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明明有很多选择,为何他还是选择了孙权?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收得丹阳,吴,会稽三郡后,十五岁的孙权被任命为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吴郡太守朱治察举他为孝廉,扬州刺史严象举其为茂才。后又代理奉义校尉。
建安四年(199年)至建安五年(200年)初,孙权随孙策讨伐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败逃后,又进军沙羡,讨伐江夏太守黄祖,收得了庐江、豫章二郡。
石秀当时整天在家,同潘巧云的父亲合伙开猪肉铺。石秀是个壮汉,年轻力壮,还没有娶妻,被潘巧云看上。石秀难道不会动心吗。如果按照现在一般人的理解,石秀确实可能会动心,但是结合石秀的性格和他所处的环境,石秀绝对是柳下惠,对潘巧云毫无其他想法。只要翻一翻水浒传,都不用看完,就看第44、45和46三回就够,完全可以弄清楚石秀、杨雄和潘巧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小说文字很简单,也没有什么曲笔深意,读一下即可。
尽管孙贲才华有限,在他带领下,孙氏不会大富大贵。但孙贲也不大可能把老本输光。
事实证明,孙坚没有看错人。虽然孙贲没有把队伍做大做强,但他也没有把队伍带散。
孙策守孝结束,更成熟,决定出山打天下时,孙坚的部曲,孙贲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交还给孙策手上的。另一方面,孙策打下江东五郡(实际只有东汉扬州的五个郡),豪强林立,孙策为了强化在江东的统治,不断杀豪强。但本地豪强多,他根本就杀不完。因此,这也使得当时孙家与江东豪强的关系非常紧张。统治根基极不牢固。和平年代或者大一统朝代,选一个幼子即位,再选几个辅政大臣辅佐,这没有问题,因为国内稳定,不需要君主立即亲政,比如汉昭帝刘弗陵即皇帝位时,只有8岁 ,后在霍光等人的辅佐下,仍然是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