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两,三岁孩子的叛逆期
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适合所有的孩子, 在看了大量的育儿书籍后,那些教育上的技巧在刚开始被建立,后来又逐渐被推翻,比如在《超级育儿师》系列节目被频繁用到的"time out"(爱的暂停)方法曾经红极一时,后来又出现大量的理论和实例去推翻这种做法,因为有这种经历的孩子为了避免失去爸爸妈妈的爱而唯命是从,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孩子也不会特别顾及周围的环境和氛围,更不会考虑。
有爸爸妈妈可能会觉得我不体罚孩子,但孩子做的不好我会惩罚他。也许这种方式避免教孩子"打,击,踢",但是我们在给孩子传授"制造痛苦是运用力量的合理手段",其结果是同等程度地削弱孩子的同情心和社会公益心。
还有"轻惩罚"的版本-"自然后果",这时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的道德教育方法,主张让孩子通过体验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自行改正。这种教育方式我在开始接受的时候也非常赞同,但是读到书中提到"当你袖手旁观,对孩子的困境坐视不理时,孩子就会产生双重失望感,在失望自己做错事的同时,也会对你看起来漠不关心,没能出手帮助自己阻止意外发生的行为更加失望"后,也改变了对自然后果的看法,就像在《游戏力2》作者说的那样,在孩子遇到焦虑时,我们要学会轻推。
在了解到这些之后,我对心理学家berlyne 所说的这句话越来越感同身受:"每多获取一分信息,就会让我们对未来的复杂、沮丧或无助多一分保障。"
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用这种长远眼光去看待现在我们的教育方式会更有意义。书中提到的建议,坦白来说,不是更简单,而是更难,确认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比仅仅爱他们更难;针对孩子复杂的身心因素做出反应,比仅仅关注他们的行为更难;试着与他们共同解决问题,向他们解释正确处事的理由要比用"胡萝卜加大棒"去控制他们更难。"并肩作战"要求我们做的要比"实施手段"更多。
但再难,也值得我们去尝试。
从深远意义上来说,选择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是在截然不同的人性观之间做选择。相比我们对孩子有何感受,孩子如何经历这些感受以及如何看待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才更重要。
有个简单有力的原则在我们面对孩子的教育上会有指导意义:我刚才对孩子的所做所为,是否可能与我的需要、我的恐惧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而无关他们的真正兴趣和需要?
比如你的孩子因为想要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别的小朋友不愿意分享,你的孩子急了,上前就推了他一下,结果把他推到了,那个小朋友很委屈哇哇大哭,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大部分家长会因为自己家孩子把别人家孩子弄哭了,自己孩子还推了别的孩子一把,都会觉得不好意思,会马上拉着孩子跟别人的孩子道歉,如果孩子不愿意道歉,大部分家长也会碍于面子,强迫孩子跟别人家小朋友道歉,殊不知强迫性道歉只会训练孩子心口不一,为以后说谎也埋下了伏笔。
微信公众号:Cissy育儿思考
第二步,孩子仍旧不听,仍然只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我会打一下手。这个时候不管孩子有没有被打痛觉得被打了,就会大哭。此步的作用是说出就要做到,不管奖励还是惩罚,都不能失信。
第三步,如果是一个比较严重的事情,我会让他在一个房间里哭大概5到10分钟,等他平静下,我也平静下心情。如果事情不是那么严重的话,我就直接进行第四步。这是一个孩子和大人的冷静期
第四步把她抱过来,告诉他刚才做的不对的地方。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告诉他,妈妈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比如刚才打你是不对的。这一步的作用主要是共情,告诉他错误大家都会犯,妈妈也会犯,犯错不是大问题。此步的作用主要是担心孩子以后怕犯错而养成畏手畏脚的毛病。
第五步,大家相互认错。孩子和父母都认错,孩子对犯的错误认错,妈妈对打他这件事情认错,告诉他以后妈妈不打了,只要你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看吧,妈妈犯错也会认错,改正了一样是好妈妈是吧?
第六步,示爱。告诉她,妈妈仍旧爱他,妈妈非常喜欢她,妈妈非常爱她,爸爸也是。犯错误的宝宝妈妈也喜欢,只是有些规矩我们要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