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名字的来历是什么?
出自《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一诗出自《诗经》,为《国风·郑风》的第十首。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
原文: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译文: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扩展资料: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侯生、卢生相互讥讽、评议秦始皇的暴戾,并因此逃亡而去。秦始皇闻讯勃然大怒,于是命令御史拘捕审讯咸阳城的术士。术士们彼此告发,秦始皇就亲自判处违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把他们全部在咸阳活埋。
扶苏针对始皇帝坑术士一事,曾上书劝谏秦始皇说:“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
希望陛下明察。”秦始皇大怒,于是将扶苏发配,让他前往上郡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 ,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
“扶苏”的名字来自诗经,出自《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为《国风·郑风》的第十首。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因其母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秦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为“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枝叶繁茂的形容,秦始皇以此为名,显见对其给予无限期望。
《山有扶苏》背后所讲的是,齐国强盛,很多诸侯国有意和齐国联姻,结成盟好,所以提亲文姜的人很多。而齐文姜尤为中意郑国的公子忽,想要和他结亲。但是,文姜和他哥哥的奸情败露,公子忽就以“齐大非偶”的理由拒绝了这次联姻。
文姜后来就嫁给了鲁桓公,而十几年后随着鲁桓公访问齐国的时候,再次和齐襄公私通,并且因事情败露而杀掉了鲁桓公,使得鲁国和齐国结怨。可见郑国公子忽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扩展资料:
秦始皇给自己的长子起名为“扶苏”,实际上是对他寄予厚望的,希望他能耳聪目明,明辨是非,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扶苏”的深意:忠奸美丑须仔细甄辨
秦朝的时候,是不能直接称呼男性的姓的,那是很不尊重人的行为,所以嬴政当时应该是被称呼为“公子政”。在正式的史书上,也没有嬴政的称呼,一般称之为始皇或者公子政。扶苏的名字本身就是两个字,称呼起来方便,因此没必要再加姓和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