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我们的什么?

 我来答
XY风适
高粉答主

2020-11-04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万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340万
展开全部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有利于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同学们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3、有利于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4、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2-06-17
展开全部



去年,朋友在参加教师公招时,遇到这样一道选择题:

某学生背诵复习资料时,在刚达到背诵的基础上,为了防止遗忘,又继续追加背诵了几遍,这种学习属于( )

A.适度学习
B.过度学习
C.掌握学习
D.意义学习

朋友选择了A(适度学习)。在他看来,为了防止遗忘,适当地增加几次背诵,是完全应该而且正确的。他的想法虽然不错,但正确的答案却是B(过度学习)。这让他感到很不解,适当地多背几遍怎么就过度了。

其实,很多人没有了解"过度学习"的真正含义,一看到"过度"二字,就产生否定思维,认为"过度"就会带来"物极必反"。但是,这里的"过度"并非大家想象中的那种"过度"。

一、什么是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是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研究遗忘规律提出的,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的记忆。

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过度学习是必需的,但超过了一定限度,效果将不再增加。一般说来,过度学习程度达150%时效果最佳,超过150%则效果递减。

德国心理学家克鲁格曾让三组受试者练习划手指迷宫:第一组受试者练习到恰能正确地划出手指迷宫为止;第二组多50%的练习;第三组多100%的练习。然后检查三组的保持量,结果第二组的记忆效果显著提高;第三组的记忆效果并不随之再有显著增长。

可见,"过度学习"不是毫无限制的"超度学习",而是可控范围内的"适度紧张学习"。

小兰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初二学生,2018年小升初考进了本地一所重点中学。在分班后的摸底考试中,他的成绩排37名(全班45人)。为了追上同学,他非常努力,别人在学习,他也在学习;别人在玩耍,他还是在学习。任何时候看到他,他都在座位上学习。然而,他的付出与收获却不成正比。初一结束时,他戴上了一副400多度的眼镜,而成绩却只提升了3名。

班主任找到他谈心。小兰委屈地说:"我常常最早到教室,又最晚离教室,但还是学不好,我太笨了!"真的是小兰笨吗?

通过分析,老师帮他找到了原因。原来,小兰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但大多局限于死记硬背,既不会归纳总结,又不敢请教老师和同学,更不会正确使用错题本。显然,这种没有方法的"死读书",即使花再多的时间,也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像小兰这样的学生并不少,他们秉着"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古训,认为在学习中只要能多花时间、多付出,就能拉进与别人的差距。客观地说,这种"超度学习"的现象,在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身上都存在。

1.学生:"头悬梁,锥刺股"精神可佳,但已不符合时代要求。

"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刻苦地学习。但是,古人学习主要以四书、五经、八股文等科举内容为主,只要舍得花时间,完全可以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这种学习方法单一而枯燥,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禁锢了学生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今天的学习已经迈入多维学习,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远非古人可比。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仅靠时间堆砌,是难以达到现代教育要求的。

有些同学,在繁重的学习之余,晚上还要开夜车,常常熬夜至凌晨一、二点,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它不仅会影响身体发育,而且学习效率也不高。

2. 家长:只看表面行动,不重实际效果。

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家长这样的声音:"宝贝,先把作业做完,再做一套真题练习吧!""看看人家某某,又比你多考了多少分,你只知道玩,快去学习!"“今天不把作业,就不要睡觉!”……

在家长的督促下,孩子成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带着疲惫和委屈超负荷地学习,并不能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反而容易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时间长了,学习热情也被慢慢消磨了,其结果不言而喻。

3. 教师:拖堂教学、作业堆砌成了学生不得不做的无用功。

在教学中,不仅有学生存在"超度学习",还有部分老师存在"超度教学"现象。

有的老师没搞好课堂设计,又或者习惯了拖堂,常常无视下课铃声,总想"榨取"几分钟来完成教学。结果,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百无聊赖。还有的老师,在布置作业时缺乏针对性,让学生一味地抄写,致使学习变成了机械重复的行为,失去了作业应有的功效。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简单低质的过度学习,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和厌倦,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破坏了教与学的节奏和美感。

三、 怎样正确地进行过度学习?

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定期复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但当内容过多、时间过长时则会产生反作用。也就是说凡事过犹不及,都应把握好度。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把握这个度呢?

1. 从学习方法出发,注重学习效率,避免机械学习。

每年高考前,总会有学生因超度学习而造成身心受损:心情烦躁、反应迟缓、记忆力下降,严重者还会出现失眠、头晕、心悸目眩等现象。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这部分学生在备考阶段,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是长时间、高强度地进行机械、刻板、被动地学习,过度地透支了精力。

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哪来?

(1) 积极采用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

跟着老师学习,是这世上最占便宜的事情之一。

在学习中,老师会传授很多学习方法,包括背诵、理解、分析、总结……不一定每个方法都适合自己,但大多都符合现阶段的学习要求,至少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发。

(2) 因人而异,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有法,但无定法。学习方法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既不能照搬他法,也不能因循守旧。

有些方法别人用着很好,但不一定适合自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和改进,才能理性地作出选择,并沉淀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3) 任何学习阶段,都应张驰有度、劳逸结合。

从某种角度来说,学习是一次不进则退的逆向航行,但成功的航行都需要停歇和补给。同样,学习需要努力,也需要休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无论在哪个学习阶段,我们都应学会有张有驰,有条不紊,给自己留下一定的空间,才能在游刃有余中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2. 从习惯出发,注重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这种现象被称为二八定律,也叫帕累托法则。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利用最高效的时间,只要20%的投入就能产生80%的效率。

上文中提到的小兰,在学习上花了80%的时间,却只产生了别人用20%的时间就能带来的效率,致使其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出现这种情况,跟他平时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有着很大的关系。

做好时间管理,可从3方面入手:

(1) 制定学习计划,掌控学习节奏。

制定学习计划是做好时间管理的必要前提,也是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学习计划,可以分长期、中期、短期计划,也可以按每天、每周、每月计划。小编认为,在小学阶段,可按前者来制定,中学阶段最好用后者来制定。

制定学习计划,家长不能越俎代庖,而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与孩子一同商量而定。对于计划要达到的目标,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低了,无法激励孩子的兴趣;高了,容易让孩子受到打击。

当然,计划能否有效实施,关键还要看执行力。有些同学计划制定得很好,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执行好,让计划形同虚设。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逐渐养成得过且过、拖沓懒散的坏习惯。

(2) 严格作息时间,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有家长问:"孩子回家,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玩?"其实谁先谁后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时间管控。有些孩子通过先玩可以放松身心,更有助于高效的学习。但一定要明确玩什么?玩多长时间?不要让孩子因玩而忘了学习任务。

在行为心理学中有一个"21天效应",即: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如果重复21天就会形成并稳定。因此,要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意识,就要重视作息时间的管控,让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包括:起床、就寝、作业、阅读、总结、运动……

(3) 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

无数优秀的学生已经证明:科学而高效的学习,离不开对碎片时间的合理利用,这一点对于中学生尤为重要。

比如:

▲一场考试结后,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有些同学用来玩耍,而有些同学则把它看作最好的总结时间:哪个知识点没搞懂?哪道题不会做?哪些内容明明会做但却做错了……

▲英语单词记不住,可以专门准备一个小本子,把难记的、容易混淆的收集在一起,利用上下学时间、课间时间等,进行逐个突破。

▲睡觉前,先清空大脑,再回顾一下当天学习中的得与失,也可以跟自己聊聊天:最近的学习状态满意吗?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搞懂?为什么不该错的地方又错了?应该怎样去改变?

……

不要小看这些碎片时间,它不仅能让我们完成一些有针对性的学习,还可以帮助我们查缺补漏、聚沙成塔,让知识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方向更明确。

3. 从学习能力出发,注重信心培养,让学习的动力更持久。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小学或刚升入初中时成绩一直不好,但到了高年级,成绩就突飞猛进。

有人说,这是过度学习的效果,但小编并不这样认为。恰恰相反,这些孩子由于年龄和认知等原因,之前缺乏良好的学习意识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他们却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锻炼了思维能力,完成了身体和心智上的准备。当他们一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全身心地投入,并凭借活跃的思维和良好的精力后来居上。

由此可见,学习是动态发展的,也是具有阶段性的。家长要以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陪伴孩子成长,切不可过早地给孩子定性。

(1)接纳并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学生之间存在着客观的个体差异,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接纳并尊重这种差异。个体差异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作为家长,应重点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更不能因某一次的失误而打击孩子的自信。

要知道,破坏永远比建立更容易,一旦孩子的自信被击溃,再要建立就很困难了。

(2)轻分数而重思维和方法。

分数固然重要,但考到前几名的永远只有几个人,如果根据一两次的考试分数,来给孩子贴上优劣的标签,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平的。

学习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个马拉松式的过程,充满了未知和变数。与其关注某一次的分数,不如去关注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让其保留最宝贵的兴趣和好奇心。

告诉孩子:学习就像一个游戏,如果你想得高分,很简单,只要熟悉游戏规则就行了。

(3)学习知识应经过大脑组织,而不是硬塞。

德国科学家洪波尔特说:"对于个人的心智进程来说,过量的、消化不良的知识,会给心智发展带来负担。"

过度学习,是"适当过度"(150%),而不是"超限过度"(≧200%)。超限过度的填鸭式硬塞,违背了教学规律,就会像肥胖之人体内沉积的脂肪,不是营养,而是负担。

硬塞的知识来得快去得快,往往缺乏持久性和系统性,有时甚至连考试都应付不了。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和痛苦,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被动者和受害者。

写在后面:

过度学习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因此,在学习中,既要坚持适当过度,又要避免无限过度。要把握好这个度,就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实际,在科学理念的引领下,选择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孩子在适度紧张的学习中,做到既有计划也有目标,既有压力也有动力。

这样的学习,才是一个充满挑战性和获得感的有效学习过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