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感觉题主是一个历史比较浅薄的人。既然是史记浅薄之人,那么我们不妨翻开那页篇章,追随《明史》的脚步去看看那段浓厚的时光。
历史记载太子朱标,是元至正十五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母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孝慈高皇后马皇后,当时朱标出生时,他的父亲朱元璋还正在攻打集庆(南京),太子朱标的出生,对于战争中的朱元璋带来的莫大的鼓舞。朱元璋听到太子朱标出生的消息还特地跑到当地的一座山上刻上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而且还对这个儿子抱有很高的期望,至正二十年便让大儒宋濂成为朱标的老师。
转眼间来到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吴王。马上就立朱标为世子,并且到至正二十七年,派十三岁的朱标赴老家祭拜祖先,也希望借此机会锻炼他将来成为君王的本领。而且临行前老朱还教诲他:“古代一些君王,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民间百姓的疾苦,而且在位期间勤俭守成。你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习于安乐,这次外出多去体会一下百姓的生活,多去体验一下人生百态,要认真的寻知父老,知道我的创业不容易。”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标被立为太子。朱元璋对朱标极其爱护,命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并选拔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辅导太子!尽管朱标生于安乐,但并无纨绔之习。他长大后,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而且还虚心求学,对宋濂等人言必称师父,后宋濂一家牵扯进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力保,才得免一死。
后来朱元璋而且还把他安排朝堂听政,让他每天都和大臣们见面,让他接触各种衙门报告,学会办事。当然老朱他这个儿子事事总和老朱顶着干,但是朱元璋也是潜心教诲并无责怪。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其他的兄弟们不可能和他争太子的。因为从一开始就被立为世子,再到洪武元年被立为太子,别人想争都争不了。
当然朱标对他的兄弟们也是非常的好,老朱经常责怪他们的兄弟,他在自己父亲面前经常替兄弟们求情,所以他的兄弟们也都非常的服气他。如果下面的兄弟敢有一点不服之心,老朱非得剥了他们的皮不可。而且《皇明祖训》里面对立储君这条非常严格。
朱元璋定的规矩,嫡长子继位,当时的马皇后没有孩子,李淑妃的朱标由马皇后抚养,名义上成了嫡出,朱棣其实也是由马皇后抚养的,除了朱标立为皇太子外,其他的九个儿子,一个从孙都封了王,而且还有藩地。
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境内自行选择自己的官员,藩王还拥有三护卫和卫军,所以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没有人愿意作乱,自己在藩地跟皇帝没什么区别,没必要冒着杀头的危险跟朱标争这个太子,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实力还是比较强,既然他能分给这些王爷藩地,同样他也能收回来,所以这些人不敢争这个位置。
也有人劝过朱元璋这样不行,不能设立藩王,怕藩王的地位太大了,但是朱元璋觉得这是在挑拨他和子孙们的骨肉关系,坚决自己的想法,前后三次分封,实际上分封了二十三个儿子和一个从孙,也就是说他在位的时候总共二十四个藩王。
后来皇太子换人了,换成了朱允炆,那朱棣能干吗?朱标不当太子了还有我呢?你把孙子提拔上去算什么,可以不跟自己的兄弟争,因为那是名正言顺,其实第一个破坏规矩的人是朱元璋,是朱元璋做了错事,当时不让朱允炆当皇帝,直接让朱棣当皇帝或许后面就没这么多事了。
这么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守规矩,大家都在这个道上直行,可你偏要画圈,那最后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一生骁勇善战也有一定的谋略,才能登上帝位,开创到大明王朝。他一生子嗣很多,算起来一共有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有许多皇族兄弟为争夺皇位而争吵不休,但朱元璋的儿子没有一个敢与朱彪争夺皇位。即使是将来敢于篡夺王位的朱棣,也不得不忍受那是因为朱标有名师教导和朱元璋的宠爱更是大明王朝的嫡子才没人敢争太子之位。
朱标是朱元璋的妻子孝慈高皇后生的,所以朱标也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朱元璋对长子寄予厚望,并早早找到了一位著名的老师来教朱彪。当朱元璋第一次确立自己为吴王时,他立即立朱标为太子。此外,朱元璋还悉心教导朱标,朱标应该学习古代圣人君主的榜样,懂得如何同情和观察民情,了解人民的生活,了解朱元璋创立天下的困难。
在后来朱元璋见朱标越来越大,已经渐渐懂得了整理政务和治理国的事,就把一切政务交给朱标去处理,让他慢慢的练习每天面见大臣,听听国家的事情学习批阅奏折,朱标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治国理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就是因为朱标有能力,还为人还比较的仁厚,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朝廷大臣还是百姓的心目中朱标都有很高的地位,朱元璋也相信朱标当上太子之后,也兢兢业业为国家做贡献,兄弟们也都认为,太子朱标就一定是将来的皇帝。自然而然就不去正皇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