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当老师让学生找出错题的原因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或没有读懂题意。当老师叫他们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重做一遍时,很多学生就能正确解答。因此老师误认为是孩子们的“粗心”和“马虎”造成的。可仔细想来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显露出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和消极思维定式。所以要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入手。正确审题无疑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与关键,而消极的思维定式却给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带来了极大影响,导致在解决问题中常常出现错误。
1. 凭感觉、凭印象的思维惰性。学生最先接触的思维和方法,牢固掌握的内容,往往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他们习惯性地使用第一印象思维,解题过程中忽视了认真审题,仅凭感觉、凭印象,造成“先入为主”思维方式,从而限制了对问题的分析范围,解题方法定型化。
2. 学生容易受到对例题强化信息的影响。平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同类例题反复讲解,过多强化,就容易让学生死记硬背,进而形成强信息。这种强信息往往会使学生的正确思维受到干扰。
3. 对以往积累的经验给予过多的依赖,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不认真读题,一看题目好像做过,急于下笔,至于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都没有看明白,对于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扩展解题思路更无从谈起。这样的学生,他们往往注重了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的深入细致的理解和分析,从而在解题中思路单一,思维受到局限性,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由此可见,思维定式对于学生解题的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如果不认真仔细地去理解和推敲,而一旦题目中条件有所变化,受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就会导致解题失误,久而久之,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逐渐下降。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如何克服消极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让学生来正确解决问题呢?本人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概念教学,巧用思维定式
概念教学是为解决数学问题打好基础的教学,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依据。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基本的数量关系、公式等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而这方面知识的薄弱也严重制约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方面要下功夫,对于基本的数量关系如“路程=速度×时间,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以及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等等,要让学生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做到能举一反三。这样,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就能根据已有的概念知识进行解题,最大化地巧用思维定式的优点,达到灵活解题的目的。
二、引导读题,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正确指导学生认真读题,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就为审题和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读。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前提。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在读题方面上教师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养成独自读题的习惯。在读题习惯的培养上,学会抓住关键字,重点词。比如说这样一道题目:“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倾棉田,用了4天。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倾棉田,一共要用多少天?”问题中的 “再”和“一共”就容易被粗心的同学弄丢,错误结果自然出现。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读题时认真仔细,找出题中的关键字,发现题目中隐藏的所谓“陷阱”词。
二是说。学生通过读题推敲后,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能够口述出来。在审题中,不管学生审题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养成想说、会说、敢说的习惯。通过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让他们在思考和争论中加深理解,提高审题技能。
三、对比教学,防止混淆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防止思维混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同类题型比较分析,找出同类题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发现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可利用因素和容易混淆因素进行辨别区分。如(1)一根绳子长3米,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长3米,用去了4/5,还剩多少米?学生在这里必须弄清楚4/5米和4/5,一个是数量一个是分率,它们表示的意义完全不同。
四、扎实进行基本功训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
1. 一题多问。一题多问是指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六年级二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
(1)男生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3)女生是男生人数百分之几?
(4)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5)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2. 一题多变。通过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有助于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某商店运来西瓜360箱,______,运来哈密瓜多少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补充另外的一个或者多个条件,变成了多道解法不同的应用题。这样的练习,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不断地向抽象过渡,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 一题多解。在一题多解的训练中,可培养学生从一个问题的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抓住问题的实质,既可扩大知识面,深化知识结构,又可活跃求异思维。
如教学“一个班有48人。班主任在班会上问‘谁做完了语文作业?这时有37人举手。又问‘谁做完了数学作业?这时有42人举手。最后问‘谁语文、数学作业都没做完?没有人举手。你算算看:这个班语文、数学作业都做完的有多少人?”引导学生以线段图为思考依据分组讨论,终于汇报出以下四种方法:
生1:①先求出没有完成语文作业的有48-37=11(人);再求出没有完成数学作业的有48-42=6(人);最后从全班人数中,去掉没有完成语文、数学作业的人数,就是两科作业都完成的人数48-11-6=31(人)。
生2:先求出没完成语文作业的人数48-37=11(人),从完成数学作业的42人中,去掉未完成语文作业的11人,就可以求出两种作业都完成的人数42-11=31(人)。
生3:先求出没有完成数学作业的人数48-42=6(人),从完成语文作业的37人中,去掉未完成数学作业的6人,就可以求出两科作业都完成的人数37-6=31(人)。
生4:因为做完语文作业的37人中有做完数学作业的,同时做完数学作业的42人中也有做完语文作业的,如果把两者加起来,那么既做完语文作业的又做完数学作业的,就统计了两次。因此从37人加42人的和里减去全班总人数48人,就是两科作业都做完的人数。算式为37+42-48=31(人)。
以上是学生在讨论中得出了一题多解的思考过程。通过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念的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这道题的多种解法,也获得了成功的体念,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能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算法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总之,消极思维定式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虽然有负面影响,但是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努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凭感觉、凭印象的思维惰性。学生最先接触的思维和方法,牢固掌握的内容,往往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他们习惯性地使用第一印象思维,解题过程中忽视了认真审题,仅凭感觉、凭印象,造成“先入为主”思维方式,从而限制了对问题的分析范围,解题方法定型化。
2. 学生容易受到对例题强化信息的影响。平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同类例题反复讲解,过多强化,就容易让学生死记硬背,进而形成强信息。这种强信息往往会使学生的正确思维受到干扰。
3. 对以往积累的经验给予过多的依赖,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不认真读题,一看题目好像做过,急于下笔,至于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都没有看明白,对于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扩展解题思路更无从谈起。这样的学生,他们往往注重了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的深入细致的理解和分析,从而在解题中思路单一,思维受到局限性,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由此可见,思维定式对于学生解题的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如果不认真仔细地去理解和推敲,而一旦题目中条件有所变化,受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就会导致解题失误,久而久之,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逐渐下降。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如何克服消极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让学生来正确解决问题呢?本人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概念教学,巧用思维定式
概念教学是为解决数学问题打好基础的教学,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依据。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基本的数量关系、公式等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而这方面知识的薄弱也严重制约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方面要下功夫,对于基本的数量关系如“路程=速度×时间,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以及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等等,要让学生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做到能举一反三。这样,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就能根据已有的概念知识进行解题,最大化地巧用思维定式的优点,达到灵活解题的目的。
二、引导读题,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正确指导学生认真读题,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就为审题和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读。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前提。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在读题方面上教师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养成独自读题的习惯。在读题习惯的培养上,学会抓住关键字,重点词。比如说这样一道题目:“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倾棉田,用了4天。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倾棉田,一共要用多少天?”问题中的 “再”和“一共”就容易被粗心的同学弄丢,错误结果自然出现。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读题时认真仔细,找出题中的关键字,发现题目中隐藏的所谓“陷阱”词。
二是说。学生通过读题推敲后,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能够口述出来。在审题中,不管学生审题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养成想说、会说、敢说的习惯。通过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让他们在思考和争论中加深理解,提高审题技能。
三、对比教学,防止混淆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防止思维混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同类题型比较分析,找出同类题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发现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可利用因素和容易混淆因素进行辨别区分。如(1)一根绳子长3米,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长3米,用去了4/5,还剩多少米?学生在这里必须弄清楚4/5米和4/5,一个是数量一个是分率,它们表示的意义完全不同。
四、扎实进行基本功训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
1. 一题多问。一题多问是指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六年级二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
(1)男生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3)女生是男生人数百分之几?
(4)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5)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2. 一题多变。通过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有助于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某商店运来西瓜360箱,______,运来哈密瓜多少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补充另外的一个或者多个条件,变成了多道解法不同的应用题。这样的练习,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不断地向抽象过渡,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 一题多解。在一题多解的训练中,可培养学生从一个问题的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抓住问题的实质,既可扩大知识面,深化知识结构,又可活跃求异思维。
如教学“一个班有48人。班主任在班会上问‘谁做完了语文作业?这时有37人举手。又问‘谁做完了数学作业?这时有42人举手。最后问‘谁语文、数学作业都没做完?没有人举手。你算算看:这个班语文、数学作业都做完的有多少人?”引导学生以线段图为思考依据分组讨论,终于汇报出以下四种方法:
生1:①先求出没有完成语文作业的有48-37=11(人);再求出没有完成数学作业的有48-42=6(人);最后从全班人数中,去掉没有完成语文、数学作业的人数,就是两科作业都完成的人数48-11-6=31(人)。
生2:先求出没完成语文作业的人数48-37=11(人),从完成数学作业的42人中,去掉未完成语文作业的11人,就可以求出两种作业都完成的人数42-11=31(人)。
生3:先求出没有完成数学作业的人数48-42=6(人),从完成语文作业的37人中,去掉未完成数学作业的6人,就可以求出两科作业都完成的人数37-6=31(人)。
生4:因为做完语文作业的37人中有做完数学作业的,同时做完数学作业的42人中也有做完语文作业的,如果把两者加起来,那么既做完语文作业的又做完数学作业的,就统计了两次。因此从37人加42人的和里减去全班总人数48人,就是两科作业都做完的人数。算式为37+42-48=31(人)。
以上是学生在讨论中得出了一题多解的思考过程。通过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念的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这道题的多种解法,也获得了成功的体念,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能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算法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总之,消极思维定式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虽然有负面影响,但是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努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