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修辞手法有哪些

 我来答
沧月楚歌

2020-10-20 · 活到老学到老,专注感情问题。
沧月楚歌
采纳数:3316 获赞数:1136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修辞手法详解:比喻,借代,夸,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用典,点化,双关,互文,同感,反复。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打比方的双方要有共同特征。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作用是揭示文章中心,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文学的(句子)感染力。进一步增强联想;创造文章的氛围。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7、对偶:对偶,指的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最经典的就是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于对偶的判断,一个在于句式一个在于情感。句式要相似,情感要相同。

8、借代:指的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一般分为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可能有同学认为,比喻和借代有些相似,的确,没有经过系统分析的话,比喻和借代是有些相似,但是经过分析的话,比喻和借代却是很好分辨的。比喻中出现的两种事物或景物是没有关系的,而借代里出现的两种事物或景物,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生活导师上官姐姐

2020-10-20 · TA获得超过3.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2万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939万
展开全部
一、比喻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1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

3对事物进行比喻:

用比喻来对事物某某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4对道理进行比喻:

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构成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二、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1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2用拟人化手法,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某某感情,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三、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四、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种类:

(1) 向上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往多处说)

(2)向下夸张(故意往小处、少处、短处、弱处等方面说)“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割的日子到了。”(故意往时间短处说)

(3)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五、对偶

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组成。作用:使文章整齐匀称,有高度的概括性,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1)正对 (上下两联是相似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衬托。)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反对 (上下两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

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3)串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果)

“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假设)

六、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1)排比说理: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述详尽、透彻、严密,语气强烈,无可辩驳。

(2)排比抒情:使文章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并使文章音节铿锵,语势得到增强

(3)叙事排比:使文章深刻细致,层次清楚,表述全面,有一气呵成之感。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1)分句排比

“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2)句子成分排比(多为词组)

“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七、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八、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1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2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中能强调论点。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船帆煇

2020-10-20 · TA获得超过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9万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624万
展开全部
一、比喻

(1)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2)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3)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二、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三、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四、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五、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六、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满招损,谦受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七、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八、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九、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十、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十一、设问

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

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笑笑聊聊影视
2020-10-20 · TA获得超过28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3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5万
展开全部

修辞手法有哪些?具体都有什么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梦莹河CN
高粉答主

2020-10-20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9万
采纳率:17%
帮助的人:3584万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