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源,最主要的是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源
1.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
东部地区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存量,重工业基础较好,地理上承东启西。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西部地区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等远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中西部地区地质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西部地区,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既不利于人类居住,也不利于农业生产,是贫困地区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
2.国家政策制度上的倾向
首先,国家在制度创新资源配置方面的倾向。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渐进式的改革路径是以点带面,制度创新的试点都安排在东部。中央设置经济特区是根据地理位置和当时的具体国情考虑的。我国重大的经济制度变革,是中央在东部先设置经济特区,授予这些特区制度创新的试点权,然后再向全国推广完成。借助制度创新,东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经济腾飞。其次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方面的倾向。1980年到1984年,国家批准广东、厦门经济特区及14个东部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和沿海14个对外开放城市,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充分发挥了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东部沿海地区已有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区域优势,我国对东部沿海地区在财政、资金、投资等方面实行倾斜性优惠政策,使东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3.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方面的差距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提出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和区域间梯度推进策略,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产业发展以劳动密集型和轻加工工业为指向。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在我国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时,在中西部建设了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但大多数属增值程度差的采掘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加工深度和加工层次都很低,产品扩散能力较弱。与当地农村的产业结构相差悬殊,不利于对农村乡镇企业形成可靠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没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相反,市场化区域梯度推进战略使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使该地区的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支撑东部地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地区,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束缚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4.“溢出效益”没有得到公平补偿西部的一些重大开发项目,收益最大的地方不是投资所在地,边际收益呈由弱渐强向远方聚集。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能源、矿产和生物资源等,被专家们喻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库”,然而西部主要是为东部发展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初级产品(包括初加工产品),这种区域分工带来的不公平实际上是在透支子孙的生存与发展资源,牺牲代际公平,会使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发展畸形,影响可持续发展。这就是资源价格的“溢出效益”。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西部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建设上往往需要做出奉献或牺牲。在西部创造的一系列“溢出效益”里,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这些非公平因素加重了非均衡发展的程度。
促进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对策
促进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确立的区域发展目标,但三大地带的发展差距近年来却呈现出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中部地区面临着“经济凹地”困境,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因此,促进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快中西部地区体制创新
在我国现阶段,制度因素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在国家相关产业结构政策指导下进行,政府必须不断进行体制创新,为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支持。相对于东部而言,中西部地区当前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化程度较低,这是制约中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体制性原因。中西部地区尤其是
西部地区要改变目前的落后状态,必须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突破束缚西部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尽快形成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动力机制。中西部尤其要努力学习东部在体制创新方面的经验,消除阻滞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改变落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信用意识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为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
2.加大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入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的投入。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必须有足够的人才来支撑。中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仅仅依靠劳动、自然资源、资金等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中西部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必须伴随着人力资本储存量的增加。国家和中西部政府应在中西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尤其是教育的投入,加大对中西部的职业教育投入和增加对西部人员培训资本的投入。
3.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技术创新
当前,技术落后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西部地区经济大多属传统技术产业,产业结构升级受到落后技术的制约。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中西部地区必须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大量的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换代。首先要加速中西部地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品创新和结构创新;其次,与东部地区联合,加快产业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的引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再次,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的科技培训,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4.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目前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传统设施的建设,二是进行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网络等现代
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国家应该尽可能地往西部投入各种资金。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单靠企业自身投入难以得到较快发展,需要中央财力的支持,应该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实行投资倾斜。跨地区的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政府投资的重点。同时,还要加快建立规范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这是各国中央政府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从中国当前情况来看,我国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宜侧重于横向平衡,保证各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衡,以利于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距。为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促进西部产业结构升级,在今后的日子里国家应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国家对中西部转移支付补助的比重。不断改善中西部的基础设施状况,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2018-06-1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