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1个回答
2017-06-23 · 让每个孩子都能正常讲话,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阳光语言矫正学校
1992年开始语音病理学研究,北京、上海 、长春设有校区,功能性构音障碍、腭裂语音障碍、听力言语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口吃等多个语音矫正和训练项目,对大舌头 口吃等各种语言障碍有数万例矫正经验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怎样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与过渡 摘要:不少同学升入高中后,总觉得在语文学习上与初中阶段相比,有了较大的跳跃,面对注重能力的新题型,茫然不知所措,成绩在下降,心理上也很不平衡。如能适时调整心态,扎实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就能实现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就能实现语文学习从知识型到能力型的过渡。 关键词: 语文 衔接 过度 一、高一学生语文成绩下降的原因 ,初、高中课标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法学法的差别,从而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初中的课程标准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再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一、 初高中语文教学之不同 1.教材教学目标方面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对知识的要求是“了解、理解、应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则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此,《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做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标准》则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它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同时,《大纲》在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上,过分强调其工具性,而《标准》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大纲》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单一的,定位于传授知识、学习知识,即“双基”,而《标准》的语文课程功能是综合的,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师由传授转变为引导。 譬如语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如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便气不打一处来,自然数落起初中教师来。 2.教材知识点要求方面 在新课程标准中,初中要求“有自己的心得看法和疑问;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要求“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 高中必修课程要求“独立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教材方面“教材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
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养成自学的习惯。” 3.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方面 初中新教材告别以往语文教材头绪繁多的编写体系,每个单元仅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个系统。前面有导语,每一篇的开始有阅读指导。 高中必修课体系安排,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三大版块,每一版块都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并确定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其次,在练习的安排上,设计了“研讨与练习,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道题。这些题目一般首先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重点,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然后是文章写法上的,或最具特色的或结构上的,帮助学生从结构上把握全文,学习写作方法;第三个主要是语言方面,如一些精彩语句的品味,文言文有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方面的练习,重在积累,帮助学生领悟语言魅力,掌握驾驭语言的能力;最后一个是开放性,拓展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这类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再次是写作能力训练,每册设有“写作”和“口语交际”两个板块,不仅注重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告诉学生写作方法,而且教给学生“写什么”,与阅读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长期积累,打好写作基础,避免了过去的纯技术性写作训练,让学生的习作不再空洞。 通过前面的比较可以看出语文教材在知识点要求、体例和呈现方式方面存在着不衔接的状况,教材虽给师生诸多的余地,要求大胆取舍,自然有个如何取舍的问题,在实践运用中自然会出现偏差。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策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每一方面都应引起高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从而更大层面上避免学生产生不适应、不习惯、厌学、缺乏信心的现象,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并推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
1.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 我们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要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步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有句话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能这句话过于绝对,但是不得不承认它有一定的道理,它强调了习惯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常生活如此,语文学习也是这样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会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譬如,做读书笔记,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记录,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实现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 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往往充满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有的由于过去成绩不理想产生了迷茫、恐惧;有的由于以往战绩辉煌而仍沾沾自喜;有的由于接受不正确的外界暗示产生了敷衍应付的心态等等。所以,初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首先体现在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动力和情感的衔接,注意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其次,便是注意教材本身的关联,做好知识上的衔接和过渡。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高中的“语基”已由识记辨认语修知识、文学常识,变为联系具体语境的语言操作;现代文阅读已由教师指导下的浅易材料的初步理解,变为艰深文本的批判性阅读;文言阅读已由初步接触,变为全面展开深入学习。比如初三学习的词《沁园春雪》,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虽然教学要求不一样,但教师可以从学生已学的诗词中引入。在阅读时,不局限于同一篇作
品中,要在一个大范围内比较阅读:同一作品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不同作家在同一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与茅盾的《子夜》等。 古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决不能单靠教师。到了高中,学生除了课文学习,还有相应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学生实现由“扶”到“放”的转换。 这里,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对字形、词语、标点、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其次,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学会积累式阅读,教师应积极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如我们讲《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就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评论集或网站,通过这些素材中的人物品评、诗词欣赏、经典对白等内容,对文本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由此也积累了文学常识。 同时,还以课文所负载的语文知识点和规律为依据,在《语文读本》《外国文学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等课外读物中,有意识地选择同类型阅读材料,训练所学的语文技巧。再次,为了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应该做到“七多”:一要 “多看”: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扩大语文教学视野,跳出教材圈子,关注社会热点及动态,利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素材积累。二要 “多听”:听老师的讲课,同学的谈话,新闻广播等,在听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丰富素材,避免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现象。三要 “多说”: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四要 “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则熟,熟能生巧,巧则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会大幅提升。五要 “多写”:现在高考中的主观表达题和作文考查的都是写的能力,因此平时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多写才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六要 “多记”:多记包括多记忆和多记录。记录与记忆相辅组成,会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为培养能力打下基础。七要 “多思”: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多思是前 “六多”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总之,高一,是学生由初中到高中过渡阶段,也是能否进入高中语文学习状态的一个关键时期,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平稳过渡,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必然有助于学生培养并树立起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并最终为其高考的全面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初高中语文教学之不同 1.教材教学目标方面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对知识的要求是“了解、理解、应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则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此,《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做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标准》则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它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同时,《大纲》在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上,过分强调其工具性,而《标准》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大纲》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单一的,定位于传授知识、学习知识,即“双基”,而《标准》的语文课程功能是综合的,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师由传授转变为引导。 譬如语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如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便气不打一处来,自然数落起初中教师来。 2.教材知识点要求方面 在新课程标准中,初中要求“有自己的心得看法和疑问;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要求“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 高中必修课程要求“独立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教材方面“教材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
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养成自学的习惯。” 3.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方面 初中新教材告别以往语文教材头绪繁多的编写体系,每个单元仅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个系统。前面有导语,每一篇的开始有阅读指导。 高中必修课体系安排,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三大版块,每一版块都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并确定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其次,在练习的安排上,设计了“研讨与练习,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道题。这些题目一般首先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重点,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然后是文章写法上的,或最具特色的或结构上的,帮助学生从结构上把握全文,学习写作方法;第三个主要是语言方面,如一些精彩语句的品味,文言文有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方面的练习,重在积累,帮助学生领悟语言魅力,掌握驾驭语言的能力;最后一个是开放性,拓展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这类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再次是写作能力训练,每册设有“写作”和“口语交际”两个板块,不仅注重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告诉学生写作方法,而且教给学生“写什么”,与阅读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长期积累,打好写作基础,避免了过去的纯技术性写作训练,让学生的习作不再空洞。 通过前面的比较可以看出语文教材在知识点要求、体例和呈现方式方面存在着不衔接的状况,教材虽给师生诸多的余地,要求大胆取舍,自然有个如何取舍的问题,在实践运用中自然会出现偏差。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策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每一方面都应引起高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从而更大层面上避免学生产生不适应、不习惯、厌学、缺乏信心的现象,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并推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
1.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 我们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要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步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有句话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能这句话过于绝对,但是不得不承认它有一定的道理,它强调了习惯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常生活如此,语文学习也是这样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会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譬如,做读书笔记,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记录,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实现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 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往往充满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有的由于过去成绩不理想产生了迷茫、恐惧;有的由于以往战绩辉煌而仍沾沾自喜;有的由于接受不正确的外界暗示产生了敷衍应付的心态等等。所以,初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首先体现在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动力和情感的衔接,注意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其次,便是注意教材本身的关联,做好知识上的衔接和过渡。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高中的“语基”已由识记辨认语修知识、文学常识,变为联系具体语境的语言操作;现代文阅读已由教师指导下的浅易材料的初步理解,变为艰深文本的批判性阅读;文言阅读已由初步接触,变为全面展开深入学习。比如初三学习的词《沁园春雪》,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虽然教学要求不一样,但教师可以从学生已学的诗词中引入。在阅读时,不局限于同一篇作
品中,要在一个大范围内比较阅读:同一作品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不同作家在同一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与茅盾的《子夜》等。 古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决不能单靠教师。到了高中,学生除了课文学习,还有相应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学生实现由“扶”到“放”的转换。 这里,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对字形、词语、标点、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其次,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学会积累式阅读,教师应积极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如我们讲《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就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评论集或网站,通过这些素材中的人物品评、诗词欣赏、经典对白等内容,对文本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由此也积累了文学常识。 同时,还以课文所负载的语文知识点和规律为依据,在《语文读本》《外国文学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等课外读物中,有意识地选择同类型阅读材料,训练所学的语文技巧。再次,为了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应该做到“七多”:一要 “多看”: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扩大语文教学视野,跳出教材圈子,关注社会热点及动态,利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素材积累。二要 “多听”:听老师的讲课,同学的谈话,新闻广播等,在听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丰富素材,避免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现象。三要 “多说”: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四要 “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则熟,熟能生巧,巧则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会大幅提升。五要 “多写”:现在高考中的主观表达题和作文考查的都是写的能力,因此平时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多写才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六要 “多记”:多记包括多记忆和多记录。记录与记忆相辅组成,会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为培养能力打下基础。七要 “多思”: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多思是前 “六多”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总之,高一,是学生由初中到高中过渡阶段,也是能否进入高中语文学习状态的一个关键时期,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平稳过渡,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必然有助于学生培养并树立起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并最终为其高考的全面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