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为什么会痛苦

 我来答
子静子的人3925
2022-07-06 · TA获得超过745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8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0.8万
展开全部

失恋,可以说是在我们不确定性的生活中比较具有普遍性的“冲击事件”。而情感冲击往往会对人造成或大或小且具有持久性的影响,或者说失恋作为一种情感应激事件,总会成为我们人生故事中最突出的情节之一。一千个人面对失恋便会有一千种反应,但无论这种应对方式如何千差万别,总会有一种心理感受作为共性予以呈现,即痛苦。虽然痛苦的程度也是因人而异的。那么失恋为什么会产生痛苦呢?我想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失恋当然会痛苦啊。

其实,在“痛苦很自然”的逻辑基础上,很多很多的人关注的是如何缓解或消除痛苦,甚至很多人无法承受这份痛苦,于是陷入其中不愿相信、不愿面对、不愿走出。但是在“失恋为什么会痛苦”这个问题的背后却蕴含着极其复杂的因素,只有我们从这“很自然”中看清其千丝万缕的连接,我们才能真正的予以面对、承受,以至将其作为我们人生成长的重大契机,去接纳、去整合。

人类的“痛苦”从其根本上来说,总是包含着一种“舍”的味道,即将原本拥有的予以剥离,这种拥有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所有权”,而是一种心灵深处的连接,如同树木扎根大地;而这种剥离也绝不仅仅是一种选择,而是对自我的重新审视,是对自我的猛烈撕扯。因此痛苦都源于这种铭心刻骨的“舍弃”,失恋亦不例外。在失恋所形成的痛苦之中,往往包含着三种心理机制,即“分离焦虑”、“哀伤”以及“自我批判”。而这三者又相互关联、互相激发,共同构成了失恋中的痛苦感受。

分离焦虑

我们如果照顾过孩子便会发现,幼儿在离开母亲的陪伴时会表现的非常焦虑,甚至大哭大闹,好像妈妈的离开便是世界毁灭一般。而这便是人类产生“分离焦虑”的起始事件,即幼儿的主要抚养者的“离开”。依据分析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婴儿在出生以后,自我意识的建构还没有完成,婴儿完全处于无意识阶段,而这种无意识又是与母亲相互连接的,或者说新生儿的幼小心灵是由母亲的心灵系统予以庇护的。婴幼儿只能通过自身的皮肤、胃肠等身体组织感受外在世界,比如微风的吹拂、饥饿的感觉等等。而恰在这个时刻,母亲的爱抚、拥抱以及哺育,便让婴儿通过妈妈的接触,感知到世界的安全。即脆弱、幼小的新生儿在心灵层面由妈妈提供呵护,而在外在又经由妈妈的怀抱得以感知世界的安全。妈妈给予孩子安全感,妈妈就是幼儿得以连接世界的渠道。因此,孩子全身心的感受着妈妈,感受着这份初来乍到的安全感。一旦妈妈离开孩子,即使只是短暂的,在大人看来在正常不过的“分离”,对于孩子来说便是中断与世界的连接、便是外在的“毁灭”、便是安全感的彻底丧失、便是失去生存基础。由此,孩子在内心深处产生严重的分离焦虑,产生巨大的痛苦。

而投入热恋的男女,就如同幼小的孩童。爱情,这种包含着极其复杂的身心要素的奇妙情感,会将高度社会化的人类在某种程度上投入一个“虚幻的乌托邦”,即使在物质化占比高度攀升的今天,真正的爱情同样魔力不减。而这种“乌托邦”一旦完全弥散开来,爱情中的男女便会出现“退行性”现象,即成人像幼儿一般行事,于是我们把心灵中最最美好的东西不断放大,彻底的投入到火热的恋情之中。恋爱中的他/她者成为了我们连接世界的最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渠道。一旦“失恋”得以发生,我们便如同失去母亲的幼儿,在一瞬间陷入巨大的“分离焦虑”之中,我们同样体会着当年还是孩子时的我们所体会到的“失去”母亲的痛苦感受。我们会失去安全感、会觉得失去生存的基础、甚至会觉得失去了整个世界。因此,失恋绝不仅仅是所谓的“爱情的挫折”,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这无异于“世界的毁灭”,痛苦由此而生。

哀伤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哀伤”往往指一个人在至亲离世后所体会到的一种复杂的、含有多种表现形式的痛苦感受。悲伤、自责、不肯相信、难以承受等等负向情绪会扑面而来,其实哀伤在本质上亦是一种“分离”,巨大的、彻底的分离。

但在广义上,“哀伤”可以指一切与我们的生活产生极其重要关联的人、事、物的失去。我们在很多时候,是通过外在的“要素”来给“自我”予以“象形”的,即我是谁、我有何种价值、我在哪里等等,是需要一个“具象化”的存在而给予表达的,这种表达并不是为了告知他人,而仅仅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能够看到,因为人类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之中,需要切实的确定感。“重要外在”的失去,会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自我的失去”,一旦脱离确定感的包裹,我们便会陷入巨大的惶恐之中,痛苦由此而生。

因此,当我们如此深爱的人与自己分离时,痛苦、悲伤、无法接受、不愿相信总总情绪、感觉便会自然而然的予以发生,但就如同哀伤一样,这本就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反应。可一旦由正常性哀伤进入“复杂哀伤”便会出现问题,即我们陷入失恋的负向状态中无法自拔,我们总是感到痛苦、总是不相信已经分离、甚至抑郁失落,痛苦在蔓延。

如果说在失恋发生的瞬间,我们便会陷入“分离焦虑”的恐惧状态之中,那么哀伤便会如影随形一般伴随着后失恋期的“漫长时刻”,那么我们能否克服这种“分离焦虑”,能否在哀伤成为问题之前对其予以克服与超越呢?这便涉及下面的内容。

自我批判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由心灵予以驱使,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好似有一台精密复杂的天平予以存在,我们的一生都在选择往天平的哪一边添加砝码。虽然我们可以向天平的两侧同时加码,但总会有总总不可控的因素决定着我们,生活里必将有一边高于另一边。恋爱也是一种“加码”,因为“乌托邦”的弥散,我们便会不停的倾注自己的爱、精力、物质等等,以此予以保障“爱情”的可持续性发展,如果一切顺利则水到渠成,可一旦出现“危机”,比如失恋。我们便会在内心最深处,以极其快速的反应,打量自己的“天平”。人类的内心需要平衡与流动,可现实是我复出了这么多,“回报”是什么呢?难道就是“失恋”吗,于是“自我批判”机制予以启动。

“自我批判”往往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自我否定”,即我付出了这么多依然得不到你的爱,我是多么的无能、多么的卑微啊。而这种模式最直接的“痛苦化”表现即是,“我究竟哪里做错了”、“我到底要做些什么你才能回心转意”等等。这种自我批判带着深深的自我否定。而这种自我否定在生活之中一定是存在相似案例的,也就是说,自我否定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问题,而失恋只是一种启动事件罢了。付出得不到回报从而产生自我否定很可能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心理“情结”。

而另一种模式,便是我付出了这么多依然得不到你的爱,你太不懂得珍惜、太可恨了。而这种模式最直接的“痛苦化”表现就是,“哪那么容易就分手”、“我痛苦你也别好过”等等。这种自我批判已经转化成了一种巨大的愤怒与“攻击”。 不过这一切其实都是表象,一旦“自我批判”机制予以调动,不论我们出现那种反应模式,其本质都是相同的,即我们内心深处固有的“问题”因为“失恋”而予以变相的表达。

综上,我们看到失恋后的痛苦果然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但是当我们看到痛苦的原因,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加尊重自己的“痛苦”,而不是“既然痛苦,那你就干点别的,转移一下注意力,不痛苦了不就完了”那样草率与简单。我们之所以尊重“失恋后的痛苦”,是因为痛苦的持续往往是因为我们人生故事中原本的“情结”被激活、原本的“创伤”被触动、原本的“事件”被回忆等等,“失恋的痛苦”让我们有机会看见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所以,请不要逃避你的痛苦,给它们一些时间,然后请询问自己:“失去他/她,真的就失去全世界了吗”、“没有他/她,我的生活就真的没有意义了吗”、“我付出了这么多,真的就没有任何回报吗”、“这份感情真的值得挽回吗”等等,请在允许痛苦存在的当下,不断质疑你头脑中所浮现出的所有否定性、负向性的念头,问自己,用自己的心去找到答案,这个过程不要武断、不要急躁。

面对痛苦并接纳痛苦,同时还要用心照见自己,在强大且复杂的情绪裹挟下,这是非常困难的,但当你看到这痛苦产生的真正原因时,你便拥有一次“停留”的机会,请抓住它,在这个片刻与自己对话,真正的用心去体会这份付出与经历。人生便是一段故事,既然是故事就会有起承转合、就会有高峰与低谷,故事的情节总是波浪式演进的,但更更重要的是故事是可以改写的,情节是可以修正的,或者说故事是可以重新再来的。无论如何请让故事延展下去,不要停滞不前。

你自主选择爱情,充分感悟生活,你也一定拥有直面失去与痛苦的勇气与能力。人生如故事,但你也有责任与天赋把故事演变成神话与传说,你的英雄之旅才刚刚启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