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做不到巴菲特般专注?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很早就是老友了。有一天,比尔?盖茨的父亲邀请巴菲特共进晚餐,他让巴菲特和自己的儿子(世界上最有钱的两个人)玩了一个游戏――在手上写一个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词。
结果,两个人的答案竟然完全一致:
Focus
如此简单,如此朴素,为什么大多数人却做不到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你不够开放。
只有见过更大的世界,才知道哪些是真的好,哪些不够好,才能够安心的专注于当下的事情。
为什么开放具有这么大的力量?
我一直记得工作中有位前辈对我说的话:
眼界决定标准。
有些时候,只有你见的多了,你才知道什么是好的,也就能在那个方面做好――这就是开放的价值。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了发展经济,中央决定拆除一些城墙和古建筑。
梁思成多次上书挽救北海的团城和北京城墙。为了保住永定门,林徽因恳求: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
但是团城古城墙最后还是被拆除。1957年,永定门城楼和箭楼也因为“妨碍交通和有安全隐患”被拆除。
梁思成先生站在城墙下失声痛哭。他走过那么多的国家,看过那么多建筑,他知道这些建筑的价值――一旦失去,永不恢复。
当时的开国元勋们是极聪明的一群人,但他们在关于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这个问题上,还是遇到了历史局限。
所以,只有开放,才知道自己应该坚持一些什么,放弃一些什么。
黑塞的《悉达多》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乔达摩?悉达多历经最艰难的时光,历经最荣华富贵的岁月,最终悟道成佛。
释迦摩尼曾经也是荣华富贵的王子,但他为什么会创建一个如此清苦的佛教?
原因就在于他们见过外面的世界,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
但在这个从封闭到开放,再到专注,也需要一个过程。刚刚走出去,觉得什么都好,自己以前的东西真是逊毙了。但见得多了,就知道那些看起来光鲜无比的东间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知道了它们的差异,以前那些不觉得好的东西,优势反而显现出来了。
变化的过程是这样的:
封闭到开放。哇!这个真好,这个也好,那个也好??
归纳总结。这么多好东西,究竟好在哪里呢?差异在哪里呢?总结之后,保留那些适合自己的、真正有价值的、极少的一部分。
从开放到显得封闭。专注于做那个外人看起来没什么价值,自己真正觉得好的东西。
循环往复??
读书方法上,我曾学过王者速读法、拆书阅读法、主题阅读法、强力研读法、读书笔记法等等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弄得自己无所适从。但见过这么多好的读书方法后,最终还是觉得拆书学习法最实用,能读懂书,构建知识体系,让自己的收益最大化,所以上半年又回归拆书――开放带来专注。
读书也是如此。我曾主题学习沟通理论,读过《人性的弱点》、《关键对话》、《非暴力沟通》、《沟通的艺术》等等很多经典的书。这本书的观点很好,那本书的观点也很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呢?当我读完这些沟通经典后,我发现《非暴力沟通》的理论最符合我的认知,更本质,也更简单。于是,我能够按照这个方法开始做――开放带来专注。
你在哪些方面需要走出去,然后保持专注呢?
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持续的行动”才是!
我是陶肚,每天陪你读点书。如果喜欢,请帮忙点赞或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