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赢稷为什么杀白起呢?
同样的例子其实贯穿整个中国史,这是帝王术的直接体现。
一个臣子是否会影响帝王的根基,并不是看这个臣子是否忠心,是否会造反,而是看这个臣子是否有能力造反,如果有,那么作为帝王就需要毫不犹豫的杀掉他。
所以虽然白起对秦昭襄王忠心无比,没有造反的念头,但是白起确确实实有了造反的能力,这一点才是真真正正导致秦昭襄王必须杀掉白起的原因!
归根结底,还是长平之战坑杀了四十万赵军。
因为这件事儿,当初想要趁胜追击灭掉赵国的白起,却被听信了范睢谗言的秦王召回不许出兵了,因此就让白起对秦王和范睢二人心中有了隔阂。
后来再次攻打赵国,秦王一请白起,白起称病不起,后来却久攻不下,于是二请白起,白起却因为当年长平一战积怨太多,且时机根本不够,便给拒绝了,可是秦王不听,换了将领继续打,结果还是打不下,于是三请白起,结果白起还是不愿去,甚至怪秦王不听自己的建议,秦王身为君主,终于怒了,强制性地叫白起上阵,白起没办法,于是拖着病动身,可是还没到战场,范睢便唯恐白起的功劳大了危及自己的地位,再进谗言,秦王以为白起拖拖拉拉是不愿意服从他的命令,最后闹得君臣失和,于是赐死了白起。
所以赐死这件事儿,一是因为当年的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如果没有坑杀,那么赵国百姓也不会如此怨恨白起,誓言要在战场之上取下白起首级;二是因为有范睢这样的心胸狭隘,不顾国家大义的人在前,如果没有他,秦王也不会与白起二人心生间隙,更可况,当初秦王还派遣范睢去请求白起出战,白起与范睢二人有隔阂,怎么可能出战?
所以白起的死,实在是千古遗憾,不然,秦国在已经是提前个四十年的时间灭了赵国,甚至其他诸国了。
白起抗旨不去攻打邯郸,最后虽证明白起的判断是正确的,却让秦王颜面扫地,于是秦王让白起归隐。
当时秦王是没有打算让他死的,可白起的存在对于另一个人来说是个威胁估计大家也猜到了,这个人就是范睢,秦王也架不住范睢的煽风点火。白起才走在咸阳城外十里,白起接到了赐死的命令。
时代车轮滚动到现在,无论做什么事情,成绩只是一方面,有没有人在您的老板面前捅你的马蜂窝才是成败的关健因素!
白起秦国名将,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一生既战功赫赫荣封武安君显贵一时,同时又因杀戮太重被后世称为杀神。他也因一生战功被昭襄王猜忌,先因违抗命令拒不带兵出征而获罪被贬为士兵,后又遭丞相范睢进谗陷害最终被昭襄王赐死,含恨自杀而亡。可惜一代名将,最终落得悲惨结局。
为大秦帝国创下不世之功的白起却未得善终,并死于自己效忠的君王手里,实为可悲,但纠其原因,可归纳为政治失利、君臣失和、言行失当。
为何说政治失利呢,其实白起算是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在其军政生涯中,是魏冉一直向秦王推荐并给予机会,然而晚年的魏冉却也不懂收敛,被范睢设计谋害而死。那么这就造成了白起对范睢的矛盾,毕竟魏冉对于白起来说是恩人、是伯乐。那么应侯范睢这样的政治高手更明白这一点,因此在秦昭王的身边捅了白起最后一刀。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为士武,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君臣失和主要开始于长平之战这个节点上,在白起赢得长平之战之时,是上书要趁势直取邯郸的,这个时候是有利于秦国的,在白起的战略思想上,乘胜攻伐赵国的都城是最佳的机会,而秦王却未以批准,其实站在秦王的角度上也能理解,长平之战不仅仅是一场漂亮的胜利,在这场战役里,双方相持的时间太长,造成双方的国力消耗都很大,即使秦国攻下邯郸,不敢保证其余国家会坐视不管,而秦国在如此巨大的消耗下,不具备应付其余国家联军的,因此会造成其余国家瓜分战果,对于秦国来说,利益没有达到最大化。
错过此机会后,在白起看来,秦国是需要休养生息的,但不久秦王却要发兵攻赵,白起欲劝阻秦王,但秦王不听,派王陵攻打邯郸,秦军大败损兵两万有余,这时候秦想到了白起,欲让白起带兵再战,然而白起不但称病不出,反而讽刺秦王不听他的意见导致秦国白白牺牲两万将士,这也引得秦王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