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阿密达喊着要杀康熙,康熙为何还会送他一把短剑?
《康熙王朝》中,作为帝王的康熙要维护皇帝的威严,就必须无情;但是作为常人,康熙也有悲欢离合,也有人之亲情。他送给阿密达一把短剑,就包含了他的无情与有情。
第一、阿密达与康熙的关系,源自一段无可奈何的政治婚姻
康熙在全力对付郑经时,噶尔丹趁火打劫,先是攻占喀尔喀蒙古,接着威胁康熙嫁女儿。康熙不能两线作战,只能被迫接受和亲,用最心爱的女儿蓝齐儿,暂时稳住噶尔丹。但翁婿两,就此结下国仇家恨。
蓝齐儿到了草原,生下阿密达,也就是康熙的外孙。康熙对这位蒙古外孙,爱屋及乌,人未到礼先至,送了一顶小花帽。但阿密达毕竟是噶尔丹的儿子,从小生活于草原,当父亲与外公发生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站到了父亲身边。
后来,康熙与噶尔丹打得你死我活,最后噶尔丹被打死。阿密达记住了康熙的杀父之仇,誓言要为父报仇。这时的两人,就不单是外公与外孙的关系,也多出一层仇人关系,如同一把双刃剑。
第二、作为外公,康熙不愿意跟外孙计较,剑如同一个小礼物
外公疼外孙,父亲疼女儿,都是人情所致。有钱的外公,送外孙一辆车也司空见惯;条件差点的,也会送个玩具或者给点零花钱。小孩子出言不逊,外公也不会真的往心里去。
康熙富有四海,面对阿密达的吵闹,送他一把短剑只是疼外孙的“开场白”,接着又册封他为准噶尔汗。
一把普通的剑,作用不大,但天子送的剑,意义就不一般了。
当时的准噶尔元气大伤,噶尔丹死后群龙无首,康熙虽封阿密达为汗,但外孙还小,与蓝齐儿孤儿寡母,不一定驾驭得住下面的人,没准就被人“收编”。
康熙送出的天子剑,可以提升阿密达的权威,表示对其身份的认可。准噶尔部的人,刚刚领教过康熙的厉害,看到康熙的剑,多少会有几分忌惮。因此,这把剑无形中起到护身符的作用,能保佑蓝齐儿与阿密达母子平安。
第三、作为皇帝,康熙的行为带有政治考量
当时的情形是,康熙御驾亲征,彻底打败了准噶尔汗国。但为了这场胜利,康熙付出有多大?
一、兵者,国之大事。既然打仗,肯定有人员伤亡。不管是清军还是准噶尔军,都是康熙的子民;不管谁胜谁败,只会加重彼此仇恨。
二、每次打仗,都要烧钱,而且数目巨大。就说清军这边,开战前几年,康熙就让魏东亭准备三千万两专项资金。这笔钱,归根到底都是来自普通百姓。如果没有战争,这些钱可以减轻百姓负担,可以充实国库,可以让康熙盛的泡沫更少一点。
三、康熙为了延缓战争的到来,与蓝齐儿天各一方。
康熙在战争的过程中,看到的是生灵涂炭,看到的是水深火热,看到的是生离死别,连舅舅佟国纲也不幸阵亡。他终生行仁政,不到万不得已,根本不想兵戎相见。
但是,阿密达毕竟只是小孩子,他体会不到战争带来的危害,只会因为杀父之仇而记恨自己的外公。康熙封了阿密达汗位,想要保持和平,就必须从娃娃抓起,让阿密特从小就没有报仇的心理。否则,娃娃长大了,就会是另外一个噶尔丹。他送短剑的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层含义。
剑可以是礼物,也符合草原的尚武精神,但剑也是兵器,可以杀人。在权力与仇恨面前,各种父子相残、亲人相杀的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游牧民族。
剑在康熙手里,可以杀掉任何不听话的臣子;剑在阿密达手里,也能杀掉他面前的仇人。
康熙用剑在告诉阿密达,你想平安无事,就将此剑当做外公送的礼物;你想为噶尔丹报仇,那长大后拔出此剑,大家兵戎相见。小孩子经过一番恩威并施,软磨硬泡,多半也就乖巧了。
同时,康熙也是在用剑提醒身边的蓝齐儿,阿密达是你生的,你有责任教他如何用剑,是剑拔弩张还是解剑拜仇,你看着办。
一把短剑,两个意思,亦礼亦兵,亦私亦公,融合了外公的温情与帝王的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