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兄终弟及的皇帝,哪个更有名?
历史上兄终弟及的皇帝不少,但是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皇帝无后而立皇帝的兄弟。
比如明朝天启皇帝死时无后,由弟弟继位,这就是明崇祯皇帝。
不过华夏两千多年王朝历史上确实也有部分朝代或者割据政权实行过制度性的“兄终弟及”,这里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
当然,几乎所有制度性“兄终弟及”的王朝和割据政权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一、有强大的外部威胁,所以必须实行“兄终弟及”制度保证家族的安全。
二、一旦外部威胁消失,那么制度性的“兄终弟及”也随之取消了。
首先制度性的“兄终弟及”起源于中唐以后的割据藩镇。
安史之乱后,唐朝节度使基本上都成为半独立势力,发展到后来节度使甚至成了藩镇士兵利益代言人或者说领头人,如果节度使不能为藩镇士兵谋福利,或者说不能很好的让藩镇士兵服从,那么藩镇士兵甚至会赶走节度使乃至于杀掉节度使全家,换一个新节度使。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节度使为了保全家族,愿意让自己弟弟继承自己节度使的职务。
比如说五代十国里的南汉政权,南汉实际创始人是晚唐清海节度使刘隐,刘隐经过多次征伐,总算是稳定了两广地区的地盘,然而正在这个时候刘隐得了重病,刘隐没有让自己儿子担任清海节度使,而是让自己弟弟刘䶮继承了清海节度使职务。原因就是当时刘隐和占据湖南的马殷交恶,他担心自己儿子没办法抵御马殷对两广的侵扰。
而五代十国时期因为承袭晚唐旧习,制度性“兄终弟及”的情况特别多,比如南汉的对头,马殷建立的楚国也是制度性的“兄终弟及”。
马殷虽然占据了湖南,但是他深知湖南四面受敌,所以他临死前交代楚国国王位置必须“兄弟交替”,就这么,五代十国里的楚国一直到灭国,都是马殷儿子们相继担任国王职务。
还有就是北宋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我以前回答里说过多次,这里就不多说,只说一点:宋太祖确实是传位给自己弟弟的,为此,宋太祖故意没有加封他两个儿子为王,要知道宋太祖长子赵徳昭当时已经20多岁了,完全有资格封王,但是宋太祖故意没有封王,就是为了表明赵光义皇位继承人地位不可动摇。
北宋宋太祖与宋太宗兄终弟及后,之后就是金国,金国建国之初其实也是实行制度性“兄终弟及”。
比如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去世后,皇位传给了自己四弟完颜吴乞买,这就是后来的金太宗。而金太宗也没有传位给自己儿子,而是立兄长完颜阿骨打之子完颜亶为皇位继承人,这就是后来的金熙宗。
虽然北宋与金都曾经把“兄终弟及”制度化,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说,“兄终弟及”制度化能进行下去的前提是必须由强大外部压力。
宋太宗继位后,北宋外部压力逐渐削弱,北宋逐渐稳固,也就不再需要“兄终弟及”了,金国情况也是如此。
作为反例,五代十国的楚国,因为本身四战之地,一直有强大外部压力,所以楚国制度化“兄终弟及”一直没有取消,一直到最后灭国。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统计范围仅限于中原正朔,而不包括“五胡十六国”、北朝、“五代十国”中的“十国”等非正统王朝皇帝;蒙元政权的统治者多称大汗而非皇帝,清朝皇位传承则无“兄终弟及”现象。
(一)兄终弟及制度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周人在改朝换代问题上对殷商作出了全新的改革,在商代使用兄终弟及制度,哥哥死了弟弟继位,实行平辈权力转移,而周人把平辈转移变成了父子相承,叫做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非常的重要。有多重要?这一点在王国维先生在《殷商制度考》这部书中解释德很清楚,之所以不再兄终弟及,而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是为了平息政治斗争,他说:兄弟之情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之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兄弟之间常有争位的事情发生,因为兄弟之间不如父子,这就是赤果果的人性。
那么,为什么兄终弟及制度特别的不稳定,而嫡长子继承制特别的稳定?这跟候选人的人数有关系,嫡长子继承制的候选人只有一个,而兄终弟及制度特别麻烦。王国维先生接着说,特别是弟弟传给第2代的时候,传到老五,没有老六,只能从第2代开始传,按道理来说应该传给大哥的大儿子,也就是大侄子,但是从人性的自私的角度,他肯定愿意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就是兄弟及制度不稳定的原因所在。
所以,我们纵观这些中原王朝所谓的兄终弟及皇帝之间,总是伴随着很多人的暴毙与离奇死亡。
(二)兄终弟及统计
先说汉晋的:汉少帝刘辨与汉献帝刘协,二者父亲为汉灵帝刘宏,分别为长子与次子。晋惠帝司马衷与晋怀帝司马炽,二者父亲为晋武帝司马炎,分别为次子与25子。 晋成帝司马衍与晋康帝司马岳,二者父亲为晋明帝司马绍,分别为长子与次子。 晋哀帝司马丕与晋废帝司马奕,二者父亲为晋成帝司马衍,分别为长子与次子。 晋安帝司马德宗与晋恭帝司马德文,二者父亲为晋孝武帝司马曜,分别为长子与次子。
再说南朝的:宋少帝刘义符与宋文帝刘义隆,二者父亲为宋武帝刘裕,分别为长子与第3子。 宋后废帝刘昱与宋顺帝刘准,二者父亲为宋明帝刘彧,分别为长子与第3子。 齐郁林王萧昭业与齐海陵恭王萧昭文,二者父亲为齐武帝萧赜长子文惠太子萧长懋,分别为长子与次子。 齐东昏炀侯萧宝卷与齐和帝萧宝融,二者父亲为齐明帝萧鸾,分别为次子与第8子。
接着是唐宋:唐中宗李显与唐睿宗李旦,二者父亲为唐高宗李治,分别为第7子、第8子。 唐敬宗李湛与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三者父亲为唐穆宗李恒,分别为长子、次子与第5子。 唐僖宗李儇与唐昭宗李晔,二者父亲为唐懿宗李漼,分别为第5子与第7子。
后梁废帝朱友珪与后梁末帝朱友贞,二者父亲为后梁太祖朱温,分别为次子与第3子。 宋太祖赵匡胤与宋太宗赵光义,二者父亲为宋宣祖赵弘殷,分别为次子与第3子。 宋哲宗赵煦与宋徽宗赵佶,二者父亲为宋神宗赵顼,分别为第6子与第11子。 宋钦宗赵桓与宋高宗赵构,二者父亲为宋徽宗赵佶,分别为长子与第9子。 宋端宗赵罡与宋怀宗赵昺,二者父亲为宋度宗赵禥,分别为长子与第3子。
最后是明朝:明英宗朱祁镇与明代宗朱祁钰,二者父亲为明宣宗朱瞻基,分别为长子与次子。 明熹宗朱由校与明思宗朱由检,二者父亲为明光宗朱常洛,分别为长子与第5子。 明绍宗朱聿键与明文宗朱聿鐭,二者父亲为明宣帝(追封)朱器墭,分别为长子与第3子。
(三)兄终弟及总结
所以,从我们对于20对“兄终弟及”皇帝,其中以第11对最为独特,第11对包括三位皇帝:唐敬宗李湛(824—826年在位)、唐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以及唐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兄弟三人接连为帝达22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要说哪个更有名,或许可能是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个难兄难弟所造成的“靖康之变”了吧,毕竟岳飞的一手满江红,将两人彻底绑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