吃酒,只吃得一半,我谓既已吃矣,何争一半?及读至此,始知前文吃少之妙,便于十五人中,先提出杨志,不与彼十四人聚头作计,烦聒不已也。”这便是《智取》行文之“曲折夭矫”处。金圣叹已经看到,《智取》笔法乃“因文生事”,“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故“随手所触,皆成妙笔”。这就涉及到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第五,金圣叹还认为,《智取》的文字照应,“草蛇灰线”,“拽之俱动”:有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
《水浒》写武松打虎,十七次写“哨棒”。至“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金圣叹批云:“勤写哨棒,只道仗他打虎,到此忽然开除,令人瞠目结舌,不敢复读下去。”“勤写哨棒”,骤看不觉其妙,细寻连成一线,拽之通体俱动,这种“隔年下种,先时伏着”的伏笔照应之法,被金圣叹喻作“草蛇灰线法”。《水浒》此法多见,《智取》亦用之。开始写杨志“又带几根藤条”,夹批:“以备后用。不是此处放此一句,后来一时如何生得出?”杨志对贩枣客人消释疑心,贩枣客人请“客官请几个枣子了去”,夹批:“无有一见即请吃枣之理,只为下文过酒用着枣子,故于此处先出一句,以见另有散枣也。”“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夹批:“明明瓢之与酒从两处来。”举凡“藤”“枣”“瓢”这类“道具”,布设文中,绝非闲笔。“鞭”,有鞭的作用,无鞭何以打人?打人,实为激化矛盾。“枣”,有枣的作用,无枣岂可邀饮?邀饮,乃为迷惑对方。“瓢”,有瓢的作用,无瓢如何舀酒?舀酒,正为相机下药。此类物事,不是凭空布设,游离情节之外,而是伏线文中“拽之俱动”,成为“软取”的有机组成部分,令情节灵动摇曳、曲折多姿。
金圣叹“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金圣叹的评点往往点在关键处、细微处、读者不易注意处,目的是“使读者胸中添了若干文法”。评点夹在作品当中,与作品交织一处,读者在阅读欣赏过程中,随时会听到评点家的声音。对喜欢猎取情节的读者而言,这种声音不免多少割断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而对希望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的读者而言,这种声音则提醒读者注意欣赏一些容易忽略的东西,在欣赏心理中增加品味思索的成分。步入风光旖旎幽深曲折的山谷,游人何其赏心悦目不暇接!然山谷美景宜从何处仔细观赏?此时,倘有一块竖立的标牌引你寻幽探胜,不亦乐乎!读《智取》“金批”,评点家不时响起的声音,不就是阿尔卑斯山谷竖立的那些“慢些走,欣赏”的标语牌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