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北盆地改造与油气成藏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田在艺 罗平 张庆春 张大江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摘要】 文中以岩相古地理的观点论述了华北盆地的地质发展历史,即中新元古代为古陆区,南北边缘地带发育坳拉槽型沉积;古生代为稳定的海相地台类型沉积;中新生代为陆相断—坳陷盆地沉积。作者指出了华北盆地成烃、成藏的规律以及勘探油气的6个领域:一是以任丘古潜山为代表的“新生古储”油气藏;二是第三系“自生自储”复式油气聚集带;三是中、新元古界燕山坳拉槽原生油气藏领域;四是以孔古3、7井油藏为代表的“古生古储”油气藏;五是以孔古4井油藏为代表的“古生中储”或“古生新储”型油藏;六是中生界湖相沉积含煤地层烃源岩,虽改造剧烈,残留体支离破碎,但仍是一个找油的新领域。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演化;油气藏;勘探;华北盆地
我们很荣幸地和同志们一起参加“朱夏油气勘探地质理论应用学术讨论会”。我们知道,油气形成于盆地。盆地原型的形成、发展与改造,是与地质时代和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及其地球深部的物质活动密切有关的。所以,大地构造环境的研究对于分析盆地演化特征、勘查评价其沉积物中的油气资源显得十分重要。在这个研究领域里,朱夏先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较早倡导把盆地作为独立的含油气构造单元进行整体研究,是含油气盆地学科的带头人和奠基人之一。
朱夏先生诲人不倦,平易近人,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他的一生兢兢业业、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治学严谨、知识渊博;他为发展我国地质科学和石油工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深受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的尊重和爱戴;他的油气盆地分析理论代表着我国这个研究领域的当代学术水平。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1 概述
陆相生油理论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此理论指导下,我国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相继发现了一些大、中型油气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经过大量的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大多数含油气盆地的形成都经历了很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多期成盆,多期改造;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发育了多种类型的烃源岩,多种类型的储集体,多种生、储、盖组合形式;油气经历了多旋回生成、运移、成藏和破坏调整的过程,盆地中的油气分布规律极难探索明白。在多旋回改造型含油气盆地过去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地质理论、总结成藏规律,可望进一步获得一些科学认识与成果,发展并完善多旋回改造型盆地成盆、成烃、成藏的理论,查明“自生自储”、“古生新储”、“新生古储”等复杂的成藏机理,明确改造型盆地油气勘探的良好前景,从而指导勘探实践。
构造环境是所有沉积盆地在演化过程中最根本的控制因素。具生烃岩系的沉积盆地在区域性沉降背景上、在地壳空间上多阶块体多几何形态的拉张分离或挤压碰撞组合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控制着盆地的形成与改造。所以,应从盆地的沉积、构造格局及构造环境上来分析、研究同一大地构造发育阶段和同一运动体制下形成的、与大地构造环境相适应的盆地组合。在地史演化过程中,特别是所处大地构造环境的变化过程中,相似的或不同的原型沉积盆地或其被改造后的残留体在纵向上形成叠加关系。这种平面的复合和纵向上的叠加可以使盆地具有不同的结构。我国的沉积盆地多数都是改造型盆地,主要有3类:一类是发育在海相古生代克拉通上、经历了多次拉张-挤压环境的多元复杂结构盆地;另一类是具拉张或挤压陆相中新生代断-坳陷结构特征的盆地;第三类是上述两种复合叠合的沉积盆地。从构造旋回上分析,有简单的单一旋回盆地,也有复杂的多元结构多旋回盆地。不管哪种类型盆地或地壳运动旋回期次多少,其剧烈程度又有不同,并对盆地后期改造的复杂性影响极大。例如渤海湾盆地是一个第三系简单断坳结构盆地,其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带是由多种类型圈闭组成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构造应力在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构造应力通过产生机械能和化学作用促进干酪根热降解,促进油气的生成;另一方面,构造应力通过影响油气的流体势,使油气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同时使油气得到富集。在盆地改造发育的过程中,早期形成的油气与盆地一起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沉积中的有机质如果没有经历充分的热演化,可以在后期的改造中多次生烃。未能从烃源岩中排出的烃类可以在盆地改造过程中随温度、压力和动力条件变化而改变其赋存状态,并从中排出运移。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可遭受破坏改造,既可保留一定数量的原生油气藏,也可以再次运聚形成次生油气藏,多次生烃,多期成藏。在多旋回改造型盆地的找油过程中,勘探家应善于从改造型盆地入手,从丰富的资料入手深入分析,不断地调整和改变勘探思路,以便有效地发现多种类型的原生和次生油气藏,而不要随便地给出肯定的结论。同时,要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的辩证法,在生产实践中逐渐不断地深化。
2 华北盆地地质发展历史
华北盆地的基底构造由太古界结晶基底和古元古界变质褶皱基底组成。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地质环境复杂的演化历程,造成地台基底构造的复杂性。在中元古代时期,地台中部隆起为一古陆区,南北两侧发育了裂陷带,如燕山坳拉槽、晋豫陕坳拉槽、贺兰山坳拉槽,在裂陷带内沉积巨厚。燕山坳拉槽以蓟县剖面为代表,沉积以碳酸盐岩和泥质碎屑岩为主。晋豫陕坳拉槽以中基性、酸性火山岩为主,夹有碳酸盐岩、碎屑岩,说明活动剧烈,基底断裂发育,具有强烈的火山活动[1](图1)。
新元古代青白口纪,由于地壳抬升,沉积不广,厚度较薄,但分选性好,成熟度高,以碎屑岩为主,夹灰岩及泥灰岩。震旦纪时,华北地台主体上升,仅在徐淮胶辽地区接受沉积,为碎屑岩夹灰岩,在豫西、贺兰山一带有冰碛岩沉积。
寒武纪早期,华北地台上升为陆,遭受剥蚀。随后开始下降,海水来自东南方向,向北侵进,逐渐扩大。除内蒙古地轴、东胜隆起为陆外,大部地区为海水浸漫。岩石为页岩、泥岩、鲕状豹皮薄层灰岩夹膏盐层,说明为广阔浅海环境沉积,在豫淮区、贺兰山一带堆积较厚,其余广大地区约400~500m[2](图2)。
图1 华北盆地中新元古代岩相古地理略图
1.Ar-Pt1分布区;2.PT2+3分布区;3.郯庐断裂;4.海槽边界
①华北地台;②白云鄂博边缘坳陷;③贺兰山坳拉谷;④宜川坳拉槽;⑤豫-晋-陕坳拉槽;⑥燕山坳拉槽
图2 华北盆地中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略图
1.古陆;2.滨浅海砂泥岩及碳酸盐岩建造;3.滨浅海碳酸盐岩建造
①东胜古陆;②胶辽古陆;③阴山-燕山古陆
奥陶系地层在华北地台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厚度变化不大,约500~600m,有一些地区夹膏盐层,说明是稳定的浅海沉积。在平凉、贺兰山一带多为碎屑岩夹灰岩,厚度大,具有强烈的沉降特点[2](图3)。
图3 华北盆地早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略图
1.古陆;2.浅海碳酸盐岩建造;3.浅海泥质岩及碳酸盐岩建造
①东胜古陆;②胶辽古陆;③阿拉善古陆;④阴山—燕山古陆;⑤熊耳-伏牛古陆
图4 华北盆地中晚石炭世岩相古地理略图
1.古陆;2.陆相碎屑岩;3.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4.浅海台地碳酸盐岩建造
①阴山古陆;②胶辽古陆;③秦岭古陆
华北地台自中奥陶世至晚石炭世,整体上升为陆,直至中石炭世时,地台又重新下陷沦为海侵。本溪组含煤岩系在太子河流域沉积厚,向西到陕西尖灭,向南到洛阳、淮南缺失。晚石炭世为海陆交互相砂泥岩夹薄层灰岩,当时古地貌是南低北高,豫西、淮南沉积最厚,向北超覆,至大青山一带,则为内陆断陷盆地,形成陆相含煤建造[2](图4)。
二叠纪开始,华北地台上升为陆,全为沼泽湖泊,是一个主要的成煤时期。早期在太行山以西为河湖相沉积,以东为湖泊相沉积,在淮南一带为近海沼泽地带,煤系地层颇为发育[2](图5)。晚期,地台东部在整体上升的背景下由于差异沉降运动形成相互隔绝的内陆小盆地,而西部的鄂尔多斯地区为一大型内陆盆地,沉积了湖相杂色碎屑岩夹石膏层。
早三叠世,华北盆地呈现北高南低的丘陵山地地貌景观,堆积河流湖泊相杂色砂泥岩组合,砂岩交错层理发育,由北向南地层有增厚的趋势。中三叠世,华北盆地在地壳隆升过程中隆起和坳陷在不同地区显示不同的差异幅度。如内蒙古地轴抬升较高,使华北盆地相对向南迁移,北部沉积较粗;南部沉积剖面较全,为河湖碎屑岩沉积,早期为紫红色岩层,晚期为杂色岩夹煤线油页岩及泥灰岩。晚三叠世由于太行山以东抬升,分割为一些小盆地,如承德、济源、浑江等。而西部鄂尔多斯则为一个完整的盆地,盆地东部抬高、西部坳陷,坳陷中心在庆阳、平凉、环县一带。沿东北方向大斜坡发育了大型河流,形成注入湖泊的三角洲相;西南缘山前地带,堆积了边缘冲积相的粗碎屑相带;盆地中心的深湖区,则为细质的灰绿色砂泥岩相,含丰富的可采煤层,是优质的油气源岩。
图5 华北盆地早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略图
1.古陆;2.近海盆地含煤砂泥岩建造;3.内陆坳陷砂泥岩建造;4.内陆断陷粗碎屑岩建造;5.浅海碳酸盐岩建造
①华北古陆北部隆起;②华北古陆南部隆起;③胶辽古陆
图6 华北盆地早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略图
1.内陆坳陷与盆地河湖砂泥岩含煤沉积;2.山间断陷盆地河湖粗碎屑含煤沉积;3.活动断陷盆地河湖碎屑岩及火山岩含煤沉积
侏罗纪早中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在本区形成了北东走向的断陷盆地群,在地貌上除滨海地区为低地外,其余广大地区均为起伏不大的地貌景观。在这些断陷盆地中,沉积了以粗碎屑为主的洪积冲积物和火山碎屑岩。随后地壳活动减弱,地势趋于平缓,盆地扩大,气候湿润,成为含煤地层发育的湖泊地区。华北西部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大型坳陷,底部发育了残积、坡积和洪积相。延安组时期,盆地进入稳定沉积阶段,发育了湖泊沼泽相含煤细碎屑岩沉积,有机物质丰富[2](图6)。晚侏罗世时期,东部多为半堑式小型断陷盆地,每个岩性单元的形态均为楔形体,岩相厚度变化剧烈,其特点是火山岩分布极为广泛。西部由于周缘山岭抬升,盆地大大缩小,西侧沿千阳—陇县—平凉一带,堆积了很厚的砾岩层。由于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沉积物中不含煤,夹有红色泥岩,有些地区完全变为红色碎屑岩。
白垩纪时期,华北地台由于燕山运动上升隆起从而解体断裂,形成北东向分隔的断陷盆地。早白垩世快速堆积了含煤砂砾岩层。其上覆以晚白垩世王氏组,为砂泥岩沉积,夹火山岩层,盆地内部钻探资料也发现有暗色砂泥岩地层。华北西部的鄂尔多斯盆地仅有早白垩世沉积,上与新第三系不整合接触,岩性有棕红色宜君砾岩、洛河砂岩、罗汉洞砂岩及杂色环河组和泾川组砂泥岩,局部地区沉积的含煤层喇嘛湾组不整合于侏罗系之上。
华北盆地在第三纪时期的渤海湾地区[2](图7),其老第三纪为分割性断陷,新第三纪为统一的坳陷,除中新统与渐新统之间为不整合外,其余各统之间均为连续沉积。每一个凹陷自成一个沉积单元,由于湖岸水下地形陡缓不一,分陡坡、凹槽与缓坡。陡坡一侧冲积扇与扇三角洲重叠;在凹槽内常有滑塌浊积岩;在缓坡一侧为正常的冲积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沉积物在还原环境下形成暗色有机岩,构成丰富的烃源岩。断裂活动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基性岩浆喷发,其分布受断裂的控制。新第三纪为一套河湖相褐红色碎屑岩沉积,大面积覆盖了全盆地。
图7 华北盆地老第三纪岩相古地理略图
1.内陆裂陷湖盆含煤有机质砂泥岩相沉积;
2.内陆浅湖红色砂泥岩相沉积
3 油气成藏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就曾对华北盆地的找油前景给予了相当的关注。60年代初,发现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随后探明了渤海湾盆地第三系油区。70年代中期,任丘古潜山油田的发现掀起了华北地区在古老地层上勘探“新生古储”油藏的高潮。80年代长庆大气田的发现,确立了华北古生界天然气的勘探前景。至于在华北地区究竟能否找到古生界“古生古储”的原生油藏,或在其上覆的中、新生界地层中是否存在“古生中储”、“古生新储”或“中生新储”的油藏,则是几十年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因为华北盆地经历了很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时期发育了多种类型的烃源岩、多种类型的储集体,油气经历了多次生烃、排烃、运聚成藏的过程,盆地中的油气分布规律颇难勘探清楚。
根据多旋回改造型的华北盆地油气成藏资料分析,我们认为成烃成藏找油领域约有6个。一是以任丘古潜山油田、千米桥古潜山油田为代表的“新生古储”型油藏,油源来自第三系。二是第三系“自生自储”、“复式油气聚集带”油藏。这两个时期的油藏是毋庸置疑的石油勘探领域。三是中—新元古界燕山坳拉槽原生油气藏领域。四是以孔古3、7井油藏为代表的“古生古储”型油藏,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自生自储”。五是以孔古4井油藏为代表的“古生中储”,可能还会有“古生新储”型油藏,古生界地层作为油源层,以中新生界为储层。后三个找油领域在勘探实践中虽也有所发现,但尚未达到有实质性意义的突破。大量中生界湖相沉积含煤地层分布普遍,是较好的油源岩,但改造剧烈,残留体支离破碎,若从勘探石油的意义上来讲,也是值得重视的,确实是一个需要注意的找油新领域。
3.1 中、新元古界原生油苗的启示
华北北部燕山坳拉槽中、新元古界具备形成原生气藏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有比较好的生烃、储集、盖层条件和有利的成藏地质组合条件。对华北中、新元古界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表明,三叠纪之前,华北北部只发育一些大型平缓的构造,地层没有较大的变形;褶皱构造主要形成于三叠纪末开始的印支运动,之后被燕山-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所改造;而雾迷山组上部及其以上地层的烃源岩二叠纪末才开始成熟,到侏罗纪时地温才逐渐由37℃升至门限温度,进入生油期。所以,华北北部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藏的形成时间不会早于中生代[3]。在平泉县出露的“双洞背斜古油藏”就是一个被破坏了的原生油气藏,它表明中、新元古界在地质历史上确实曾发生过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而且证明油气运移期和圈闭形成期配合良好。
3.2 孔古3、7井奥陶系油藏的启示
1993年孔古3井钻入中奥陶统峰峰组碳酸盐岩中,发现2个产油层,产低凝重稠油,产量为7.34t/d。1997年孔古7井钻入奥陶系中,发现一层产低凝轻质油,产量为4.89t/d,经油源对比,程克明[4]、王兆云[5,6]、王铁冠[7]等均认为油源层为峰峰组下段和上马家沟组二段,属典型的古生古储油藏(图8)。
图8 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孔古3井—孔古5井地质剖面[7]
Ek—老第三系孔店组;Mz—中生界;P—二叠系;C—石炭系;O—奥陶系
根据有机质丰度或烃转化率随源岩成熟度的演化规律,建立黄骅坳陷奥陶系烃源岩生烃模式。它表明,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生成过程大体上发生在相当于Ro值1.0%~1.6%的成熟-高成熟阶段,高峰值Ro为1.3%左右,显示出多旋回盆地“二次生烃”过程特有的有机质演化生烃“迟滞性”和高成熟阶段生烃特征[4,7]。从黄骅坳陷奥陶系源岩Ro平面等值线图分析,该坳陷大部分地区尚处于Ro值小于1.6%的成熟-高成熟阶段,即处于奥陶系源岩的有效生烃高峰范围内,有利于碳酸盐岩石油的生成与保存。
根据孔古3井原油气相色谱指纹剖析、储层沥青反射率和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测定以及该井一维数值模拟结果,结合孔西潜山带古构造发育史研究,判定孔古3、7井油藏具有两次石油充注历史。前期石油充注过程发生在二叠纪末古圈闭雏型期,后由于海西、印支运动的构造抬升,前期成藏石油遭到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而成为重稠油。老第三纪初构造圈闭定型期,出现后期石油充注成藏过程,也构成成藏的主关键时刻。由于两期充注石油比率不同,孔古3井为低凝重稠油,孔古7井产低凝轻质油。
综上所述,孔古3、7井奥陶系油藏的存在绝非偶然,它们是在有利的沉积有机相带和多旋回构造运动背景下和在碳酸盐岩二次生烃迟滞效应、继承性古圈闭发育史等因素制约下的产物。
3.3 孔古4井古生中储油藏的启示
1995年在孔古4井中生界砂岩中发现油层,产低凝轻质油,压裂产量为87.9t/d。经油源对比,贾振旺等认为源岩为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王铁冠等确定油源来自中石炭统太原组泥岩。
根据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参数的综合评价,黄骅坳陷内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中太原组泥岩属于好烃源岩;山西组和本溪组泥岩为中等烃源岩,仅局部为好源岩;上、下石盒子组为差或非烃源岩。石炭系烃源岩的生烃模式表明,其油气生成高峰大致在Ro0.8%~1.1%的范围内,峰顶Ro值约为0.85%左右,属正常的成熟源岩生烃模式。从石炭系源岩的成熟度分布来分析,除黄骅坳陷南部石炭系源岩Ro值高达1.8%、处于过成熟状态以及中北部Ro值仅0.5%、处于临界成熟状态以外,绝大部分地区Ro值介于0.6%~0.9%之间,处于石炭系生烃高峰阶段,利于油气的生成和保存。
根据孔古4井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测定和砂岩胶结物自生伊利石K/Ar法定年,结合孔古4井埋藏史和热史数值模拟,确定孔古4井砂岩油藏成藏期在始新世—中新世时期。孔古4井油藏的发现与研究表明,该油藏属于典型的“古生中储”油藏。上占生界源岩生成的石油,完全可以在上覆盖层圈闭中成藏。
上述勘探实践的事实告诉我们,华北油区不仅要寻找“新生古储”型油藏,还要找“古生古储”型油藏及“古生中储”型油藏,甚至“古生新储”型油藏,即古生界地层作为油源岩,以中、新生界作为储层。因此,华北盆地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我们应继续对华北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准确地选靶。首先,要挑选油源丰富的深凹陷;其次,要选择凹陷周缘的低凸起,这里油源充足、保存条件好,如苏桥-文安-黄花店-泗村甸构造带、歧北-北大港构造带、燕南潜山带、曙光潜山带、乌马营潜山带等。
从整个大华北地区来看,太行山以西的鄂尔多斯地区古生界地层有机质成熟度普遍较高。下古生界奥陶系源岩Ro值已达1.6%~3.25%,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煤系源岩Ro值也达1.4%~2.8%。从生烃和保存条件分析,古生界以产气为主,找油已不现实。太行山以东的黄骅坳陷和冀中坳陷下古生界高成熟碳酸盐岩具二次生烃作用生成石油,上古生界煤系成熟-高成熟源岩生成石油和凝析油、天然气,是华北地区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3.4 阜新盆地中生界油藏的启示
阜新盆地是中生代华北盆地的一部分。中、新生代的华北盆地是发育在古生代地台基础上的断陷型盆地。一个凹陷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沉积单元,这个单元限制了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等地质作用的空间范围。不同盆地和盆地不同部分构造演化历史和地质结构的差异,使得油气藏形成过程不同,油气分布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
阜新盆地侏罗系为暗红色泥岩、砂岩夹煤层,属泥炭沼泽相的滨湖、浅湖相沉积,煤炭丰富,油气显示也十分普遍,在东梁构造上已发现浅层油气藏。50年前,据日本人皆川信弥《阜新煤田之石油矿床概要》一文报道,在东梁一带钻的煤炭井,其中有4口井见到油气流。建国初期,松辽石油勘探局钻井4口,有2口井见少量油流[8]。据研究,有机质丰富,有机碳含量为2.57%,氯仿沥青“A”含量为0.107%,总烃含量为226.34×10-6,烃转化率为0.81%,属较好的生油岩。结合盆地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数值,计算生油门限温度为64℃。烃源岩埋藏较深,有可能成为今后的勘探对象[8]。
3.5 第三系“自生自储”油气藏
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的多期构造活动使沉积作用具有多旋回性,导致多套层序和生储盖有机匹配。老第三系湖相泥岩是渤海湾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已发现的油气藏多集中分布于生烃条件好的凹陷。老第三纪断陷作用形成的湖盆成为陆源物质汇集和水生生物大量繁衍的有利空间,堆积物质丰富;湖相泥岩有丰富的有机质,有机碳含量为0.7%~3.27%,氯仿沥青“A”含量为0.053%~0.35%,总烃含量大于500mg/L;干酪根有多种类型,围绕断陷盆地中心呈环带状分布。老第三系生烃层位多,烃源岩厚度大,凹陷不同部位烃源岩达到门限深度有先有后,生烃期有早有晚,使得凹陷普遍具有长期生烃和多期生烃的特点。埋深大的烃源岩经历了完整的生烃演化过程,已进入高成熟生油阶段;在浅部位的烃源岩则处于低成熟或未成熟阶段[9]。
老第三纪是主要烃源岩沉积建造时期,同时也是储集岩形成的重要时期。老第三系各主要的储集体是沉积于湖盆水体中的各种砂体,如三角洲、扇三角洲、浊积扇和滩坝砂体,其次是河流相和冲积扇砂体。三角洲和扇三角洲砂体规模较大,是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有利储集体。由于老第三系各种砂体邻近生油岩系,生储盖配置好,构成了渤海湾盆地最重要的储集体。新第三系河流相砂体广泛发育,区域性覆盖在老第三系之上。它本身没有生油能力,主要由于断层或不整合沟通了老第三系源岩而形成油气藏。因此,渤海湾盆地新第三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新第三纪断层活动的地带[10]。
3.6 “新生古储”油气藏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渤海湾盆地发现了任丘古潜山油田,从此掀起了华北地区在古老地层上勘探“新生古储”油藏的高潮。
渤海湾盆地在中生代隆起过程中的侵蚀作用使老第三系烃源岩与古生界乃至太古界地层直接接触,所伴生的溶蚀孔洞和裂缝使前第三系具备了油气储集空间和渗透性,从而为“新生古储”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新生古储”成油组合是以前第三系古潜山油藏为主、中生代时期为隆起区,是潜山油气藏集中聚集区。大量侵蚀作用使古生界乃至太古界裸露地表,形成溶蚀和裂缝储集空间;老第三纪差异块断作用使老第三系烃源岩与古潜山断块直接接触,油气或通过断层或通过不整合面运移并聚集其中,断层面和不整合面是向潜山供油气的主要通道;老第三系不渗透泥岩覆盖其上,石油气免于扩散,并形成潜山圈闭。例如任丘古隆起或千米桥潜山[11](图9),主体地层是中、新元古界或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在第三纪早期古潜山解体,基岩块体发生强烈块断翘倾活动,翘升一侧成为潜山或凸起,倾伏一侧沉降为老第三系生油岩分布的断层凹陷,这样就使得潜山与老第三系生油岩或上下叠置或左右相连,使老第三系生油岩与潜山能够直接或间接沟通,这就是潜山油气藏与生油凹陷广泛分布的基本条件。
图9 黄骅坳陷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剖面图
参考文献
[1]田在艺,张庆春.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2]田在艺,张庆春.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油气[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3]郝石生,高耀斌,张有成,等.华北北部中新元古界石油地质学[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
[4]程克明,王兆云,钟宁宁,等.碳酸盐岩油气生成理论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5]王兆云,程克明,杨池银,等.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带下古生界原生油[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24(3):1~4.
[6]王兆云,何海清,程克明.华北地区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勘探前景[J].石油学报,1999,20(2):1~6.
[7]王铁冠,王飞宇,卢鸿,等.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带奥陶系油藏的油源与成藏期次[J].海相油气地质,2000,5(1,2):47~54.
[8]葛泰生,陈义贤.辽河油田石油地质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9]帅德福,王秉海.胜利油田石油地质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10]唐智,吴华元.华北油田石油地质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
[11]杨勇,王建富.欠平衡钻井技术在大港油田古潜山勘探中的作用[J].勘探家,1999.4(3):45~48.
2024-11-04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