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里的气血具体指什么呢?
气血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健康程度。有很多俗语都说明了这一点,毕竟这些都是万古不易的真理。气是生命最本质的体现,血是生命最有力的支撑,气和血构成了人体健康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在中医上,血的概念和我们目前的概念差不多,而气的概念就比较复杂,它包括我们常说的呼吸之气,还把我们脏腑器官的功能归属于气,比如胃气指的是胃的消化功能。
人在日常生活,是因为什么情况会导致自己吃不好,睡不好,气血不通的呢?到底人生病的根源又是因为什么呢?和上面的树根例子相似,其实大树生病长不好,和跟营养吸收不好一样,我们生命缘由根源于气血,原来气血是生命的能源,气血充足生命才处处有活力,自然就没有什么病痛了。因为气血足,所以身体旺盛,因为气血亏则身体虚弱气虚,所以调补气血是护养生命的重中之重。尤其气血足则五脏滋润、六腑通,气血亏则五脏枯焦六腑滞。气血化生运行于脾胃,气血充盛不但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而且上通下达、腑通肠利,腑通肠利则毒尽出,毒去则面容姣好、能吃能睡五脏安好。
中医认为肾脏是先天之脏,有藏精的作用!精又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受于父母,后天之精为自己所化,精与血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精能化血!补气血的方法很多!不过最常用的是补肾养血之法,气血不好从脉象上就可以看出来,气血虚弱脉象沉迟!
血液循行体内,营养周身。如有亏乏、凝滞、妄行均为病症。造成血病的原因,或由冷热刺激,或由思虑和疲劳过度,或久病耗损,或跌仆刀伤,流血过多。临床上有养血、和血、活血、清血、止血、祛瘀等法。
一、气血不足会有什么症状
气虚:言语音低、呼吸短促微弱,神疲肢倦,懒于行动,自汗,胸闷,脱肛,滑泄不止,平时易于感冒及血失统摄。
血虚: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脱头发,面色苍白,爪甲不华,肌肤干清枯裂,形体消瘦,大便难解,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舌质淡白,脉象细小或芤。
二、气血不足的调理方法
1、食疗方法
传统中医药自古以来就创立了许多经典的药膳,财物食物烹饪的方法结合中药,即克服了传统中药的苦涩味,又添加了食物元素,备受广大的群众所喜爱。如《伤寒论》中就有当归生姜羊肉汤一方,具体使用时可取当归,生姜,羊肉半斤煲汤,对于气血不足的人群尤为适宜,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
2、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引起气血暗耗,因此在食物疗法的同时仍需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养生日常按时作息,不熬夜,调养情志,少发脾气。运动要适宜,不宜过量、超负荷。运动仍需选择适宜的时间,晚上不宜运动,黄帝内经就有“暮而收聚”之说,晚上不宜扰动筋骨,久之则耗伤气血。
“气血”是健康或者是康复的标志。但对“气血”的认识也存在如下误区:
满面红光,不代表气血好
在中医学中,人的正常生理面色表示人体的气血津液的充盈与脏腑的正常。比如精气内含,容光焕发,所以面部显光明润泽,红黄隐隐。而在临床上,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特别中年人如果红光满面,则就要查一查自己的血压了。如果血压正常,就要再考虑是否肝火旺盛,易急躁,易发火,失眠,口干等一系列表现。
脸色好,气色好,也不等于“气血”正常,身体健康
在中医学中,“气血”是“气”与“血”二个概念的组合。因气与血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割,所以往往把气与血二个概念合在一起,成为“气血”这一词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某人一直身体非常好,气色又好,但突然得暴病而亡。脸色好,气色好,气血正常,绝不能代表脏腑等无病,或者某一个器官有先天或后天的疾患。气血,在中医学里只是一个非常泛指的概念,但对某些疾患来说又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对治疗疾病起着主导的积极的治疗作用。
生活中不少年轻人、中年人,他们很健壮,很少有病,但因饮酒而产生胃出血,或脑溢血。所以要提醒青年人和那些自认健康,气血旺盛的中年人:酒能“浮舟”,也能“沉舟”!
何为气血
气血,在中医学中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我们日常口头语中的“气血”只是局部的,说白了是单指“血”。比如我们颈痛、背痛、腰腿痛等痛症,从气血角度讲,只是一个局部的小概念的气血问题,可见局部气血不和,血瘀气滞,更甚者血不养筋,而造成肌肉萎缩等等。所以,局部的气血概念,不能代表整体的气血概念;局部的气血失调;局部的气血问题,不能说人体总的健康出问题。这是对局部痛症而言的。但人体一切总是互相关联的,中医最优秀的地方,就是“整体观念”,小问题也不要忽视。
只认为气血就是指气和血,而与其它无关,这是人们存在的一个大误区。其实就气和血而言,在中医学中所指范围较广,名称繁多,概念也不一样,非常详尽地从生理及病理角度进行认识和阐明。但是气血与五脏六腑,与精、津液等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比如:精与血同病、气与血同病、气与津液同病、血与津液同病等复杂的病机。只有清醒认识误区,才能提高健康意识。
中医理论中,经络是密布全身的“能量管道”网,与血管相随,经络里“走”的是“气”即“精气”(“能量”),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心脏泵血只提供血液流动的动力,而血液对身体的滋养是靠经络内之“气”推动的,正常情况气与血相互依存不可分,“血兮气所依,气兮血所附”。又“血为气母”,“气”(“能量”)又来源于血液,血液为“气”提供营养、补充消耗。“气”在五脏里存储并分别归属不同的特性(经脉的五行特性),由五脏统领并由经络疏布、推送到全身发挥各自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正常情况下,血液是“气”的载体,“气血”指血液和“气”共同对人体的滋养能力的统称,故中医在诊断、治疗、养生保健里都是称“气血”。西医没有气血这个词,只有物质上的有形“血液”,因为西医里没有中医“气”的概念。
2
瘀血
在现代汉语里,“瘀”同“淤”,淤血,在西医里指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扩张的小经脉或毛细血管内形成经脉性充血,简称淤血。比如受外力侵害导致皮下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渗形成的淤青、器官内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的肺淤血和肝脏淤血等等。淤血的后果取决于器官或组织的性质、淤血程度和时间长短等因素,常见后果有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淤血性硬化等,严重时导致脏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
在中医理论里,瘀血完全是另一种含义:瘀血不是真正的“血液”的淤积或流动受阻,中医的瘀血特指“离经之血”(可理解为“游离”于经脉之外的血),即与血液与经脉分离的状态。如果局部血液里没有经脉提供“气”,血液对身体就没有滋养作用(提供养分和排除废物),成为“无用之血”,就是“瘀血”。“瘀血”在体表或器官上看不见但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地方。如中医指明某些地方发生“瘀血”,必定形成隐患或已经引起身体的病变,假如用现代仪器检测甚至解剖观察,并不会有血液循环的明显问题,也没有血管破裂。中医的“瘀血”概念为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而经络理论则提供了诊断和治疗方法,即使隐患已经变成疾病,也是如此。
“瘀血”产生的原因是经脉(或经脉里的“气”)出了问题,即“经脉不通”造成的(所谓“不通”是指经脉里没“气”或“气”太弱)。人体的疾病与“气血”密切相关,“气血”与经脉密不可分,故中医里有“学医不明经脉,开口动手便是错”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