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展开全部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论语中,有很多地方记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同时他也应称为一个伟大的学者,论语里记载了他许多关于学习的言行和观点。在孔子的眼中,应该怎么样学习呢?在整本《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行主要集中于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与思的关系以及学习与实践这几个问题,这些言行在中国产生了几千年的影响,现今仍将继续影响中国。
一 学习的乐趣
孔子无疑是一位勤奋的学者,终生精力都花在学习和教育上。是什么促使孔子有这样的一种执着的精神呢?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的乐趣。在论语的开篇学而篇第一章里,孔子就提到了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孔子的眼里,学习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这应该是孔夫子本人对学习的感受。因为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何乐而不为呢!同时在第六篇雍也篇第二十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也应该以学习为乐,享受学习。这以学习为乐的事情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更容易实现了,因为我们有着越来越多的自由和选择权来选择我们洗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学习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愉快的经历。
二.学习的态度
要想获得知识,就的学习,要想学习好,首先得端正学习态度,没有好的学习态度,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即使学了,也不会巩固。在1.8中说道,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就是庄重,这就是态度。在2.17中,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应该是学习的最基本的要求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只有你了解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并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你才有可能虚心地从老师或者是他人那里学到你缺少的东西。在5.15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见贤思齐”,应该以贤良作为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不贤作为对照,不断剔除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你才能使自己的修养和知识丰富起来。当然,现在的贤良是不可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这样你就得明白你自己所学习的东西用在哪些地方是好的,用在哪些地方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在4.19中,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就要求读书人以至于道为己任,而不能以过分的注重外部的物质条件。在15.32种,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认为以谋食而非谋道为目的,也同样是有违君子之道的。这对当今的中国知识界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充斥着学术造假。而造假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资助和更好的社会地位。这些人的态度明显的是有违孔子的“士志于道”的要求的。
三学习的方法
孔子是很注重学习的,学习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并不是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在各种各样的学校学习才叫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真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学习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在某些方面,别人就是你的老师。所以,你的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自己身上的缺点,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间断的提高自己。“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当你有了敏而好学这种态度,你就能够虚心的接受各方面的意见,改进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修养。
四学与思的关系以及学习与实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好的概括了学与思的关系,其实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学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思能使自己获得的知识更加深刻。只学不思就不能理解,就会越学越迷惑,只思而不学的人终会越来越懒惰,以至思无所成。在15.31种,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习是学习别人或者是前人已积累的东西,思就是力图在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形成自己的东西。在当今世界知识的大潮中,吸收和创新也就是这样的一种学与思的关系。如果只一味的学习人家的东西而不能有自己的发明创造,就永远也赶不上别人的脚步。而闭关锁国,不能从别国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则更只能被国际科技浪潮所抛弃。正确的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既注重学习也注重实践,在1.1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面中的“习”不能够简单的理解为温习,而应该理解为实习。只有享受了实习的乐趣,才能更加热爱学习。在13.5中,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强调学以致用的。如果只是读死书,那是毫无意义的。学而不能用,既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个非常勤奋于学习的人,在5.28中,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在7.2种,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在8.17中,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孔子的博学多才并非是生而知之,而是通过勤奋学习得来的。虽然孔子认为个人的能力或智力存在差异并且承认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但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习是完全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的。只要你肯学,你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论语》中许多关于学习的句子已成为成语和俗语一代代的流传了下来,对现在中国的教育和学习观仍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 学习的乐趣
孔子无疑是一位勤奋的学者,终生精力都花在学习和教育上。是什么促使孔子有这样的一种执着的精神呢?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的乐趣。在论语的开篇学而篇第一章里,孔子就提到了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孔子的眼里,学习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这应该是孔夫子本人对学习的感受。因为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何乐而不为呢!同时在第六篇雍也篇第二十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也应该以学习为乐,享受学习。这以学习为乐的事情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更容易实现了,因为我们有着越来越多的自由和选择权来选择我们洗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学习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愉快的经历。
二.学习的态度
要想获得知识,就的学习,要想学习好,首先得端正学习态度,没有好的学习态度,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即使学了,也不会巩固。在1.8中说道,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就是庄重,这就是态度。在2.17中,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应该是学习的最基本的要求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只有你了解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并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你才有可能虚心地从老师或者是他人那里学到你缺少的东西。在5.15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见贤思齐”,应该以贤良作为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不贤作为对照,不断剔除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你才能使自己的修养和知识丰富起来。当然,现在的贤良是不可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这样你就得明白你自己所学习的东西用在哪些地方是好的,用在哪些地方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在4.19中,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就要求读书人以至于道为己任,而不能以过分的注重外部的物质条件。在15.32种,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认为以谋食而非谋道为目的,也同样是有违君子之道的。这对当今的中国知识界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充斥着学术造假。而造假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资助和更好的社会地位。这些人的态度明显的是有违孔子的“士志于道”的要求的。
三学习的方法
孔子是很注重学习的,学习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并不是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在各种各样的学校学习才叫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真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学习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在某些方面,别人就是你的老师。所以,你的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自己身上的缺点,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间断的提高自己。“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当你有了敏而好学这种态度,你就能够虚心的接受各方面的意见,改进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修养。
四学与思的关系以及学习与实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好的概括了学与思的关系,其实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学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思能使自己获得的知识更加深刻。只学不思就不能理解,就会越学越迷惑,只思而不学的人终会越来越懒惰,以至思无所成。在15.31种,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习是学习别人或者是前人已积累的东西,思就是力图在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形成自己的东西。在当今世界知识的大潮中,吸收和创新也就是这样的一种学与思的关系。如果只一味的学习人家的东西而不能有自己的发明创造,就永远也赶不上别人的脚步。而闭关锁国,不能从别国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则更只能被国际科技浪潮所抛弃。正确的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既注重学习也注重实践,在1.1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面中的“习”不能够简单的理解为温习,而应该理解为实习。只有享受了实习的乐趣,才能更加热爱学习。在13.5中,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强调学以致用的。如果只是读死书,那是毫无意义的。学而不能用,既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个非常勤奋于学习的人,在5.28中,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在7.2种,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在8.17中,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孔子的博学多才并非是生而知之,而是通过勤奋学习得来的。虽然孔子认为个人的能力或智力存在差异并且承认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但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习是完全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的。只要你肯学,你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论语》中许多关于学习的句子已成为成语和俗语一代代的流传了下来,对现在中国的教育和学习观仍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