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生活条件是怎么样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60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有一个时期无论办什么事.都要先念一句语录。有一位老太太去买菜,售货员说:“‘为人民服务’,你买什么?”老太太说:“‘愚公移山’,我买萝卜。”说着她就在大筐里挑起萝卜来。售货员见她挑来拣去,很不耐烦,就在一边说:“‘要斗私批修’!”老太太头也不抬,继续挑着,口里念叨着:“‘万万不可粗心大意’!”那时,背“红宝书”中的毛主席语录,不仅是赶时髦,而且也是生活需要。理发买菜,辩论吵架,都用得上,谁背得熟、背得多,理就在谁这边。有人掂起一根黄瓜,问售货员:“‘斗私批修’,多少钱一斤?”对方答:“‘毛主席万岁!’一毛五。”有人买扒鸡,先交了钱,售货员把鸡递出来,同时说一句:“翻身不忘共产党!”顾客一心垂涎扒鸡,没言语,只顾伸手接鸡,不想售货员把鸡果断收回,又厉声重复一遍。顾客恍然大悟,急中生智说:“吃鸡不忘毛主席!”才得到扒鸡。一位老太太买豆腐乳,售货员不接钱,而是说:“要斗私……”老太太说:“闺女,我不要豆腐丝,要豆腐乳。”售货员瞪眼嚷到:“要斗私……”旁边一人看不过,帮老太太应答一句:“……批修!”售货员这才卖货。
城市:
60年代城乡差距是比较大的。那时,城里人的工资收入比较低,双职工家庭,每月收入80——90元人民币,每人每月能供应几斤白面、大米。多数家庭没有什么财产,干部家庭能有辆自行车、家长能戴块手表、或有台半导体、电子管收音机就是一类家庭。尽管生活很艰苦,但绝大多数对当时的社会是满意的。
农村:
60年代农村与城市比较要比现在差距大得多。那时,农村人能吃饱饭、能按季节穿上衣服就不错了,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人还没等新粮下来,陈粮没有了,青黄不接说的就是那时的吃饭问题。那时相当一部分人领完口粮还欠生产队钱,只有极少数人在和生产队算完帐后能领几十元、几百元现金。那时农民几乎没有财产。一个生产大队几百户人,只有极个别的家庭能有块手表、自行车。和城市一样,农村绝大多数人对当时的状况是满意的,因为他们也看不到谁比自己强。
城市:
60年代城乡差距是比较大的。那时,城里人的工资收入比较低,双职工家庭,每月收入80——90元人民币,每人每月能供应几斤白面、大米。多数家庭没有什么财产,干部家庭能有辆自行车、家长能戴块手表、或有台半导体、电子管收音机就是一类家庭。尽管生活很艰苦,但绝大多数对当时的社会是满意的。
农村:
60年代农村与城市比较要比现在差距大得多。那时,农村人能吃饱饭、能按季节穿上衣服就不错了,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人还没等新粮下来,陈粮没有了,青黄不接说的就是那时的吃饭问题。那时相当一部分人领完口粮还欠生产队钱,只有极少数人在和生产队算完帐后能领几十元、几百元现金。那时农民几乎没有财产。一个生产大队几百户人,只有极个别的家庭能有块手表、自行车。和城市一样,农村绝大多数人对当时的状况是满意的,因为他们也看不到谁比自己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