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中“刍议”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自己不成熟的议论。
出处:近现代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原文: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译文:把它叫做“刍议”,就好像是说没有定论的草稿,承蒙国人同志有所匡扶纠正的地方来改良它。
解析:刍议是汉语中的一个书面语词汇,谦词,指自己的不成熟的言谈议论,亦指浅陋的议论,多用于第一人称的自谦之语。
例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刍议。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浅见:
释义:短浅的见识。作自谦用语。
出处:郭沫若 《集外·七请》
原文:但我也不如一般浅见的人一样,人云亦云地便说口号标语诗是罪大恶极。
例句:依我浅见,还是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可以先放一边。
2、草稿
释义:指在进行文学创作或其他创作前,为了使正式稿件(作品)显得更为整洁,或为了使创作过程不至于混乱等目的,而提前做的文本内容。
例证:正式写作或正式绘画创作前,打个草稿,经添加删除等修改,逐字推敲,可以使文章更有条理,更有说服性。
刍议:称自己粗浅的议论。
“刍”为“刍荛”的略称,割草叫“刍”,打柴叫“荛”。“刍荛”,指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
刍议就是把自己的言论比作草野鄙陋之人的话,常用于对人陈述意见时的谦词。尤其多用于议论文章的题目。
胡适先生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
扩展资料:
刍议的误用:“雏议”、“诌议”
“雏”,本指幼小的禽鸟。后来凡是初生的生物皆曰雏。如“雏笋”、“雏凤”,还有“雏鸡”、“雏鸟”。还有用“雏”来比喻幼儿的。亦指按照实物编制的模子,如“雏形”。常说一件东西初具规模就说它略具雏形。
“诌”,是编造言词的意思。它可以构成“胡诌”、“瞎诌”等词,而没有什么“诌议”。倘是硬要生造“诌议”一词,那表达出来的意思也只能是“胡编乱造”、“胡说八道”或“无稽之谈”、“无耻谰言”之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刍议
刍议是汉语中的一个书面语词汇,拼音chú yì,谦词,指自己的不成熟的言谈议论,亦指浅陋的议论,多用于第一人称的自谦之语。
著名学者胡适是积极推动白话诗的先驱者。他1917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其《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在第2卷5期上。
接着,陈独秀在下一期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翌年,1918年5月,鲁迅又在该刊第4卷5期发表了《狂人日记》。于是,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扩展资料
在内容方面,胡适针对“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的弊端,提出须做“言之有物”,即有“情感”、“思想”的文章;而对于当时青年“不思奋发有为”,但只知“发牢骚之音”的“暮气”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进而希望青年能在“国之多患”之时,成为贾生、王某、屈原、谢皋羽一样的人。
在第二事中他用进化论思想喊出了具有拓荒意义的“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口号,打破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的迷信,进而提出了“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的观念,将“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的白话小说提升到“世界第一流文学的地位”,并称之为“真正文学”。
在形式方面,胡适是将旧文学的形式和语言作为箭靶而讨伐的。他认为“今日作文作诗者”,首先要讲究文法,而这点在他后来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里做了具体分析。有了文法后,其次就是要注意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
胡适提出“务去滥调套语”,在作文的时候应该抛弃以前的陈词滥调, “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同时作文要“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由于“不用典”这条是“八事之中,最受友朋攻击的”,所以他将典故分为广义五种,狭义二种详细地进行论述。
另外他梳理了中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史并以西方的白话文学的发展为参照,最后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预言它“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刍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改良刍议
chúyì
[my meager opinion] 谦词,指自己的不成熟的言谈议论,亦指浅陋的议论
皇图不隔于刍议。——王勃《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参考资料: http://baike.soso.com/ShowLemma.e?sp=l7770961&ch=w.search.baike.unelite
chúyì
[my meager opinion] 谦词,指自己的不成熟的言谈议
皇图不隔于刍议。—王勃《上绛州上官司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