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岁到30岁,怎么规划人生最重要的十年?
《资治通鉴·周纪一》中有一段话:“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产生于微小而后逐渐发展壮大的,圣贤考虑深远,所以对微小的变故能够谨慎对待并处理;一般人见识短浅,所以必定等弊端大了才设法补救。矫正细微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救治严重的大害,则竭尽所能也不能成功。
职场同样如此。一个22岁的年轻人犯的错误再严重,也依然会有补救的机会,因为年龄就是他最大的资本,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去纠错。假如一个30岁的人还在犯错误,那么,要想弥补这个错误,你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就要呈几何级增加。哪怕你是清华毕业,可能也无能为力。
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都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很多人成天忙忙碌碌,但一天下来却不知道这一天在忙些什么,有什么价值,成天都在瞎忙。因为,他忽略了两个最重要的事实:1、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2、根据帕累托法则,只有20%重要的事情,会决定80%的结果。所以,基于这两点,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20%最重要的事情上,因为这些事情会对未来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值得我们为之付出80%的精力。假如你将大部分的精力浪费在80%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你会发现,你所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你几乎每一天都会处于忙碌的救火状态。
我们每个人都期望在职场上发展顺利,谁都不希望走弯路。在人生前进的过程中,要解决的无非就是两个问题:1、方向问题: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长远的发展方向在哪里?2、方法问题:我应该怎样做?要想实现某个目标方向,我应该分几步?每一步应该干什么?先有方向,再有方法;先有选择,再有努力。所谓选择大于努力,就是指的是首先要确定方向问题(选择),再确定方法问题(怎样努力)。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浅显易懂,但在现实中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
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个客户,211院校毕业,专业也不错,在大学期间的表现也非常不错,社团、实习、实践经历也非常丰富,毕业后有过两段工作经历,都是与销售相关,他的业绩表现也非常不错,经常是销售冠军。但因为在求职的时候没有认真思考职业生涯问题,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都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所以他最终选择的都是规模不太大的公司。因为公司经营不稳定,他觉得不靠谱,所以后来根据家人的安排进入了国有大型银行,成为一名派遣制大堂经理。但只干了不到两个月,他就感觉到痛苦不堪。他觉得作为一名派遣制员工,工作简单,没有地位,是不可能有太好的发展前景的。
相比较那些与银行正式签约的管培生而言,自己就处于一个极度不受重视的位置上。于是,他决定去留学,两年的时间总计花费将近60万元。而等他留学回来之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银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管培生,从柜台开始轮岗锻炼。但这两年银行受互联网冲击比较厉害,业绩压力也很大,从柜台做起的日子里,他每天就要承担一定的业绩压力,但时常完不成任务,领导还天天指责他工作不努力,他也成天搞得心力交瘁、焦头烂额。在一次工作失误、被领导骂得毫无颜面之后,他开始认真地反思自己:当初一门心思要进银行,这个方向是否选错了?花了这么多精力和时间去留学,是否真的值得?
像这样的案例,就属于典型的时间管理问题,没有解决好最重要的方向问题,就盲目投入大量精力去申请学校,攻读学位,天天努力工作,结果却并不如意。假如他当初没有留学,以他的能力,选择一家有发展潜力的公司,继续担任销售岗位,完全会是不一样的结果,他完全可以发展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每一个问题产生时,都会有一个核心关键的战略突破口(病根),对于事情的全局走向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只要找到了这个突破口,再去思考具体的战术性解决方案(药方),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很多人在遇到职场问题时,连战略突破口到底在哪里都没找到,就急着从战术上进行突破。就好比病根都没找到的情况下,就着急开药方把药吞下去。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无论遇到什么职场问题,也不管是什么原因,第一想法就是一味地去选择读研或者留学。妄图以战术上的努力来弥补(准确地讲,不是弥补,应该是掩盖)战略上的不足,这恰恰是一种在高学历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懒惰、愚蠢和决策失误。
曾经看到过一段话,深有感触:很多人一生忙忙碌碌,最终却碌碌无为,大概都是因为在最重要的事情或者事情最核心的部分上偷了懒。但事实上,因为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偷懒懈怠了,所有其他的辛苦和努力都近乎于零。
对于年轻人来说,20-30岁这个阶段,是你们人生中最宝贵的黄金10年。因为年轻,你有很多选择的权利,也有选择的机会。因为年轻,你不用背负太多的家庭压力,你想去哪就去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正因为年轻,所以你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可培养潜力等等特质,在这个阶段都是最强的,用人单位也最喜欢这样的员工。即使你犯过错,他们也会对于年轻人拥有更多的包容度。年少轻狂的时代,谁没犯过错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在这最重要的10年间,你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而很多人却把这10年给浪费了。假如到了30岁以后这个年龄要想再重新选择,就会难上加难。我接触过很多年龄超过30岁以上想要再重新规划人生方向的客户,当回顾他们的职业生涯时,他们最深刻的教训就是没有及早考虑清楚方向问题,结果导致职业发展越来越被动。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前瞻意识,很多人往往都是在出现了问题之后才开始有职业规划的意识的。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人,他们无可避免地要犯一些错误。所以,针对这些人,根据我本人这么多年的生涯咨询经验,总结了在20到30岁这个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需要遵循的“2314法则”,可以有效避免浪费过多的时间。
2314法则,具体来说,指的就是将这10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2年探索期,3年试错期,1年定位期,4年积累期。
第一阶段:2年探索期
如果从18岁考入大学开始算起,此时的两年探索期,应该对应的是你的大三到大四这个阶段,你的年龄应该是20-22岁。
要想在职场上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前提是你得先对自身有一个最基础的了解和认知,也就是向内挖掘。正如我在另外一篇文章《所有的人生弯路,皆缘于你对职业规划的无知和误解》一文中提到的那样: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我是什么性格特质?我更擅长的是什么?我对哪些东西学起来上手更快?又有哪些东西是我感觉比较吃力的?什么样的事情才会令我产生内在驱动力?我喜欢与什么样的人接触和交往?我的交际沟通能力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水平?我的领悟和认知能力能够达到什么水平?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你得有一个最基本的答案。有些人对于自身的能力评价完全不靠谱,认为这个工作也能干,那个工作看起来也没那么难,而一旦实际上手去干,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
在探索期阶段,很多人依然正在读大学,他们尚没有走入社会。而进行自我探索的最好方式,就是尽可能多地参加社团、实习、实践等活动,在实践中认知自己、了解自己。有些人通过这样的实践,发现了自己团队管理的能力,有些人发现了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短缺,有些人发现更擅长创意设计,而有些人则发现自己更擅长统筹协调,等等。你身上所有的种种好的与不好的特质、擅长与不擅长的地方,往往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发掘出来的。而有些人就不那么幸运了,大学4年,有些人只会死读书,有些人沉溺于游戏,有些人只知道谈情说爱,他们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不了解自身,也无法培养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所以你会看到,有些人大学4年读完,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根本不需要自我探索,到时候做一个职业测试就行了。这种想法明显是一种误解。我们经常遇到一类客户,缺乏自我认知,他们在做测评的时候,各项测评的得分都很低,各项特质表现都很弱,并不突出。为什么呢?因为测评只是一个“梳理”工具,而不是“挖掘”工具。测评的结果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据你输入的答案,通过特定的逻辑进行梳理分析,看看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假如你输入的答案不准确、不客观,那么,它是无法给你提供正确的结果的。所以,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那些实践经历丰富的客户,在进行测评时,各项测评得分都很明显,高低之间有明显的不同,能够鲜明地反应出他身上的特质,这样的人在进行职业生涯方向定位时就很容易找到答案;而那些经历简单、对自我认知没有那么明确的人,各项测评并无突出项,只是很平淡的一种反应而已,在进行方向选择时往往也是困难重重。
所以,在大学期间尽可能多地通过实践来认知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最基本的人生探索。
第二阶段:3年试错期
此时的你,应该是22-25岁这个阶段。如果你参加工作,这个阶段对应的是刚步入职场的前三年。如果你读研,你可能刚刚研究生毕业,正准备步入职场阶段(两年制的研究生也只是仅有一年经验)。
大学期间没有接触职场和社会,只有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探索完成之后,人生会有两种选择:一是工作,二是读研。假如你选择去工作,而你对于职场没有充分的认知,同时也抱有很多的求职误区,这个时候走错路是很正常的。假如人生必须要通过试错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那么,不妨把时间限定在3年以内。此时,你可以通过不断换工作、甚至频繁跳槽,来了解职场,了解社会。同时,这个过程也可以视为上述探索期的一个延伸,通过试错来发现自己身上的一些特质,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等等,从而不断修正方向。
发现错误,及时止损,是这个阶段必须要牢记的8个字。假如一个方向不合适,最快一周、最慢半年,就需要重新优化和调整方向,千万千万不要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恋战不舍。上个月遇到的一个客户,5年换了3份工作,并且全部都是业务销售方向。我们看了她的测评结果,只用了5秒钟就判定她不适合这个方向。我们问她,明明这个方向不适合你,为什么不早做决断,而是坚持了5年?而她的回答则令人难以理解。她说:我一开始是对销售这个职位抱有幻想的,一开始我就感觉不太适合,想放弃,但身边同事又劝我不要轻易放弃,于是我尝试了5年,终于证明了我自己不适合做销售。
用3年的时间去试错,有些人足够幸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而大部分的人则不是那幸运,他们花了5年甚至10年的时间不断试错,也没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通过试错的方法来寻找方向,并不是一种十分科学的方法,并且成本和代价都极其高昂。一旦你折腾了3年都还没找到方向的时候,向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求助咨询,这才是最节省时间、节省精力、节省成本的问题解决方式。我们的很多客户,在试错两三年还没有找到方向的时候,都是通过参加第一职场网“教练式”职业规划来快速解决问题。
假如你没有选择去工作,而是读研,那么,如果你不喜欢你的本科专业,你可以通过读研的方式换一个您感兴趣的专业。但读了研之后,你是否喜欢这个硕士专业,你是否适合这个专业,毕业后是否打算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应该有一个定论了。据我所知,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喜欢自己的硕士专业的,他们出于种种原因报考了这个专业,但最终却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这个专业。假如你真的不喜欢这个专业,想换一个方向,那么,你期望朝着哪个方向去发展?如果你没有答案,你依然可以在读研期间继续第一阶段的探索期,通过有效的实习、实践经历,来发现和了解最真实的自己。
第三阶段:1年定位期
此时的你,已经来到了26岁的门槛上。在经历了两年探索期和三年试错期之后,假如你到这时候还没有明确自己适合干什么,那么,最好在你26岁的年纪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你接下来要前进的方向。尤其是之前的方向不太适合你、需要重新进行方向定位时,及时把方向问题明确下来,是影响你下一步成败的关键一环。在这一年中,你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3个方面:
1、界定求职边界。
明确自身优势,找到自身发展潜力,并进行准确的职位匹配。你应该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到底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你到底是哪块料,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答案,而不是活在这也能干、那也能干的自欺欺人的状态里。
2、完善知识储备。
你需要清晰地知道这个职位的招聘要求是什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标准,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招聘门槛,并提前3-6个月进行充分的知识储备。作为一个成年人,你此时应该清晰地知道如何补充自身的筹码,以便具备和面试官坐下来面对面谈判的权利。在我们以往的生涯咨询中,对于客户来说,这一步所耗费的时间是最长的。我见过的最愚蠢的转行做法就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只写了一张简历,告诉别人我要转行,然后让别人给你一个机会。这样做最终的结果就是:简历投递一个月无人理会,无法接受现实,转行失败,最终不得不干回老本行,或者被迫接受其他看起来是机会、但其实是陷阱的职业。
3、目标平台优化。
即使确定了方向,也进行了充分的知识储备,也有人愿意录用你,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行业、所有的公司向你抛出的橄榄枝都是可以同等对待的。如何更有智慧地选择offer,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你得知道什么样的舞台才更有可能让你成名成角,让你功成名就,才能给你提供更适合你的土壤、更好的成长机会以及更大的上升空间。这时候,考验的是你的行业/公司的筛选能力。很多人方向选对了,但目标平台的优化选择能力不够,依然会限制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这是决定转行成败最关键的临门一脚。如果这一步没走对,那么,则意味着你前面所有的努力都会功亏一篑。
我记得半年前曾经咨询过一个客户,在确定方向之后,也接到了许多份offer。但在进行一一评判之后,我们建议他统统放弃,继续寻找更合适的机会。而此时客户已经投递了几百份简历,耗时将近3个月,依然没有选到心仪的公司,心里难免有些焦虑。但考虑到长远发展问题,避免为以后的发展留下陷阱,客户最终听取了我们的建议,继续寻找合适的机会。最终,两周之后,终于有一家本地独角兽企业看中了他的潜质,顺利入职,为后续的职业发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开局。
顺便说一句:有少部分人会选择读博士。假如你的本科没选对、硕士也没选对,那么,读博士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考虑方向,争取对一次。假如你的本、硕、博三次方向选择都没选对,那我只能祝你以后的人生路途上能够多遇到一些好运气吧。
第四阶段:4年蓄能期
此时的你,已经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但到这个时候,你的任务只完成了一半,因为,选择了一个适合的方向,只是意味着你站在了正确的起点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能够顺利走到终点,这取决于你在前期能够积蓄起多大的能量。能量储备的多少,将直接决定了你未来到底能够走多远,有多大的后劲。
为什么要蓄能?因为接下来即将面临的是三十而立这个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假如能量不够,30岁之后,你就会慢慢垮掉。到了这个阶段,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结婚的压力,父母也会为你将来的终身大事操心。不仅如此,你还要面临结婚所带来的一系列压力,比如买房、买车、育儿、养老,等等。年龄越大,你会感觉肩膀上的责任和压力也越来越大,你的人生要承担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你不可能再像25岁之前那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要承担起这些压力,你必须要为未来的发展积蓄足够的能量,思考怎样能够不断积累自身的竞争力,把自己变得越来越值钱。
在这个阶段,你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战略层面的布局,同样也包括战术上的勤奋,以及思维意识层面的突破。你应该知道如何通过战略与战术的配合,构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管理系统,规划一条向上发展的路径。如果这个问题不想清楚,你可能一辈子只是站在这个正确的起点上,原地踏步,永远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才能迈向更远大的未来。
在我们的生涯咨询中,在确定方向之后,我统统都要花专门的时间,为他们制定一条长远的发展路径,告诉他们如何从更长的时间线规划自己,这其中的核心关键点又是什么,应该如何做才能保证不断提升自身的净资产,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假如没有这样的思考,充其量35岁就是你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以后的路就会越走越窄。但这个问题你不能等到35岁的时候再去解决,而至少要提前5年甚至10年,这样你到了35岁的时候才会有爆发式的增长。
不要在大势已去的时候想着从头再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周期和规律,只有踩准鼓点,才能获取最大的收益。对于农民来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是规律。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颗粒无收。如果你想投资一个新的产业,你也要知道其有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假如你想在衰退期赚一桶金,也是一件痴心妄想的事情。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25岁之前就是探索期,25岁-30岁就是积累期,30-35岁就是快速成长期,35岁之后就是爆发期,真正的职场红利,需要到35岁之后才能收获。
但我上面所规划的时间,指的是完成这件事的deadline,即最后期限。假如超过了这个期限,则意味着你将来要承担更大的损失,以及付出更多的成本才能扭转局面。这些时间总休上又分为两种类型:负债时间和资产时间。负债时间,指的是探索期和试错期,这段时间你只有投入,但却很少能够看到产出。而资产时间,指的是蓄能期,这段时间你能够看到自己的收获和回报。时间管理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尽量压缩和减少负债时间,增加资产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