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首次就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是哪一年
联合国首次就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是在1987年。
1、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2、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诞生。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它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了确保人类的持续存在和持续发展。这份文件1987年在联合国第42届大会通过。
3、1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其中有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40个领域的问题,提出了120个实施项目。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走向实践的一个转折点。
4、1993年,中国政府为落实联合国大会决议,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5、1996年3月,我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战略目标。
扩展资料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发展权。
2、持续性原则
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
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3、共同性原则
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
可持续发展是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看待全球问题的。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虽然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无论富国还是贫国,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各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适当调整其国内和国际政策。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从而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持续发展
是在1992年6月联合国就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取得共识,并且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
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从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并且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广泛。
扩展资料: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持续发展
2017-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