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机制包括哪几个方面
应急管理机制包括隐患排查监控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和共享机制、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
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是应急管理者作出决策的依据来源,同时也是能够顺利实现应急响应联动的保障。根据应急管理所需发挥的职能,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信息化的应急联动响应系统、应急过程中的事态检测系统、事故后果预测与模拟系统和应急响应专家系统。
扩展资料:
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具有与其他组织管理职能相同的特征,又有不一样的特征。
1、组织集权化
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破坏性和扩散性,决定了应急管理的主体行使处置权力必须快速、高效,因而要求整个组织严格按照一体化集权方式管理和运行,上下关系分明,职权明确,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奖罚分明。强调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一体化集权管理。
2、职责双重性
在各国现阶段的应急管理实践中,除了部分应急管理人员从事专业应急管理工作,但大多数应急管理参与主体来自不同的社会领域和工作部门,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从事于社会的其他工作,只有在应急管理工作需要时,才参与应急管理活动,担负应急管理方面的职责。
3、结构模块化
应急管理组织中每个单元体都有类似的内部结构和相似的外部功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体系,由不同单元体系组成的功能体系也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具有模块化的组织结构。遇有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区域的突发事件时,可通过灵活快速的单元体组合,形成相应的应急处置体系。
应急管理机制包括程序化和制度化。
程序化和制度化的详细分析:
应急管理体制预案针对各种突发事件类型而事先制订的一套能迅速、有效、有序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或方案,旨在使得政府应急管理更为程序化、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管理机构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
扩展资料: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尤其是针对综合性灾害的应急管理体系来说,更是如此。这就需要参考海外比较成熟、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都已经建立起一套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具体做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应急体制与机制。
其中,日本作为一个地震灾害频繁的国家,自然在地震应急方面就比较成熟,其理论和具体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应急管理体制
1、机构设置
建立健全的机构设置可以使政府各部门发展均衡,增强个别应急职能机构的自身功能,减少机构建设条块分割,降低对政府本身的依赖。
2、法制建设
建立起独立的、综合性的应急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制定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或者紧急突发事件的配套法规。
3、技术支撑
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是应急管理者作出决策的依据来源,同时也是能够顺利实现应急响应联动的保障。根据应急管理所需发挥的职能,应急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化的应急联动响应系统、应急过程中的事态检测系统、事故后果预测与模拟系统和应急响应专家系统。
4、预案体系
应急管理体制预案是针对各种突发事件类型而事先制订的一套能迅速、有效、有序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或方案,旨在使得政府应急管理更为程序化、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它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管理机构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
5、评估体系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6、运行程序
国家应急管理机构应设立应急指挥中心。各个应急指挥中心都应设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为应急工作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常设固定的职位,配备相应的办公、通讯设施。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或进入紧急状态,各有关方面代表迅速集中到应急指挥中心,进入各自的代表席位,进入工作状态。应急指挥中心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实行集中统一指挥协调,联合办公,以确保应急工作反应敏捷、运行高效。
7、资金保障
各级财政部门应该设立一定额度的应急准备金,专门用于突发事件的应急支出。同时,我国政府部门还应设立日常应急管理费用,专门处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日常保障运行。
并且为建立网络信息维护系统、应急预案等提供经费保障。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在一段时间内应该对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审核。
2017-01-16 · 日事清——效率的直升机
2、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
3、信息报告和共享机制
4、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
5、社会动员机制
6、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