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组分纵横向分布特征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为系统了解牛庄洼陷南坡沙四段显微组分变化特征,从纵向到横向分别采集了沙四段不同岩性的样品,显微组分特征如下。

沙四下亚段下部为一套灰色、紫红色泥岩夹含膏泥岩和盐岩沉积,化石稀少,为非生油岩。沙四下亚段上部普遍发育的蓝灰色泥岩,大部分样品没有检测到有机显微组分,少数检测到显微组分的样品,主要含镜质组达51%。其次为腐泥组含28%。壳质组中主要为孢粉体和角质体含18%,惰质组不足2%,反映了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的显微组分特征,干酪根类型属Ⅲ型。

沙四上亚段显微组分含量丰富,有形态显微组分约占全岩体积的0.2%~20%,多数为1%~10%。腐泥组为主要的显微组分,约占总显微组分的60%~100%,多数大于80%,各种岩性如灰色泥岩、钙质页岩、油页岩、泥灰岩、白云岩等有机质类型差别不大,主要为Ⅰ型(占92%)。其次为Ⅱ1型,占8%。页岩中富集藻类体,往往呈薄层分布,不同的藻类由于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差异,随演化呈现了不同的荧光特征。

渤海藻在1314.8m的荧光光谱比1288.0m明显变宽,在600nm附近的右肩峰有所增大,Q值由0.30增至0.45,见图3-11(A)。

图3-11(A) 各种藻类体随埋深荧光光谱特征变化图

小古囊藻从1271m至2648m深度荧光光谱发生了明显的红移,Q值由0.40增加至0.90,λmax由505增至620。见图3-11(A)。

葡萄藻的荧光光谱红移虽不明显,但从1271.5m~2594.2m深度范围内荧光光谱的峰型仍有所变化,见图3-11(A)。

图3-11(B) 各种藻类体随埋深荧光光谱特征变化图

页岩层中最富集的层状藻,在1138m至1691m的深度范围内,荧光光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峰型由前高陡峰,变为平坦的峰型。Q值由0.20增加到0.62,λmax由500变为530。层状藻在这一深度范围内的红移意味着化学结构和成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有液态烃的生成和排出。据Ottenjann、刘双卯、钟宁宁等研究认为,红移是由于烃生成之后,轻质液态烃发生了运移,导致残留部分极性增强,组分变重,以较大分子结构存在为主造成的。层状藻在埋深小于1691m的范围内的生烃现象表明,该类藻是牛庄洼陷南坡低熟油形成的重要贡献者。

以上研究表明,各种藻类红移虽有先后,但在埋深小于2700m的范围内都发生了明显的红移,藻类荧光光谱的红移是油气生成和运移的最直接的证据。

各显微组分在平面上变异较小,腐泥组占主导地位,为Ⅰ型Ⅱ1型干酪根。但盆地边缘,孢子体的输入量明显增加,可高达22%。泥岩与页岩相比,孢子体和角质体有所增加,这可能意味着页岩沉积时湖水分层明显,藻类的勃发死亡及保存交替进行,造成藻类的富集使高等植物的相对比例下降。而在泥岩沉积时不具备藻类勃发的外部环境,高等植物输入在显微组分中相对比例有所增加,见表3-9。但该区总体上显微组分分异度小,在显微组分三角图(图3-12)上,除沙四下亚段上部是Ⅲ型外,其余均为腐泥组显微组分占优势,属Ⅰ型干酪根,少数为Ⅱ1型干酪根。它反映了沙四上亚段是以菌藻类为主的生源输入特征。

图3-12 干酪根显微组分三角图

○—泥岩;×—页岩

表3-9 不同岩性显微组分特征对比表

nanosurf
2023-08-25 广告
光学显微镜主要由镜头、光源和目镜组成。镜头可以放大物体并清晰地显示其细节,光源提供足够的亮度以使图像清晰可见,目镜则将放大的图像传输到人眼中。光学显微镜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用于观察和分析微小的物体和结构,例如生物细胞、金...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nanosurf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