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好看吗?
在我看来,《潜伏》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是一部很人性化的、家庭伦理肥皂剧式的谍战剧,而它骨子里又是极度的理想主义,这是它最打动我的地方。
在接受各种媒体采访的时候,导演姜伟反复说《潜伏》是一部关于信仰的戏,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部关于理想主义的戏。信仰就是别人代替我们在思想?虽然可能没有这么绝对,但信仰和口号一样,它在很多时候的确是很可疑的。如果信仰靠得住,中国也就不会出现这么多贪官,朝鲜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段子:一个人吃饱全国不饿的金正日据说是朝鲜唯一的一个胖子。在《潜伏》里,余则成几次谈到信仰,但说实话,我并不认为余则成有多坚定的信仰,他有的只是年轻人特有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很简单、很朴素,就是希望这个国家能变得更好,这个国家的人能活得更好。
理想主义意味着一无所获?对于个人来说也许是这样,但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年轻人的理想主义却是一种很重要的推动力——这一代年轻人的理想主义碰壁了,失败了,下一代年轻人的理想主义紧跟着又登场了,又开始战斗了。
刚刚看完《潜伏》的最后一集,我也未能免俗地痛哭流涕了一把。
机场的那一段非常感人。 他们离得那么近,又那么远。之前我妈不理解,为啥余则成不让翠平见他,其实我有一点懂,他是要翠平去取留在鸡窝里的胶卷,因为此刻已经没有人能够托付了。
余则成曾经说过,只有活着才能在一起。可是他们没有想到,那一条窄窄的海峡,今后会将他们永远地隔开。
也许以后的某一天,他们的女儿会问妈妈,爸爸呢?爸爸是什么样子的人?翠平一定会咧着大嘴骄傲地对女儿说,你的爸爸虽然眼睛小小的,但是他是个英雄,他聪明,勇敢,还有哦,他学老母鸡学的很像呢!
可是爸爸为什么总也不回来呢? 那不是为了信仰,是命。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信仰的力量可以很强大,也可以很弱小。在无常的命运面前,其作用微乎其微。
余则成还能怎么样呢?已经无处可去了,何况继续潜伏是他和翠平之间唯一共同的联系了。虽然永不能相见,但是他知道,在战场的某一个角落里,翠平与他同在。
结尾处,余则成看着墙上的结婚照,一定是想起了在他的生命中,也曾经有这样一个女孩,她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稀里糊涂地就和他拜了天地。可是他留给她的,只有一个没来得及起名字的女儿和一张伪造的结婚证。他娶的,只是记忆里的翠平,他甚至不知道她的真名叫陈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