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教育
国学与现代教育教师证书用处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其地位与价值愈发凸显。然而,在快速变迁的教育体系中,如何有效地传承与弘扬国学,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学与现代教育教师证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是现代教育体系下提升教师国学素养、促进国学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的重要桥梁。
一、国学与现代教育的融合需求
国学,涵盖了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武术中医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历史智慧及艺术美感。在现代教育中,国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一环。
二、国学与现代教育教师证书的意义
1. 提升教师国学素养:获得国学与现代教育教师证书的教师,需经过系统的国学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训,这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国学理论水平,还能增强他们在教学中应用国学的能力。教师们通过深入研究国学经典,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智慧与哲理,进而将其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
2. 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国学与现代教育教师证书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将国学元素融入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多个学科的教学中。通过诵读经典、书法练习、诗词创作、传统节庆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国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3. 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国学与现代教育教师证书的推广,有助于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国学的种子,让他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学生们还能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4. 增强教育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竞争日益激烈。国学与现代教育教师证书的普及,有助于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秀人才,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国学与现代教育教师证书,是连接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它不仅能够提升教师队伍的国学素养,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还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推动国学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近十年传统文化有些热,国学有些热,这是事实。但即便是很多做学问的人,也常把国学与传统文化混为一谈。正本须先清源,到底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国学教育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传统文化?
简单地讲,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其中涉及了两个概念,一是“传统社会”,一是“文化”。
“传统社会”,指的就是在现代社会转型之前,长时间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
“文化”这个词,大家用得口滑,使用频率很高。刘梦溪将文化做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
“我把文化分为两部分,一种是生活方式,这是基础性的,它的范围相当广大,它的价值系统属于精神伦理的层面,包括宗教、哲学、艺术、美学,这是它精神价值的层面,这是时代的精华。于是,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在传统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刘梦溪说。而儒家思想、道家和道教思想、佛教思想则是传统文化的三大主要精神支柱。
什么是国学?
国学这个词汇的出现很早,从《周礼》开始,“国学”一直指的是国立学校。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在晚唐时称“白鹿洞国学”。这明显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
现代“国学”概念出现的最早文献则是在1902年。变法失败后,当时同处湖南的梁启超和黄遵宪,一个被迫远走东洋,一个被革职永不续用后回梅县老家。1902年,黄收到梁启超从日本来的信,梁提出要办《国学报》,黄回信表示反对,认为此时办《国学报》还不是时候。
“注意,这时黄梁通信提到的’国学’,指的就不是国立学校,而是学术的概念。张之洞讲’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梁启超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无论是’旧学’还是’中学’,说的都是国学,即中国固有的、千年传承下来的’学问’。”刘梦溪提醒大家。
第一次对国学概念做分梳的是胡适。1923年,北大国学门创办《国学季刊》,在发刊词中,胡适把“国学”定义为“国故学”的简称,直接来源于章太炎先生之《国故论衡》。而章先生之“国故学”,实际上包括了中国古代的语言、制度、人物、风俗和文学、艺术等,几乎中国古代的所有东西都被包括在“国故”之中。
但这个定义并未被学术界采纳,后面的一二十年中,很少看到有学者把国学解释为“国故学”的,而国故这个词,后来也很少有人使用。大家都把国学当成“中国固有学术”,即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等。
爬梳“国学”理路后,刘梦溪反戈一问:“如果国学只是这些东西的话,那么,国学跟中国的普通民众有什么关系?如果中国的国学跟老百姓都没有关系,那算什么国学呢?那是专家之学。”
然而,在刘梦溪看来,真正给国学赋予准确而富有生命力之定义的,当属“国学研究会”之“主讲大师”马一浮先生。
马一浮将国学定义为“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六经之学”。正如马先生所说,“六艺之教固是中国至高特殊之文化。”除了学理内涵的恰切之外,最关键的是,以此定义国学,不仅可以激浊扬清,厘清打着“国学”旗号,糟粕混杂之术士杂学;而且在教育领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有助于“国学”学科的课程设置,更能将儒家最醇正之思想精华播撒至普通民众之心田。
可见,刘梦溪先生认为,传统文化与国学最重要之区别,在于传统文化包容更广,儒释道各家全算;而国学则应单指“六艺之学”。
新儒家之旧途径
张之洞说“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梁启超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无论是旧学或新学,中学或西学,“国学”概念与精神就在这先贤的争论中越辩越明。马一浮先生亦曾留洋,通读过《资本论》,最后依然尽其一生研究本土之学问,终成一代学宗。章太炎、胡适之、陈寅恪等亦是以国学为根基,扎实之后才旁览西学,故能得其腠理,为我所用。也许国学之根本重要地位正如刘梦溪先生研究的另一学人——陈寅恪先生所说:“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国学教育是什么?
广义指对对象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及学术的引导学习,融会贯通,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当下达到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狭义的指的是对孩子通过经典诵读等手段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可分三个阶段走:
(一)诵读《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背诵些浅显易懂的唐诗宋词。(二)诵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三)积累了一定量的汉字后,读古典名著。
国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1、什么是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国学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易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重要著作。
2、什么年龄读经最好?
答:适合胎教以及0—13岁儿童,0—6岁儿童学习效果为最佳,成人同样可以学习,一个成人读了一百遍论语,也是可以开慧,顿悟的。
3、孩子对读经没有兴趣怎么办?
答:循序渐进,初期不要求背诵,听读百遍,自然熟记于心。对孩子来讲,最感兴趣的可能就是吃和玩、看动画片、打电脑游戏了。但是读经可以培养孩子静心读书的习惯,还能从经典中获取智慧,习惯一旦养成!智慧奠定!终生受益!
孩子儿童时代喜欢的,长大同样喜欢,很多的兴趣不是表扬出来的。西方教育孩子,喜欢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放弃”,孩子累了,不练琴了,那好吧,随你吧,孩子。其实当时如果坚持了,练习,一年半年,其实练琴就会成为孩子的终身兴趣。所以有些兴趣也是适当地引导出来的。
4、大人与孩子谁觉得经典更容易?
答: 大人是理解记忆方式,先理解后记忆。而0-6幼儿是自然右脑记忆,记经典和记电视上的广告词没有任何区别,更没有难易之分。儿童时期先记下这些经典,在以后的人生中孩子自然会理解、感悟并应用经典的内容。孩子现在记“道可道,非常道”和记下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校,小猫小狗哈哈笑”是一样的。
5、为什么不能把孩子全部交给学校?
答:每一个人,至少大部分人对现行的教育体制,都心里都怀着不安,不过很少人能自己解决这个不安。目前我们无法改变大世界,让我们去改变小世界吧,从我自己的孩子做起。
我 们想想我们的教材多久没有更新了?浅浅的十几本书,让我们的孩子披星戴月读了六年。不管90,还是80甚至是70后,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哪个学科,都有 一个主角,那就是小明、小刚、小红.....编教材的教育局,居然连名字都懒得换一换。周立波都忍不住说了,现在的我们都长大了,小明,你们现在还好吧...
6、为什么德行教育这么重要?
答:比如同学吸毒,他跟不跟着效仿?同学搞两性乱派队,他参不参与?是否有定力?显而易见,一棵树根扎得深,任由风雨飘摇,否则随波逐流,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有根的孩子吧!管好自己的孩子,把读经典的理念分享给身边的人,德行天下,以德为本,厚德载物,是不是我们中华的下一代,是优秀的,有智慧的?学音乐也 好,舞蹈又好,缺失了德行的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教育。
7、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专注力会得到提升?
答,内心的宁静,安详,是专注的前提。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静心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8、为什么说读经典能很大程度增加识字量?
答:小学的教学大纲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认字量是2500字。一部《道德经》五千言,不重复的字1800,论语不重复的字1399个,加起来多少?3199个字,是不是,区区两部书就把国家教学大纲计划的小学认字量给灭了。
而我们的孩子多可怜啊,晚上写,认生字,背课文哪一天是晚上八点之前做完的?哪一天不是早上七点起床的?如果我告诉你,你的孩子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六年,只是认了2500个不重复的字,而且这些字没有生僻字,没有高难字,都是以小猫钓鱼为起点的简单字。六年的付出,你...心酸吗?值得吗?
所以,我们要尊重学校的教育,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迷信学校的教育。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四十六颗心,去一一面对每一个孩子。有一天,孩子问题重重的时候,别人从来也不会说这个孩子没有学校教,只会说什么啊?对了,没家教。
《千字文》有一千个字,《论语》是一万六千字,《道德经》是五千个字,《易经》是两万四千字,一年孩子背完了数万字,认字已经不是一个问题。
9、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会爱上阅读?
答:因为读经典习惯以后,产生对文字的喜悦心,对文言文产生亲切感,会让孩子强烈爱上阅读。湖南吃辣椒长大的孩子,长大喜欢吃辣椒,北方吃面长大的孩子,长大的主食还是面。人生最初进入习惯的吃的,学的,文字,都会成为一生的习惯。
10、为什么读经能让孩子的阅读速度飞速提升?
答,是的,所有的孩子读经以后都会不同程度地提升阅读速度,爱上阅读。50%的读了经典的孩子阅读速度能够一目十行!
大 家都知道一句生活中的话:“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难走的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啊?我们读经典的孩子,读书的起点比别人高,是一开始就站在高岗上看世界。背下了十几本经典,来读白话文,不是就是可以一边哼着歌谣,一边走下山的路吗?不但一目十行,还能即时记忆,恍如照相机,一页页把白话文照下来。
读经典的孩子,拿到语文书,一个学期的内容,正常来说是一天可以背完的。