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教学

 我来答
妖感肉灵10
2022-12-01 · TA获得超过6.6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101万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2.8亿
展开全部
应面对课程,透过课程看教材;教师执行的、实施的是课程而不是教材;诠释课程、领悟课程是现代教师应有的视角。领悟课程应基于课程目标对学生发展的指向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课程经验。

引导学生运用旧知探索新知,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中。
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汲取”,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好处多多。

作为课程“制定者”的教师。“学生经验的课程”,指的是学生从课程中形成的自己的经验,或对自己原有经验的改组。基于学生经验的课程研究,才是真实的、发生的、创生性的。教师要从学生经验出发设计课堂。
妈妈之悦冉
2019-12-04 · TA获得超过3657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24
采纳率:34%
帮助的人:214万
展开全部
引导学生运用旧知探索新知,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中,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汲取”,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好处多多。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知呢?
  一、从教材入手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是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师就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深入地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容表述、教例作用、联系安排。再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活化教材,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趋合理。为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要从两个方面研究,一是了解新知识与已学知识间存在的联系,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那里,及如何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二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心理特征等实际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教学设计。
  二、设问题引导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教学的枢纽。”没有问题学习无从谈起,教学无法进行。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创设出某种问题,引发出所要研究的问题,而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研究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要建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问题的创设要灵活,要有利于让学生去探索、思索、欲罢不能;问题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肯动脑筋来自圆其说。
  三、以同化为本
  学生的新的数学知识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学知识前衔后接的严密系统性,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先知,“时刻准备着”去同化和接受新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对即将教学的新知识施以积极的影响,为新知的接受创设同化点,让学生运用已形成的学习策略更顺利地学习新的知识。
  四、用联想为法
  巴甫洛夫认为:“一切教学都是各种联想的形式。”联想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最重要的方法。用联想可以引出新知就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旧知)去联想与之相关的要学习的知识(新知)。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复习旧知,然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联想,从联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要学习的内容。用联想也可用于探索新知,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已有的知识常常成为某一新知识的原型和依据,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联想与之相关的新知识,学生就能轻松而又系统地获取新的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运用好“联想”这一心理现象去诱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想到与之有关的新的知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探索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从教材入手,设问题引导,以同化为本,用联想为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从“已教”为主变为“已学”为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roger_6
2017-04-26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roger_6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39422 获赞数:405807
回答问题3万多个,采纳率94%。擅长教育历史类问题回答。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往往面对的是教材,而不是课程;误将教材理解为课程的全部;将领悟教材等同于领悟课程。现代意义上的教师,应面对课程,透过课程看教材;教师执行的、实施的是课程而不是教材;诠释课程、领悟课程是现代教师应有的视角。领悟课程应基于课程目标对学生发展的指向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课程经验。
作为课程“制定者”的教师。“学生经验的课程”,指的是学生从课程中形成的自己的经验,或对自己原有经验的改组。基于学生经验的课程研究,才是真实的、发生的、创生性的。
教师要从学生经验出发设计课堂。
一、对学生经验的理解
1.学生已有的经验
包括个人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前的知识储备、知识表达方式解读。胡教授指出,在学生的经验中,基础知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前测的方式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同时学习氛围是否浓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时机”,注重知识的前后牵引。在活动设计中建议老师多研究学生的学习,避免重复、机械操练,要以巧制胜。
2.按表达方式给学生分类
学生可以一分为三:第一种是“小大人”,主要指和老师思路相同,对接的孩子;第二种是天才;第三种是“蠢材”,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儿童。指出儿童的思维其实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
比较成熟的学生,容易与教师思维形成对接,不会成为差生;在某些有特长的学生,他们在某些方面要超过老师,他们不会成为差生;具有儿童特征的学生,他们的表达方式与成人不同,与成人教师沟通有一定困难,有的学生可能成为差生。
二、行动思路
基于学生经验设计和组织课堂学习活动分四个步骤:(1)收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及教学过程的理解的素材,即真实存在的学生经验;(2)把这些学生经验进行分析、归类和归因;(3)寻找促成学生正确理解的教学途径,利用这些归因进行教学设计,并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实践改进尝试;(4)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改编。设计步骤简单概括为:以怎样的“学”定什么样的“教”(以学定教)。

三、怎样收集学生的经验
1.收集主要内容
从学生得出的“问题”中,发现学生理解教材(某种知识、某个问题)的[视角与教材本身、老师视角的区别。
从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答案中,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与老师理解的区别。
从学生作业或试卷中,发现他们对某种知识、某个问题的理解与教师理解的区别。
从学生不经意的谈话流露出的对某种知识、某种问题的理解中,发现他们的理解与教师理解的区别。
2.归因主要内容
对已有学生经验的认识:表现方式的误解;个人经验的局限;前备知识的局限;已有学习经验的迁移;文体倾向的暗示;概念知识理解的片面性。其次,用座谈、问卷、查档、家访、前测、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经验,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设计。
四、课堂设计活动方式
要多设计导入性学习活动、体验性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练习性学习活动和欣赏性学习活动来形成好的学生经验课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