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牛”一词最初出现在《左传·哀公六年》书中,讲述了关于齐景公的故事。相传他有个小儿子叫做荼,他非常喜欢这个小儿子,经常带着他玩耍。有一次父子两个在园子里玩耍,齐景公口中叼着一根绳子,然后让小儿子荼牵着,来逗他开心。但是没想到的是,荼一不小心摔倒了,绳子一用力,把景公的牙给拉断了。后来,齐景公的大臣鲍牧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孺子牛”一词便由此得来,表达齐景公对于小儿子的过分的溺爱。
后来,近代文学家鲁迅,也用过“孺子牛”一词。但是两个人笔下的“孺子牛”含义发生了变化。他是这样说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来表达其对于国家、人民、民族深厚的爱。从此,人们慢慢接受鲁迅笔下的“孺子牛”的新的含义:比喻为了某件事情甘愿无私奉献的人。这一词的含义由贬义变成了褒义。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描述了鲁迅先生是对于祖国的深沉的情感,赋予了“孺子牛”新的含义。近代的中国,内外交迫,人民面临封建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人民思想腐朽。鲁迅先生最开始学医,后来发现救人的思想比救人的身体更为重要。遂转而学文。鲁迅先生对于我国思想解放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敏锐的笔触,为我国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就是中华民族的“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