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于老师学教语文——再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 我来答
慧圆教育
2022-07-24 · TA获得超过505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90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53万
展开全部
古人说“好书不厌百回读”。一本好书,要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去读。每读一遍,都能从中获得不一样的收获。于永正老师的教育名著——《我怎样教语文》就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一般的教育学著作,大多是枯燥无味的理论研究或分析,虽科学但却缺乏趣味,很难让读者入心。这本书则不同,于老师通过几十年的教学经历,将点点滴滴的教育智慧通过幽默、风趣的故事、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展现给读者,对于像我这样的一线老师给予了近距离的实践指导,使我受益颇多。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读得比较细致,重点被吸引在书中所描述的一个个场景之中。我跟随者于老师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故事中穿梭,我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感受着于老师对学生深厚的爱和他独具匠心的教育智慧。每读完一个故事,我会将其中的金句摘抄下来,并把故事中精彩的场景和做法简单概括并做好笔记。一遍下来,竟写了洋洋洒洒近万字,并总结归纳了20余条宝贵的教学法宝。这次暑假,我决定再次打开这本书,重读第二遍。第一次读时已经极为细致、认真,这次该怎么读?难道是再重复温习吗?思考过后,我决定由走入变走出,将作者的这些理念进一步消化、吸收、归纳、整合,从而真正理解、领悟,并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所用,即所谓的把书读薄、读活!以下我就从5个方面谈谈这本书中对我的影响!

    玩转 “教”与“学”

一、要想教好语文,转变思想是根基。于老师形象地把教学比作是“熏锅屋”,即是需要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我们的教学却违背了“熏”的规律,没有引导学生下苦功夫去读去背去写,而是一课一课去讲,去条分缕析。难以改变“分数论”的思想,一边怀揣着美好的教育情怀,一边却又沉浸在喋喋不休的应试漩涡中。想想自己的读、写能力从哪儿来?是教师讲出来的吗?不是,是我们自己在大量的长期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因此,阅读课就是读书课,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越应当为他们打开一些认识周围世界的窗口——读课外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批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真正的课堂是老师配合学生,而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希望学生能对我们的意图心领神会,学生领悟了。课上得顺利了便心花怒放,反之,则恼羞成怒,埋怨学生愚笨。殊不知,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配合,就像篮球教练教初学打篮球的人一样,递球不能用力太猛,他一旦接到了球,就必须掩护他让他投篮,他投篮的那一刹那,教练就要设想到他可能投不中,赶快跑到篮下准备抢篮板球,好再转给他。倘若要他来配合老师,是如何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的。 什么是教?不就是教学生学吗?什么是启发?不就是像跟猜谜语的人提示一下“朝哪儿猜”那样,为学生提供一点儿线索,揭露出一点儿端倪,鼓励学生去发现吗?精彩的课堂教学应该展示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关键时候是看老师如何点拨,如何启发,如何讲解。一句话,看老师在这个节骨眼上如何去配合学生……于老师的比喻通俗易懂、恰如其分,朴实中却蕴含智慧,让我幡然醒悟!

三、学习在于贵积累,重迁移。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就比如写作文,即使孩子有再多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但肚中空空如也,如何出口成章,文思泉涌。即使能用的上几句名言,几句古诗词,也无非是再贫瘠的土地上撒种,难以开花结果。于老师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积累好比攒钱,运用好比花钱。如果没有平时的攒钱,如何会如“囊中取物”般拿出来花呢?因此,学语文要有积累的意识,就好比攒钱,这个钱要天天攒,天天花,一直到老。于老师的做与思教育改革后听得最多的话就是——变教师教为学生学,把教师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是不是教师就不用做吗?当然不是,那教师到底该怎么做,做什么?于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解答。他说,这里的做,是指教师的示范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指的就是老师的示范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示范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和巨大的作用,良好的示范:如绘声绘色的朗读,娓娓动听的创造性复述,写的具体生动的下水文,端正秀丽板书,作业批字等等,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模仿的欲望。在听说读写的能力中,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文,那么教师写“下水文”,经常练练笔,写日记,笔记之类,对指导学生写作不无好处。什么是思?思就是思考,想一想。其中他提到了善于倾听别人的想法:比如有一次他听到特级教师张庆先生说怎样修改文章——读一读,语感好了,写文章就通顺。叶圣陶先生讲:念一念问题就出来了!改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念起来上口,听起来入耳,如此而已。张庆的话简洁,明白。于老师认真深思,并努力践行。第二种想,就是遇到问题困难不要轻易放弃,再想一想!没有素材再想想;备课没思路,再想想,反复读文抓关键;上课失败再想想,放松心情退几步,杂志报纸找灵感;黔驴技穷再想想,请教同事来支招。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只要勤学善思,教育就能产生奇迹 !于老师最后还告诫我们青年教师: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学习,倾听名家的课,不要拒绝上研究课,不要拒绝别人听你的课,更不要不屑于听别人的课,哪怕是普通的课,如果别人请你去上课,不但不要拒绝,还要好好感谢他,感谢他为你创造的这个锻炼的机会,到别的班去上课,他告诉你的,绝对是你在自己班永远得不到的。这句话我铭记在心。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我们上完一堂课后,总希望能产生亮点》什么是亮点?如果说获得师生掌声和赞叹之处是亮点的话,那么于老师的课,亮点归纳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他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以及他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博得大家的掌声。这就已经为这堂阅读课埋下了精彩的伏笔。其次我觉得朗读的亮点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为确保每个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教师要严字当头,“一字未宜乎”,就连标点,逗号,句号也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而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就是对这节课是否掌握最好的反馈。另外,把字写好也是语文教学的亮点。指导学生写字,先读帖,再描红,然后临帖,临完后让学生对比与字体的不同,再观察,师范写,教师自己一手漂亮的汉字赢得师生的由衷赞叹,这也是课堂的亮点。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于老师每教一篇课文,总是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读上下功夫,课文中的每个新词,务必弄清他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使用范围,首先自己造几个句子。每个生字以及要板书的词语,力求写得规范,做到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于老师说:“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当我们把教材真正读懂了,读出味儿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了,自然语文课也上得较简单了。”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