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面食的话,大家可能就会想到北方,因为自古以来都是北方吃面食比较多,并且做的也是很美味的。自己就是一个来自西北的女孩,我觉得北方的面食做的可以说是很美味劲道。
那么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岐山臊子面,可以说是西北的一道传统美食了。如果小伙伴喜欢吃面食的话,那肯定是知道臊子面的,其实臊子面的意思就是用肉丁来做面食。北方的话一般一天三顿都是面食,大多都是自家制作,不像南方如果想吃面食的话,可以去大街小巷品尝一下。
那么臊子面到底是从哪里流传过来的呢?它发源于岐山一带,并且自西周王朝开始就时代流传了至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了。
周人最初在岐山的脚下定居,长期的生活在岐山一带。岐山一代蛟龙兴风作浪危害庄稼和百姓,有一天周文王就率族人外出狩猎,遇到了这只蛟龙,正当蛟龙在发威之时,周文王一声令下,万箭齐飞,这只几千斤重的蛟龙就从空中跌落下来,文王命令把蛟龙剁成肉块,做成臊子调成蛟龙汤,又把煮好的面条盛在碗里。由文王亲自掌勺舀汤,这就是臊子面的由来了。
当然还有其他的说法,现在自己不是特别的关心臊子面是怎么来的,我觉得怎么样能够把臊子面做得更加的美味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臊子面的做法很简单的,除了臊子再准备一些蔬菜,自己在家里就可以准备动手做了。自己就比较喜欢在家里做,因为可以添加一些自己喜欢吃的蔬菜,这些在外面是没有的。
1说古时候(距今约三千一百年)有一天周文王带领族人外出打猎,行至渭河畔,见一蛟龙从水中腾空而起,张牙舞爪,遮天蔽日。原来这条蛟龙经常兴妖作怪,残害百姓。人们早对这条吃人的大蛟狠之入骨,周文王一声令下,大伙一起张弓放箭,大蛟的两眼被射瞎,喉咙被射穿,挣扎一会儿,就从空中跌落下来。周文王走进一看,见这条大蛟足有五丈多长,几千斤重。据说蛟肉味道鲜美,人们吃了可以驱恶除邪,延年益寿。周文王命部下把蛟龙抬回去,剁成很小的肉块,做成臊子,放在几十口大锅里调成蛟肉汤。部族中所有人都将面条捞在碗里,周文王亲自掌勺舀汤。人们吃碗面后,又将汤倒回锅里(浇)汤面)。这样,万余人都尝到了蛟龙肉。这蛟龙面,就是臊子面的前身。面条的这种吃法世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2说来源于唐代的“长寿面”。臊子面是在唐代"长命面"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余为座上客,举箸食汤饼。"面条一类的食品,在唐代称作"汤饼"指的就是"长命面"。它是唐朝时款待客人的佳点。相传,苏东坡在陕西为官时,特别喜食这种面条,并写下了对它的赞美诗句:"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
3说臊子面也称“嫂子面”。相传周文王年幼父母双亡,一直靠嫂嫂抚养成人。有一次出征中途遇到瓢泼大雨,风寒入骨,服过百药不见起色,数日卧床不起,嫂子得知后亲自下橱,为文王擀制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文王吃的大汗淋漓,精神焕发,病也好了很多。后来为了纪念嫂嫂遂取名“嫂子面”。关中一些地方由于方言发音问题会将臊子面读哨子面。这就不难解释你在陕西很多饭馆菜单上看到哨子面这个称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