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及原因. 在选择教学模式时,教师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目标。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考虑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当知识掌握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时,可以更多采用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系统讲授和系统训练。
第二,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必须通过激发学生的某种学习过程才能实现,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考虑将让学生进行何种学习活动,其过程是怎样的。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习活动的认知复杂性是不同的。
第三,学生的特点。教学模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第一,教学目标。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考虑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当知识掌握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时,可以更多采用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系统讲授和系统训练。
第二,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必须通过激发学生的某种学习过程才能实现,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考虑将让学生进行何种学习活动,其过程是怎样的。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习活动的认知复杂性是不同的。
第三,学生的特点。教学模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智通华宇
2024-08-29 广告
2024-08-29 广告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基于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系统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形式”。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学模式是一个大概...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智通华宇提供
展开全部
教学技能——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选择1.1 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简而言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 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表现一定的教学活动序列及其方法策略。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
1.2 教学模式的特点1.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教学模式比较清晰地呈现了教学程序,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方便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这是教学模式区别于一般教学理论的重要特点。
2.简约性.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简约化了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活动模式,大都以精练的语言、象征性的图式或明确的符号表达出来。一般说来,会用教学不同阶段的关键词进行总结,或者用流程图、框图来表达教学步骤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学流程等。这些都能使复杂多样的教学实践经验理论化,又有利于形成比抽象的理论更具体、简明的操作框架,从而便于教师理解、运用,也易于交流、传播。
3.指向性 任何一 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教学过程的万能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佳教学模式,只存在一定情况下能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使用教学模式需要有鉴别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的能力,以便选用与特殊的目标相适应的特定模式。例如,发现式教学模式较适用于数理科教学,却不适用于文科教学;操练式教学模式利于知识技能训练,而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却并不合适。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整体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各个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本身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理论上的忽视或教学过程的缺失,都只能降低教学效果而不能发挥教学模式的应有功能。因此,在运用时,必须整体把握,既透彻了解其理论原理,又切实掌握其方式方法。那种无视教学模式的整体性,放弃理论学习而简单套用其程序步骤的做法,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害无益。
5.更新性虽然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其基本结构便保持相对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教学模式就从此不变了。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创新和发展而日臻完善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它的不断变革与改革,正是其得以具有有效性的重要保证。1.2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1.理论背景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学生要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但是这种接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新获得的知识必须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系。有意义接受学习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意义的理解、保持和应用,强调依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2.教学环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通常包含以下四个教学环节。(1)呈现先行组织者
即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两类: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详见教学策略部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2)呈现新学习内容即通过讲解、讨论、录像、作业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或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必须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另外,教师要注意集中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要使学生明确了解学习材料的组织方式,对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
(3)知识的整合协调
即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每个要点与整体知识结构的关系;向学生提问,以了解他们是否理解了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使他们的理解能够超越所呈现的现成信息。
(4)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且在实施上经济、可行。
1.3 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1.理论背景
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他认为,只要用于学习的有效时间足够长,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所以,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经常、及时的反馈以及个别化的帮助,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时间,让他们都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掌握学习模式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以大面积提高学习的质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提出是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联系在一起的,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领域中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其实际应用主要是在认知和动作技能方面。
2.教学环节
实施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为:
(1)诊断性评价,测查学生现有的水平,明确教学的方向;
(2)实施集体教学;
(3)针对所学的单元进行形成性测验,测查学生的进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4)让已经掌握的学生进行巩固性、扩展性的学习,对未掌握的学生进行帮助和矫正,再次测验,直至达到掌握目标,掌握正确率达到80%~85%即为通过;
(5)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
6)在一学期结束或几个章节全部内容学习完毕后进行总结性测验。
3.实现条件
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掌握学习”抱有信心,教师要对全体学生都抱有真诚的期望。
其次,为了实施掌握学习模式,教师要明确学习内容的范围,明确具体的掌握目标,并编制能够反映目标达到情况的测验。
另外,教师要制定达到掌握目标的具体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的单元序列、在每个单元上的教学、测验及反馈矫正方案等。
4.评价方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强调把诊断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结合起来,而且在评价学生时提倡用绝对标准,即按照每个学生达到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价,而不是给学生排名次。掌握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因材施教,帮助大多数学生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另外,这种教学模式不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和班级的组织,在普通的班级里就可以实施,因此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得到了广泛的采用。这种学习模式对于成绩较差或一般的学生更为有利。
1.4 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1.理论背景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同时强调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
现在常说的专题探究模式、网络探究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等都可视为发现式学习教学模式的变体,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发展,指导思想上有更多建构主义成分。
2.教学环节
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问题情境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
()假设——检验
让学生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得出概括性结论。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形成假说,而后通过思考讨论,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检验和修正,直至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
(3)整合与应用
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纳入到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运用新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发现学习模式是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应用。但是,这种学习往往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效率较低,另外,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且主要适用于理科的教学。
1.5 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
探究式模式的教学总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与基于问题式学习不同的是,这个知识点并非选自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而产生的,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进度来确定。
(2)启发思考
需要在探究之前向全班学生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是探究性学习是否能取得效果乃至成败的关键。这类问题要由教师提出。
(3)自主(或小组)探究
(4)协作交流。
(5)总结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较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即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同时还需要有教师方面的引导、帮助与支持。换句话说,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涉及两个方面——既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离开其中的任何一方,探究性学习都不可能有良好效果。可见,“主导—主体相结合”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探究性教学模式常见两种表现形态:即建立专题网站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和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二)教学策略选择
2.1 教学策略的概念
策略涉及的是指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因此,可以将教学策略理解为: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
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相比,两者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只是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可供参照的一系列教学行为的组合,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其本身是灵活多变的,不具有相对固定的属性;教学模式有一定的逻辑线索可以依据,它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教学策略的结构性却显得不足,而且它往往比较明显地指向单个的教学行为。
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在某个教学模式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同时,一个教学策略也可用于多种教学模式中。
2.2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在教授新教材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而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陈述性组织者
使用陈述性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例如,学习“蚂蚁”之前先让学生学习“昆虫的基本特征”,那么“昆虫”概念就是学生学习“蚂蚁”概念的陈述性先行组织者。
(2)比较性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性。例如,在让学生学习关于白蚁的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学习蚂蚁与白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就属于比较性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如下图所示:
运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它们是:
(1)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2)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
(3)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
(5)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并保持的最重要因素;
(6)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
(7)需要预先准备先行组织者。
2.3 情境教学策略
从广义上来说,教学情境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上来说,教学情境是由教学的具体环境和教学内容、师生情绪和情感等所构成的教学氛围,其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两方面内容,是“情”和“境”的融合。教学应该在和真实情境相类似的环境中发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促进其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同时,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在不同的教学活动进程中,情境的作用不同,主要可分为两类:动机激发和学习情境。为动机激发进行的情境创设,一般用于一堂课的开始或活动的开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视音频功能创设逼真、吸引人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为学习进行的情境创设,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具体化的教学情境、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将对现实生活经过抽象和提炼的教科书知识,通过情境的设计,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根据教学情境与现实世界存在的关系,可以分为真实型、仿真型、提供资源型等。根据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教学情境又可分为问题情境、探究学习情境、合作学习情境、练习情境等。
(1)真实型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常,只要教学条件允许,就应当尽可能使用真实教学情境。
(2)仿真型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些危险的、不易或不宜真实接触的必修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可以用创设模拟现实情境来满足教与学的需求。如法律专业的模拟法庭。
(3)提供资源型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
(4)问题型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创设问题情境宜围绕教学目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意识,且难度适中。
(5)探究型教学情境的创设:该情境与问题型教学情境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的刺激下会主动参与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继续深化学习情境,营造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
(6)合作型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合作型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培养学生的交往、协作和竞争能力。(7)练习型教学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巩固或者独立的练习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前者可以利用课中教学情境的延伸,有时也需要单独创设以达到目的;后者可以用带有趣味性的故事情境进行串联,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
学习情境的创设有以下三个要素。
(1)学习情境的上下文或背景
描述问题产生的背景(与问题有关的各种因素,如自然、社会文化及背景的组织管理等),这样就有利于控制、定义问题,这个过程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完成。
(2)学习情境的表述及模拟
虚拟现实、高质量视频等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富有挑战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得到各种锻炼机会。
(3)学习情境的操作空间
为学习者学习提供所需要的工具,如虚拟实验室、讨论组、聊天室、邮件列等,使学习者可以对情境问题进行不同的操作以及互相之间进行交流。
设计学习情境的注意事项如下所列。
(1)不同学科对情境创设的要求不同
内容结构严谨的学科,如理工类学科的学习,要求创设拥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内容结构不严谨的学科,如语文,英语等,要求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情境,在该环境下应能模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2)学习任务与真实学习情境必须相互融合
学习任务与情境不能处于分离或勉强合成的状态,学习情境要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2.4 动机教学策略
学习动机是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能促进学习者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对所学知识的保持,还可以影响对知识的提取(回忆)。因此,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奥苏贝尔认为,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成分组成。
(1)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一个人要求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的愿望。
(3)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学习的需要。
要引发学生的动机,就应该从这三方面着手,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
(2)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3)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持有较稳定的抱负和期望。
(4)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引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5)注意与学生的情感的交流。
(6)注意评估、反馈和奖励的频率。
教师应经常给学生以反馈和鼓励,使学生尽力而为。小的经常性的鼓励比大的但极少的奖励更有诱因价值。
(1)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得到奖励的可能。教师应把奖励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努力上,而不放在学生的能力上,尽量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奖励,但是又不能使学生感到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奖励。
(2)避免对学生进行具有威胁性的考试和竞争,避免打击其自尊心,使其产生焦虑情绪等。
2.5 启发式教学策略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对启发策略的高度概括,“愤悱”是学生无法解决所遇疑难问题时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即是指在学生在就某一问题进行思考,急于解决但又难以突破时,教师应适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而在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之后,但因思考尚未成熟,想说却又难以表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孔子强调了“愤愤悱悱,然后启发也”,即只有当学生出现“愤悱”并提出求教时,他才去实施启发;而且他还要求教师不要包办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可见,“答疑解难”是孔子的启发方式;其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独立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主的过程。
使用启发策略时应注意两个方面:时机(何时给学生以指导)和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在教学应用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
(1)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把握学生愤悱的状态和时机,同时对学生的困惑给予高度的重视,考虑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2)因材施教:学生可能会有同样的问题,但是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疑惑却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困惑,从其根本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3)把握启发的度:无论是启还是发,都是教师力求进一步推进学生的思考过程而对其的指导和点拨,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解决办法或答案。
2.6 情境——陶冶策略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有时也称暗示教学策略,主要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在学习中通过与他人的充分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能力,以达到陶冶个性和培养人格的目的。
因此,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主要用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当然在认知教学的某些领域,如外语教学中也广泛应用。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和音乐渲染等方式或利用教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情绪。
(2)自主活动
教师安排学生加入各种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智力操作,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
(3)总结转化
通过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并使这些认识和经验转化为指导其思想、行为的准则。
2.7 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因此,这类教学策略的具体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
自主学习策略的基本过程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归纳来获得一般法则,并用它来解决新的问题。其大致步骤如下所列。
(1)问题情境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
(2)假设——检验
让学生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得出概括性结论。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形成假说,而后通过思考讨论,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检验和修正,直至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
(3)整合与应用
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纳入到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运用新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自主学习策略一方面关注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提取、应用,同时关注学生在发现过程中的思维策略,关注探究能力和内在动机的发展,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应用;但是,这种学习往往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效率较低。
如果对自主学习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深刻认识,那么在实践中就有可能出现诸多问题:
(1)缺乏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过程松散而效率低下,一切从学习的“需要”、“兴趣”出发,课堂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2)缺乏必要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多给学生留出“自由”的空间,而不敢多讲一句话,不敢多提学习要求,不敢多对学生的学习作出适当的评价;
(3)自主学习活动花样繁多,为了自主而“自主”,对教材内容、学生的特征等缺乏深入的分析,在形式上追求丰富性,忽略了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这一根本目的。
因此,在使用自主学习策略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人的设计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设计的重点应放在能够促进学习发展上,而不是活动的形式上。
(2)目标明确
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或曰“基本内容”),然后再围绕主题进行意义建构。另外,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景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即将知识外化。
(3)让学习者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即能实现自我反馈。
4)重视教师的指导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在充分考虑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2.8 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
(2)进入情境
(3)独立探索
(4)合作学习
(5)效果评价
1、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简而言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 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表现一定的教学活动序列及其方法策略。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
1.2 教学模式的特点1.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教学模式比较清晰地呈现了教学程序,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方便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这是教学模式区别于一般教学理论的重要特点。
2.简约性.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简约化了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活动模式,大都以精练的语言、象征性的图式或明确的符号表达出来。一般说来,会用教学不同阶段的关键词进行总结,或者用流程图、框图来表达教学步骤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学流程等。这些都能使复杂多样的教学实践经验理论化,又有利于形成比抽象的理论更具体、简明的操作框架,从而便于教师理解、运用,也易于交流、传播。
3.指向性 任何一 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教学过程的万能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佳教学模式,只存在一定情况下能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使用教学模式需要有鉴别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的能力,以便选用与特殊的目标相适应的特定模式。例如,发现式教学模式较适用于数理科教学,却不适用于文科教学;操练式教学模式利于知识技能训练,而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却并不合适。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整体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各个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本身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理论上的忽视或教学过程的缺失,都只能降低教学效果而不能发挥教学模式的应有功能。因此,在运用时,必须整体把握,既透彻了解其理论原理,又切实掌握其方式方法。那种无视教学模式的整体性,放弃理论学习而简单套用其程序步骤的做法,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害无益。
5.更新性虽然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其基本结构便保持相对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教学模式就从此不变了。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创新和发展而日臻完善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它的不断变革与改革,正是其得以具有有效性的重要保证。1.2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1.理论背景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学生要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但是这种接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新获得的知识必须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系。有意义接受学习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意义的理解、保持和应用,强调依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2.教学环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通常包含以下四个教学环节。(1)呈现先行组织者
即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两类: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详见教学策略部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2)呈现新学习内容即通过讲解、讨论、录像、作业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或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必须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另外,教师要注意集中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要使学生明确了解学习材料的组织方式,对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
(3)知识的整合协调
即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每个要点与整体知识结构的关系;向学生提问,以了解他们是否理解了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使他们的理解能够超越所呈现的现成信息。
(4)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且在实施上经济、可行。
1.3 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1.理论背景
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他认为,只要用于学习的有效时间足够长,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所以,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经常、及时的反馈以及个别化的帮助,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时间,让他们都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掌握学习模式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以大面积提高学习的质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提出是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联系在一起的,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领域中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其实际应用主要是在认知和动作技能方面。
2.教学环节
实施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为:
(1)诊断性评价,测查学生现有的水平,明确教学的方向;
(2)实施集体教学;
(3)针对所学的单元进行形成性测验,测查学生的进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4)让已经掌握的学生进行巩固性、扩展性的学习,对未掌握的学生进行帮助和矫正,再次测验,直至达到掌握目标,掌握正确率达到80%~85%即为通过;
(5)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
6)在一学期结束或几个章节全部内容学习完毕后进行总结性测验。
3.实现条件
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掌握学习”抱有信心,教师要对全体学生都抱有真诚的期望。
其次,为了实施掌握学习模式,教师要明确学习内容的范围,明确具体的掌握目标,并编制能够反映目标达到情况的测验。
另外,教师要制定达到掌握目标的具体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的单元序列、在每个单元上的教学、测验及反馈矫正方案等。
4.评价方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强调把诊断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结合起来,而且在评价学生时提倡用绝对标准,即按照每个学生达到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价,而不是给学生排名次。掌握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因材施教,帮助大多数学生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另外,这种教学模式不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和班级的组织,在普通的班级里就可以实施,因此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得到了广泛的采用。这种学习模式对于成绩较差或一般的学生更为有利。
1.4 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1.理论背景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同时强调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
现在常说的专题探究模式、网络探究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等都可视为发现式学习教学模式的变体,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发展,指导思想上有更多建构主义成分。
2.教学环节
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问题情境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
()假设——检验
让学生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得出概括性结论。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形成假说,而后通过思考讨论,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检验和修正,直至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
(3)整合与应用
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纳入到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运用新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发现学习模式是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应用。但是,这种学习往往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效率较低,另外,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且主要适用于理科的教学。
1.5 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
探究式模式的教学总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与基于问题式学习不同的是,这个知识点并非选自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而产生的,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进度来确定。
(2)启发思考
需要在探究之前向全班学生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是探究性学习是否能取得效果乃至成败的关键。这类问题要由教师提出。
(3)自主(或小组)探究
(4)协作交流。
(5)总结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较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即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同时还需要有教师方面的引导、帮助与支持。换句话说,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涉及两个方面——既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离开其中的任何一方,探究性学习都不可能有良好效果。可见,“主导—主体相结合”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探究性教学模式常见两种表现形态:即建立专题网站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和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二)教学策略选择
2.1 教学策略的概念
策略涉及的是指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因此,可以将教学策略理解为: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
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相比,两者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只是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可供参照的一系列教学行为的组合,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其本身是灵活多变的,不具有相对固定的属性;教学模式有一定的逻辑线索可以依据,它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教学策略的结构性却显得不足,而且它往往比较明显地指向单个的教学行为。
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在某个教学模式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同时,一个教学策略也可用于多种教学模式中。
2.2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在教授新教材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而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陈述性组织者
使用陈述性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例如,学习“蚂蚁”之前先让学生学习“昆虫的基本特征”,那么“昆虫”概念就是学生学习“蚂蚁”概念的陈述性先行组织者。
(2)比较性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性。例如,在让学生学习关于白蚁的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学习蚂蚁与白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就属于比较性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如下图所示:
运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它们是:
(1)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2)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
(3)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
(5)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并保持的最重要因素;
(6)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
(7)需要预先准备先行组织者。
2.3 情境教学策略
从广义上来说,教学情境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上来说,教学情境是由教学的具体环境和教学内容、师生情绪和情感等所构成的教学氛围,其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两方面内容,是“情”和“境”的融合。教学应该在和真实情境相类似的环境中发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促进其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同时,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在不同的教学活动进程中,情境的作用不同,主要可分为两类:动机激发和学习情境。为动机激发进行的情境创设,一般用于一堂课的开始或活动的开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视音频功能创设逼真、吸引人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为学习进行的情境创设,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具体化的教学情境、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将对现实生活经过抽象和提炼的教科书知识,通过情境的设计,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根据教学情境与现实世界存在的关系,可以分为真实型、仿真型、提供资源型等。根据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教学情境又可分为问题情境、探究学习情境、合作学习情境、练习情境等。
(1)真实型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常,只要教学条件允许,就应当尽可能使用真实教学情境。
(2)仿真型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些危险的、不易或不宜真实接触的必修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可以用创设模拟现实情境来满足教与学的需求。如法律专业的模拟法庭。
(3)提供资源型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
(4)问题型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创设问题情境宜围绕教学目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意识,且难度适中。
(5)探究型教学情境的创设:该情境与问题型教学情境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的刺激下会主动参与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继续深化学习情境,营造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
(6)合作型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合作型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培养学生的交往、协作和竞争能力。(7)练习型教学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巩固或者独立的练习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前者可以利用课中教学情境的延伸,有时也需要单独创设以达到目的;后者可以用带有趣味性的故事情境进行串联,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
学习情境的创设有以下三个要素。
(1)学习情境的上下文或背景
描述问题产生的背景(与问题有关的各种因素,如自然、社会文化及背景的组织管理等),这样就有利于控制、定义问题,这个过程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完成。
(2)学习情境的表述及模拟
虚拟现实、高质量视频等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富有挑战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得到各种锻炼机会。
(3)学习情境的操作空间
为学习者学习提供所需要的工具,如虚拟实验室、讨论组、聊天室、邮件列等,使学习者可以对情境问题进行不同的操作以及互相之间进行交流。
设计学习情境的注意事项如下所列。
(1)不同学科对情境创设的要求不同
内容结构严谨的学科,如理工类学科的学习,要求创设拥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内容结构不严谨的学科,如语文,英语等,要求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情境,在该环境下应能模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2)学习任务与真实学习情境必须相互融合
学习任务与情境不能处于分离或勉强合成的状态,学习情境要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2.4 动机教学策略
学习动机是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能促进学习者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对所学知识的保持,还可以影响对知识的提取(回忆)。因此,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奥苏贝尔认为,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成分组成。
(1)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一个人要求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的愿望。
(3)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学习的需要。
要引发学生的动机,就应该从这三方面着手,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
(2)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3)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持有较稳定的抱负和期望。
(4)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引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5)注意与学生的情感的交流。
(6)注意评估、反馈和奖励的频率。
教师应经常给学生以反馈和鼓励,使学生尽力而为。小的经常性的鼓励比大的但极少的奖励更有诱因价值。
(1)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得到奖励的可能。教师应把奖励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努力上,而不放在学生的能力上,尽量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奖励,但是又不能使学生感到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奖励。
(2)避免对学生进行具有威胁性的考试和竞争,避免打击其自尊心,使其产生焦虑情绪等。
2.5 启发式教学策略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对启发策略的高度概括,“愤悱”是学生无法解决所遇疑难问题时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即是指在学生在就某一问题进行思考,急于解决但又难以突破时,教师应适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而在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之后,但因思考尚未成熟,想说却又难以表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孔子强调了“愤愤悱悱,然后启发也”,即只有当学生出现“愤悱”并提出求教时,他才去实施启发;而且他还要求教师不要包办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可见,“答疑解难”是孔子的启发方式;其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独立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主的过程。
使用启发策略时应注意两个方面:时机(何时给学生以指导)和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在教学应用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
(1)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把握学生愤悱的状态和时机,同时对学生的困惑给予高度的重视,考虑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2)因材施教:学生可能会有同样的问题,但是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疑惑却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困惑,从其根本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3)把握启发的度:无论是启还是发,都是教师力求进一步推进学生的思考过程而对其的指导和点拨,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解决办法或答案。
2.6 情境——陶冶策略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有时也称暗示教学策略,主要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在学习中通过与他人的充分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能力,以达到陶冶个性和培养人格的目的。
因此,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主要用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当然在认知教学的某些领域,如外语教学中也广泛应用。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和音乐渲染等方式或利用教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情绪。
(2)自主活动
教师安排学生加入各种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智力操作,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
(3)总结转化
通过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并使这些认识和经验转化为指导其思想、行为的准则。
2.7 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因此,这类教学策略的具体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
自主学习策略的基本过程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归纳来获得一般法则,并用它来解决新的问题。其大致步骤如下所列。
(1)问题情境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
(2)假设——检验
让学生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得出概括性结论。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形成假说,而后通过思考讨论,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检验和修正,直至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
(3)整合与应用
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纳入到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运用新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自主学习策略一方面关注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提取、应用,同时关注学生在发现过程中的思维策略,关注探究能力和内在动机的发展,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应用;但是,这种学习往往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效率较低。
如果对自主学习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深刻认识,那么在实践中就有可能出现诸多问题:
(1)缺乏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过程松散而效率低下,一切从学习的“需要”、“兴趣”出发,课堂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2)缺乏必要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多给学生留出“自由”的空间,而不敢多讲一句话,不敢多提学习要求,不敢多对学生的学习作出适当的评价;
(3)自主学习活动花样繁多,为了自主而“自主”,对教材内容、学生的特征等缺乏深入的分析,在形式上追求丰富性,忽略了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这一根本目的。
因此,在使用自主学习策略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人的设计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设计的重点应放在能够促进学习发展上,而不是活动的形式上。
(2)目标明确
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或曰“基本内容”),然后再围绕主题进行意义建构。另外,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景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即将知识外化。
(3)让学习者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即能实现自我反馈。
4)重视教师的指导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在充分考虑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2.8 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
(2)进入情境
(3)独立探索
(4)合作学习
(5)效果评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